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敏 張一茗 李 源 張 超
(徐州工程學院 江蘇徐州 221000)
經市場調查,在2018年,中國生活服務交易平臺成交額增長迅速,全年成交額達428.1億元,其中住宿、門票、交通、旅行等板塊發展較快。全國各地區均將旅游業作為地區經濟發展重要動力之一,且對于新農村的改造也更加偏向于旅游業發展方向。目前,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旅游網絡平臺交易逐漸成為市場主流,這也進一步對旅游網絡交易平臺發展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提出了要求。因此,平臺作為資源整合方,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對于民宿、休閑度假村等資源的需求量也更加巨大。在2018年年底,由于用戶基數和資源整合數量較多,平臺開始著力于開發信息化資源共享型農村建設,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省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平臺方與當地農民的收益水平。旅行和日常生活日趨模糊的邊界也給旅游度假業務帶來了極大的市場。平臺未來在旅游商業上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伴隨服務品質的提升和旅游產品供給的日趨豐富,2019年生活服務交易平臺增長必將再度提速[1]。
據調查,曹山村的基礎設施有待建設與完善,村民息息相關的生活配套設施非常匱乏;大多房屋空閑,用地規劃不合理,交通道路老舊,村莊整體交通較閉塞;水資源散布不均,漁場水資源匱乏;漁場基礎設施老舊;鄉村漁產業處于滯后階段。
經調查,該村共有2 800 人,約560 戶人家,村莊家庭每月平均收入2 500 元左右,青壯年勞動力嚴重短缺,大多數外出務工。
通過信息技術應用對新型特色鄉村建設及運營進行系統平臺化管理,對鄉村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改造提升策略和實施方法,實現鄉村共享共治。共享共治平臺使用戶得以實現信息與資源的共享,通過改造,村莊與平臺都夠實現互聯互通,實現資源的優勢互補,最大程度上減少了“短板效應”對鄉村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使新農村能在“引進來 走出去”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
本共享共治平臺系統建設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即規劃設計和平臺建設。平臺建設將從三個方面——功能、區位交通和水循環系統進行探討。
3.1.1 為游客提供服務
(1)商業交易:游客可在商業區進行金魚交易,既可以線上也可以線下。游客可在手機客戶端對商品進行實時挑選購買,賣家即時發貨,也可在觀光商業區直接購買,即時打包。
(2)體驗入住:游客可通過該平臺預訂民宿或者租賃住房,體驗當地風土民情。該平臺也為外來租戶提供房屋出租信息,便于租戶選擇。
(3)休閑體驗:集中一片地區作為民俗商業街區,并建設景觀小品、曲水廊院、親水平臺、茶社等景點;將部分漁場養殖區開發為垂釣體驗區、魚池散步漫道等;建設養生民俗體驗區,引進休閑漁業模式,打造“垂釣+觀光+民宿體驗”的休閑漁業觀光區。游客和當地村民均可通過該系統平臺即時了解村莊各分區的具體狀況,便于規劃自己的活動[2]。
3.1.2 為村民提供的服務
(1)商業貿易:分為漁業貿易和租房交易。村民可通過平臺在線上選擇魚苗,并將成品魚售往周邊的花鳥市場,線下可進行交易。居民在平臺發布民宿信息或租房信息,為外來租戶提供便利的選擇。(2)村民可通過線下門店、手機App,電腦客戶端建立商業鏈,開設線上線下金魚交易。用戶在客戶端下單之后,店家即時收到訂單,進行分揀挑貨,利用物流資源即時發貨。商家在電腦客戶端及手機App內可即時查看店鋪內信息,以及金魚貨源的基本信息。
(1)獲取共享信息及活動信息:用戶可通過該平臺了解到所有共享設施的實時使用狀況,方便規劃自己的生活。
(2)交流互動:用戶可選擇性地分享自己的時間形成線,在平臺上進行交流互動,同時也可以記錄使用感受,在論壇進行交流討論。
(1)信譽系統:系統后臺通過收集用戶的使用記錄、使用次數等數據并進行分析,對用戶進行信譽等級評分,以此來評定用戶所能享受到的服務等級。
(2)云養殖系統服務:村民提供代養殖服務,游客可通過設備終端,控制魚池端設備,實現云養殖。用戶可通過平臺義工活動,賺取積分,完成積分兌換后即可進行免費金魚配送,也可在網上下單,物流配送到家。同時,也可為徐州各大單位和企業辦理年卡,開啟免費送金魚活動,以達到更大的宣傳力度。
(1)在閑置的房屋空間中置入書院和觀影廳等功能,提升公共生活設施條件;以引進休閑漁業的生產模式為中心,同時進行養生和民俗體驗區的建設,打造“游覽+民宿體驗+垂釣”的休閑漁業觀光區。
(2)集中一片地區作為民俗商業街區,并建設景觀小品、曲水廊院、親水平臺、茶社等景點。水景觀將選擇打造“桃花源”式的整體區域的景觀環境,與該片區域內的景觀小品做到相輔相成,和諧統一。
(3)將區域內的民宿改建成“可觀、可賞、可居、可游”的旅游吸引物,在斗尺之間顯示出民宿的規劃形式,從而體現入畫置景的概念。將其民宿區域分為“三房一庭”。一個大庭院沒有遮擋物,將自然光最大化地引入到景觀設計中,從而使到來的游覽者不出院落便享受到自然陽光的照射,同時保持了庭院的溫度。
(1)移除原有道路上的障礙物,修繕老舊道路,并適當拓寬窄路。
(2)長廊的結構采用圍合型,搭配一定的水景觀,打造出“桃花源”的景觀氛圍,吸引游客進去參觀,帶來一定的人流量。
(3)修建交通設施,協調管理交通路況[3]。
在村落原有基礎之上進行改造與規劃設計,通過“海綿城市”理念植入鄉村規劃改造的手段,采用先進的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對漁村不合理的水資源進行重新分配以及合理利用。設置基于“海綿城市”的雨水滲排結構及循環系統,設于土壤層之下,并由上而下設有滲水層、排水層、蓄水池。在選用“海綿城市”理念的環境建設背景下,對該村落進行雨水管理系統的重新定位,同時梳理“海綿城市”與該村落雨水管理系統之間的關系。設計這樣的系統,能夠實時監測該村落的雨水狀況,對區域內水資源進行合理管理與利用,并將雨水資源引入漁場需求之中,解決漁場水資源匱乏的問題。
(1)道路滲井水箱的排水孔結構得以讓雨水下滲,從而分散至四周的碎石層和區域土壤層。
(2)結構上用管道連接道路中心綠化和兩側滯留地,當暴雨來臨,一旦滯留地容納的雨水到達臨界值,多余的雨水將外排入管網。
(1)經濟效益分析:在這個村莊規劃建設中,通過共享共治服務平臺,可以更加方便地進行金魚養殖,同時,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民俗商業街區、民宿文化體驗區、濱水廊道等對外開放點,帶動整個鄉村經濟效益發展。
(2)生態效益分析: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原本產能落后的漁村轉型為集民俗商業、民俗體驗、基礎設施共享、村民共治的現代化新型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3)群眾效益分析:村民通過線上線下金魚貿易,能獲得更高的收益,經濟水平得到不同幅度的提高。村民可以更加方便地使用基礎設施,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系統平臺的共享設施提供生活的方便,同時也能豐富村民生活的樂趣。
(4)政府效益分析:通過該系統平臺打造曹山村特色產業,提高村落知名度,從而提升政府形象,作為政府典型改造案例推廣給更多落后村落,引導改造潮流。
本平臺主要致力于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開發“共享共治”新鄉村發展治理系統,有效進行信息共享傳播以及一鍵進行個性化定制,使得運營模式更加智能化,從而對新農村社區進行規劃設計,實現新鄉村共享共治。通過物聯網結合基礎設施建設,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協調水資源循環系統,提升人工操作的便捷性。在建設過程中針對村莊的功能分區進行合理規劃,延長建筑的壽命周期,從而打造智能化建筑。通過以上改造措施引導鄉村規劃設計,向新型現代化信息共享型農村轉變[4]。
本平臺以“互聯網+”和村莊規劃建設模式為主導,遵循“共享、共治”的發展理念,結合項目區域內的資源環境現狀,通過信息化資源的優勢打造實時“共享共治”服務系統,開發建筑的可循環生命周期,實現曹山村向現代化新型村莊的轉型。
研發系統服務平臺,兼具實時資源共享功能,用戶在客戶端即可了解各個功能分區的具體狀況,方便安排個人活動,同時,系統融入水資源循環利用系統,即時監測水資源使用狀況,便于協調水循環利用。開發服務等級及檢舉功能,用戶可通過志愿義工活動來提升自己所能享受到的服務等級,對客戶不同的信譽等級提供不同等級的服務,促進共治氛圍,加速村莊向新型信息化農村轉型。
規劃好土地利用,明確功能分區,在相應地方修繕相應的設施,實現區域功能可持續利用,調整之前的用地不合理狀況,融入展示、銷售、游客體驗、民宿等元素。在閑置的房屋空間中置入書院和觀影廳等功能,提升公共生活設施條件,集中一片區域作為民俗商業街區,并建設景觀小品、曲水廊院、親水平臺、茶社等景點,將部分漁場養殖區開發為垂釣體驗區、魚池散步漫道等,建設養生民俗體驗區,為外來游客和當地村民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