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寧
(天水市農業機械服務中心,甘肅天水 741000)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沒有機械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1]。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農業產業化發展以及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乃至品牌農業的需求,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2]。
天水市隸屬于甘肅省,位于陜、甘、川三省交界,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市區平均海拔1 100 m,是高原夏菜基地和花牛蘋果地理標志產地,人口稠密,農戶數量多,生產規模小,處于傳統農業的轉型期。近年來,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天水市農業機械化生產轉型升級工作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農機化發展已形成一定規模,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農機服務效益穩步增長。天水市發展農業機械化,是生產力發展的趨勢,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3-4]。圍繞建設現代農業,本文分析了目前天水市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提高天水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實現農業現代化生產的對策,以期有效增強當地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增加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天水市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之間、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交匯處,北部為黃土高原,梁峁溝壑區,南部為西秦嶺山地,渭河橫貫中部,氣候溫和、素有“隴上江南”之稱。農業生產主要是糧食種植,境內植被較少,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人地矛盾尤為突出。全市總面積約143.3 萬hm2,耕地面積約37.9 萬hm2;山旱地面積約35.3 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93.1%;耕地山多川少,地塊小而零散,人均耕地只有0.1 hm2,比全省平均少15.8%;加之機耕道路建設不匹配,大中型農業機械無法正常作業,自然因素嚴重制約了該市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2020 年底,全國農機綜合作業水平達71%,甘肅省為55%(省內發達地區超過70%),而天水市僅39.2%,遠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歸結起來原因如下:一是天水市現有大部分農業機械及配套機具老化嚴重,更新換代慢,現有農業設備新舊矛盾突出。二是目前使用的農機中運輸機械多,農田作業機械較少,農田作業機械主要應用于糧食生產;且機械化在糧食生產中存在不均衡,如馬鈴薯等部分農作物的種、收過程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但一些農作物生產中的農機應用推廣遲,起步晚,甚至是空白。三是由于天水市溝壑縱深、山大坡陡、道路不通暢,導致大型拖拉機、收割機配套機具少,作業面積小;中小型農業機械較多,且由于動力有限,造成搶種搶收不能及時完成。另外,適宜丘陵山區的農業機械供給不足,機具主要集中在微耕機、田園管理機等機型上,未覆蓋丘陵山區農作物生產全過程,僅緩解山區耕地和運輸問題,制約了全市農機作業水平的提高。
目前,天水市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完善、帶動力不強,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嚴重滯后,農機技術人員專業化水平低,社會化程度低,導致農機推廣和服務工作得不到很好的落實。目前,鄉鎮農機站自從鄉鎮機構改革以來,人、財、物、事均管理不順暢,存在隊伍專業性不強、保障不足、推廣服務機制不健全等問題,農機管理、保養維修、安全監理、新機具引進、新技術推廣、抗災救災、社會化服務等多項工作落實滯后。此外,農機技術專業人員培養遠遠跟不上農機發展的要求,后備力量不足,形勢嚴峻。2020 年,天水市農機專業合作社只有126個,固定資產僅16.151 萬元,機具擁有量僅1 727 臺套,年作業面積約3.1 萬hm2。由此可見,薄弱的農機服務能力制約了天水市農機化的發展。
目前,天水市作物品種日漸增多、種植模式愈發多樣化,但缺少相關技術規范,且農機科研發展相對緩慢,造成農機與作物品種之間、農機與耕作制度之間、農機與栽培技術之間、農機與農藝多樣性之間、農機功能固定性與農藝生產多變性之間、農機效率的有限性和農業作業的季節之間存在較大矛盾[5-6]。如在生產中,天水市蔬菜種植基地仍以勞動密集型作物為主,整地、覆膜使用小型旋耕、覆膜機,適宜蔬菜收獲的機械嚴重滯后;目前也僅在韭菜收割上逐漸推廣應用機械,其他品種蔬菜采收基本停留在人工作業,沒有達到農機與作物品種之間的有效銜接。天水市最大的經濟林果是蘋果,以山地、密植為主,不適合大型機械作業,嚴重影響了農業機械的推廣與應用。
現代農業發展依靠科技,機械化在現代農業中尤為重要[7]。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有效地解決天水市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提高農作物的綜合機械化水平、速度和質量,對穩步增強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實現農業機械化、建設現代農業是提高天水市農業綜合水平的必要條件。推廣和應用適合的農業機械,通過優化播種面積的布局,分別實現小麥、玉米、馬鈴薯達到21 萬hm2、10 萬hm2、8 萬hm2以上;其它農作物等雜糧及油料播種面積保持在6 萬hm2,將全市的農作物耕地綜合機械化提高到60%以上,使應用汽油、柴油及蓄電動力機具噴施農藥的果園達7 hm2,蔬菜面積超過90%,以實現生產的提質增效。實踐證明,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趨勢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重視發展農業機械化。
一是把握結構調整的方向,調整和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工作思路,首先由機械數量增加的同時結合機型轉型升級的轉變,與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適應農民種植特色,引進、開發與生產流程契合度高的機具;其次由較單一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機械化多種類發展延伸;由糧食、蔬菜等種植業向畜牧養殖業機械化全面發展延伸;由農業生產的產中向產前、產后機械化以及特色農產品運輸、銷售覆蓋,全產業鏈發展延伸,促進農機結構優化升級[1]。二是堅持農機化結構調整優化與農機補貼相結合。通過農機購置補貼的導向作用,引導農民購置新型的、復合作業性能強的、科技含量高的農機器械[6]。
適應農業生產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趨勢,解決小農生產與集約化生產的矛盾,完善以農機合作社為主的農機服務體系,在耕種作業、收割環節,租賃農業機械等社會化服務模式上,多渠道吸納農機服務組織建設資金,大力發展、鼓勵多種形式的農機服務組織,并引導服務組織合理布局,實現農機服務社會化、專業化、產業化;完善農機法規條例,加強農機執法力度,保證農機的安全生產;抓好農機人才隊伍建設,重視和加強農機操作人員的培訓和教育,提高農機服務水平,穩定專業技術服務質量;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
依托農民培訓項目,加強對農機駕駛、操作和維修等從業人員的培訓,造就更多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機從業者,解決農機人才力量不足的問題[8];以農機信息上網為平臺,推動當地專業農機網絡的建設,培育和規范農機化技術信息等重要市場,發揮市場在農機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降低農機服務、作業成本,拓寬農機服務、作業范圍,促進農業機械化向市場化、社會化、專業化和產業化發展,為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和及時可靠的信息[9]。
隨著國家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增大,推動農業機械化程度的力度加大,天水市農業生產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業綜合水平提高的同時,農業機械化逐步向專業化、市場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10]。提高農機現代化水平,重視農業機械化應用推廣,加大農藝與農機相配套,實現農業生產的降成本,增效益,促進天水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