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蘭 馬建萍 張 穎 艾合買提·阿不都熱依木 李靜茹 曾 琳
艾滋病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慢性傳染病,對免疫系統進行攻擊,最終因免疫系統損傷引發機會性感染。中醫對其發病的研究從臟腑立論,脾作為核心臟腑,對該病的發生及進展過程有著重要作用。而臨床通過運用健脾治療,也獲得了較好療效,亦證明了從脾論治艾滋病的重要性。
在五臟中,脾為倉廩之官,主運化,各臟腑功能之協調運行、氣血之生化、氣機之升降皆賴于脾之健運。《黃帝內經》云:“脾居中央,灌溉四旁”“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臟”,指出脾位于中央,為胃土傳輸水谷精微,為胃行其津液,分旺于四時而長養四臟。各臟腑生理功能的維系得益于脾之健運。五臟功能協調也有賴于脾胃作為樞機的功能正常,脾胃功能正常,升降相互協調則生發之機旺盛,五臟安和;若樞機不利則氣血津液不循常道出入,水、濕、痰、飲、瘀等莫不由之而生。脾胃有病,既可上而影響心肺,又可下而影響肝腎。因而脾土安則五臟安,脾土病則五臟病,上而心肺,下而肝腎[1]。
張介賓提出“五臟互藏”,認為五臟之中皆有脾氣,而脾之中亦藏有五臟之氣,充分體現了脾為中土,能夠長養五臟,并滋養四肢百骸,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
《醫宗必讀》提出“脾為后天之本”,即人體氣血津液的化生以及正常生命活動的維持都有賴于脾之功能。脾胃納運水谷,化生氣血津液,以充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使臟腑和調,正氣周密,邪氣難侵。
《脾胃論》有云:“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即脾胃之盛衰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黃帝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均體現了正氣在疾病發生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脾氣健旺則外邪難以入侵[2];而脾虛則正氣充養不足,邪氣浸淫,損傷氣血而發病。飲食勞倦、嗜欲傷脾,脾胃虛損,津液受傷,臟腑失去濡養,疾病乃生。脾虛運化失常,水液代謝紊亂,痰飲內生,百病由生;同時脾之升清降濁失常,水谷精微不能上輸以養五臟,水谷濁氣不能下降而消,聚于體內,影響氣機運行則發病。綜上,在疾病的發生過程中,脾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醫之“脾”,集合了現代醫學消化系統、循環系統、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等諸多功能,人體生理功能有賴于各系統相互協調作用,而從中醫角度歸納為“脾之健運”。脾失健運從現代醫學角度考慮,可能存在消化系統、循環系統、血液系統、免疫系統等諸多系統功能失調。
現代研究提出,腸道中的微生物直接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微觀表現,腸道微生物穩態才能夠保障脾主運化功能的正常,脾虛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微生物穩態失衡,繼而百病叢生[3-5]。通過健脾治療,改善腸道菌群,進而起到治療疾病的作用[6,7]。
《靈樞·五癃津液別》提出:“五臟六府……脾為之衛”,指出脾具有衛護機體之功。經脾胃二臟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其中剽悍滑疾部分化生成衛氣,衛氣運行和分布,不受脈管的約束,行于經脈之外,外達皮膚肌肉,內至胸腹臟腑,遍及全身,是人體防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正如張仲景所說:“四季脾旺不受邪”。當病邪侵入人體時,衛氣可迅速移動到病邪所在之處,并與其抵抗,驅邪外出,與免疫細胞的功能高度吻合[8]。現代研究表明,在人體的免疫防御系統中,脾臟和胃腸道是具有免疫功能的器官[9]。其中脾臟是免疫細胞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的重要器官,并且具有合成生物活性物質的作用。腸道中的淋巴組織形成了腸道黏膜免疫屏障,同時胃液、腸液中也包含大量免疫因子,構成了機體的免疫系統[10]。脾虛證往往伴有免疫功能的障礙。脾虛則機體防御功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之病因在于疫毒侵襲,發病后臨床表現多端,但疾病之病機當責之于脾。脾虛則衛外不固,使得疫毒入侵而發病。艾滋病疫毒侵犯人體,正邪相爭,正氣受損,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減弱,此時脾氣虛損,脾氣虛影響其他臟器的功能而產生一系列的臨床癥狀。
4.1 脾虛衛外不固 使得疫毒入侵而發病脾為人體之護衛,艾滋病發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侵襲所致,疫毒入侵后與衛氣相抗爭,若衛氣充盛,疫毒藏匿,患者可無臨床癥狀;而隨著疾病發生發展,患者脾虛逐漸發展,衛氣漸損,則出現相應臨床癥狀。
4.2 HIV病毒直接損傷人體免疫系統 與脾關系密切脾所統攝之血以及脾所主之津液,都是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HIV病毒損傷部位為免疫系統,直接或間接影響血及津液,進而使得機體陰陽失衡而發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由于脾虛,導致血之循行及津液的產生、輸布發生障礙,進而導致疾病進展。研究者在對腸道菌群的研究過程中發現,HIV感染者/AIDS患者腸道菌群的改變與免疫功能的變化類同,提示HIV病毒侵襲后改變了腸道菌群,進而對免疫功能產生影響[11]。
4.3 艾滋病以乏力、腹瀉等脾虛癥狀為多見脾胃損傷,究其實質,當在氣機升降失常、氣血化生及運化失常。查閱相關文獻,在研究者所作的證素分析、證候研究中發現,HIV感染者以乏力、腹瀉、納差等脾虛相關癥狀為主要表現,在艾滋病中醫證候研究中,脾氣虛、脾腎兩虛、脾肺氣虛占前三位,其次為氣血兩虛、氣陰兩虛、濕熱內蘊[12,13],進而驗證了在艾滋病發病過程中,以脾為主要病機的發病過程[14,15]。
4.4 艾滋病致脾之功能漸衰艾滋病為“疫毒”侵襲,不同于一般邪氣入侵,其染病直中臟腑,造成脾氣虛弱。隨著疾病漸進,對脾之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運化水濕等功能損傷益深,脾之衛外防御功能減弱,諸如感染、腫瘤等諸病叢生,邪正相爭至脾氣耗散,正氣漸至衰竭而至死亡。
研究者以健脾和胃立論,以四君子湯為主方自擬健脾和胃顆粒,對于治療脾虛氣滯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患者免疫功能進行了研究,經治療觀察,患者CD3+、CD4+、CD4+/CD8+、NK細胞數值均升高,提示健脾治療對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提升具有較好療效[16]。
脾盛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正氣充,正氣充則機體抵抗力強。在艾滋病的治療中,以脾為主要病機開展治療,通過健脾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通過健脾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通過健脾扶助正氣,均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研究者自擬益氣健脾湯聯合HAART治療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具有改善癥狀體征、提高生存質量的作用,在減輕肝損傷方面具有優勢[17]。
綜上所述,中醫之臟腑辨證是重要的辨證方法之一。隨著中醫藥在艾滋病防治過程中參與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患者開始接受中醫藥治療。辨證論治是中醫藥的精髓所在,因而中醫藥治療更符合精準醫療、個性化診療的要求。但是無論是采用何種治療方法,健脾應當貫穿治療的始終。在扶正的同時佐以健脾,防止“呆補”;在驅邪的同時佐以健脾,防止傷正。總之,在艾滋病治療的過程中,無論是無癥狀期還是艾滋病期,無論是“補益”還是“攻邪”,健運中焦脾胃應是貫穿于艾滋病治療始終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