為提高人們對艾滋病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于1988 年1 月將每年的12 月1 日定為世界艾滋病日,號召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在這一天舉辦相關活動,宣傳和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世界艾滋病日到來之際,我們對人們經常會困惑的兩個問題進行分析:一是獻血會感染艾滋病嗎?二是輸血會傳染艾滋病嗎?
艾滋病的傳播途徑之一是經血液傳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沒有實施之前,人們買賣血液(尤其是血漿)泛濫,由于賣血(血漿)組織者們的不規范操作,造成了艾滋病病毒的傳播,并出現了“艾滋病村”的情況,導致現在仍有部分人潛意識里存在“無償獻血時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的想法。
其實,人們大可以打消獻血會傳染疾病、而且不僅僅是艾滋病的疑慮。因為輸到人體的血液,那是需要經過層層關卡“審核”過關的。
我國自1998 年實施無償獻血以來,便嚴格地規范采血所使用的器材都是一次性消耗品,并且按照處理醫療垃圾的方式做報廢處理。
血液采集送回血液中心后,血液標本將直接送往檢驗科,由檢驗科工作人員在實驗室內按照國家的標準對其進行嚴格檢測。檢測共有7 項,包括ABO 血型、RhD 血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試驗,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項目都要用兩個不同廠家的試劑進行檢測。在酶免法檢測的基礎上,還需要對血液進行乙肝、丙肝、艾滋項目的核酸檢測。
上述檢測全部過關,這份血液才會被貼上“合格”的標簽。只要7 項中有任何一項不合格的血液都不能用于臨床輸血!
《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2012 年7 月1 日實施的新國標要求:獻血者必須進行實名制獻血,根據《血站管理辦法》規定,獻血者在獻血前應出示真實有效的身份證件,血站應進行核對并登記。冒用他人身份獻血的,應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承擔責任。
獻血者必須如實填寫健康征詢與檢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的規定,須對獻血者進行健康征詢與一般檢查,獻血者應該如實填寫健康狀況征詢表。不真實填寫者,因所獻血液引發受血者發生不良后果,應按照相關法律規定承擔責任。
安全獻血的重要性:不安全的血液會危害患者的生命與健康。具有高危行為的獻血者不應獻血,如靜脈藥癮史、男男性行為或具有經血傳播疾病(艾滋病、丙型肝炎、乙型肝炎、梅毒等)風險的。
具有高危行為者故意獻血的責任:獻血者捐獻具有傳染性的血液會給受血者帶來危險,應承擔對受血者的道德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77 條、《艾滋病防治條例》第38 條和第62條規定,高危獻血者故意獻血,造成傳染病傳播、流行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雖然有法律保障和檢測把關,但艾滋病依然有窗口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WS293~2019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診斷》,窗口期是指從HIV 感染人體到感染者血清中的HIV 抗體、抗原或核酸等感染標志物能被檢測出之前的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艾滋病和艾滋病毒感染診斷》中顯示,現有診斷技術檢測HIV 抗體、抗原和核酸的窗口期分別為感染后的3 周、2 周和1 周左右。
一般來說,采用核酸檢測艾滋病的窗口期在1 周左右,四代抗原抗體檢測試劑在2 周左右,三代抗體檢測試劑在3 周左右。其中,核酸檢測包括HIV RNA檢測和HIV DNA 檢測,其中RNA 窗口期7~11 天,DNA 能更早于RNA 發現感染,將窗口期縮短至7 天檢出(已有報道指出最快高危3 天可檢出DNA),過了窗口期即可準確地篩查艾滋病。
醫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但也是有局限的。獻血者應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清晰認識,易感染高危人群要盡量避免獻血,更不能帶著順便檢測的目的去獻血,這可能會帶來更大范圍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