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第六人民醫院 江承書
高血壓病乃現代醫學病名,中醫學并無血壓這一概念,故在傳統的中醫文獻中也沒有“高血壓病”這個病名。但沒有這個病名,并不等于說中醫學對高血壓病絲毫沒有認識。事實上,與高血壓病有關的各種臨床癥狀及相應的治療方法,中醫學文獻中均早有記載。
高血壓病的主要臨床證候、病程和轉歸,以及其并發癥,均屬祖國醫學中的“頭痛”“眩暈”“中風”等范疇。早在《內經》中就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髓海不足,則腦轉身鳴”的記載,認為本病的眩暈與肝腎有關。《丹溪心法·頭眩六十七》提出“無痰不眩”“無火不暈”,認為“痰”與“火”是引起眩暈的另一種原因。以上這些論述,與高血壓病均有一定關系。
中醫學認為,高血壓病常與情志失調、飲食失節、內傷虛損等因素有關。
情志失調長期精神緊張或惱怒憂思,可使肝氣內郁,郁久化火,耗損肝陰,陰不斂陽,使肝陽偏亢,肝陽上擾于頭目。肝腎兩臟關系甚為密切,故肝火也能灼傷肝腎之陰,形成肝腎兩虛,肝陽偏亢。
飲食失節過于肥甘厚味,或飲酒過度,以至濕濁內生,濕濁久蘊可以化熱化火,火灼津液成痰,痰濁阻塞脈絡,上擾清竅,因而頭痛、頭暈發生此病。
內傷虛損勞傷過度或年老腎虧,腎陰不足,肝失所養,陰不斂陽,肝陽偏亢,內風易動。
在以上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人體的陰陽失調,特別是肝、腎兩臟的陰陽失調。由于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形成下虛上實的現象,故出現頭痛、頭暈、耳鳴、失眠等癥;而腎陰虧損,不能上濟心陰,故見心悸、健忘、不寐等;若病久不愈,則可導致腎陽虛衰,此時常兼有畏寒、肢體、乏力、陽痿、夜尿等;陽盛可以化火、化風,可見面紅目赤、煩躁多怒;肝風入絡,則見四肢麻木;若肝陽暴亢,便陽亢風動,血隨氣逆,挾痰經火,橫竄經絡,擾動心神,蒙敝清竅,從而發生中風昏厥等嚴重后果。
由此可見,高血壓病之本為陰陽失調,病之標乃內生風、痰及淤血。從經方用藥來看,其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型——
肝陽上亢型以血壓升高及眩暈為主,并伴有頭目脹痛、面紅耳赤、煩躁易怒、舌紅苔黃等癥狀。治療宜用平肝潛陽、滋養肝腎的方法。方藥一般選用天麻鉤藤飲,該方具有鎮靜、止痛和降血壓的作用。
肝腎陰虛型以血壓升高及眩暈為主,且伴有頭痛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等癥狀。治療宜用滋補肝腎、養陰填精的方法。方藥為杞菊地黃丸,該方具有降低血管外周阻力、調血脂和抗動脈硬化的功效,適于腎性高血壓患者。
陰陽兩虛型以血壓升高及頭暈目眩為主,此外還伴有心悸失眠、腰腿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舌淡等癥狀。治療宜用滋陰助陽法。方藥則用金匱腎氣丸,該方能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內皮細胞功能,改善微循環,并通過調節高級神經活動而起到降低血壓的作用。
痰濁中阻型這類病癥多見于肥胖型高血壓患者,以血壓升高及頭暈頭脹、胸悶多痰、肢體沉重麻木、苔膩等癥狀為主。治療宜用化痰祛濕、健脾和胃法。方藥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代謝,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壁沉積,增強血管彈性,從而使血壓趨于正常。
淤血阻滯型這類病癥多見于老年高血壓患者,以血壓升高及頭暈頭痛、胸悶心悸、舌質紫暗等癥狀為主,同時還多伴有動脈粥樣硬化和心腦血管疾病。治療宜采用活血化淤、理氣止痛的方法。方藥一般選用血府逐淤湯,它具有改善微循環和血液流變性的作用,通過擴張血管以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