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振達,譚占坤,商 鵬,任子利,劉鎖珠*
(1.西藏農牧學院 動物科學學院,西藏 林芝 860000;2.西藏農牧學院 西藏高原飼料加工工程研究中心,西藏 林芝 860000)
《淡水養殖》課程是西藏農牧學院動物科學專業本科班以及畜牧獸醫專業專科班學生的一門專業選修課程[1]。該門課程主要講授淡水魚外部形態與內部構造、生物學特性及養殖選擇標準、水域生態環境與調控、魚類的人工繁殖和苗種培育、池塘養魚、網箱養魚以及魚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識,主要圍繞草魚、青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等主要淡水經濟魚類展開[2,3]。但由于西藏地區特殊的漁業資源現狀和風俗習慣,導致該門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學生興趣度較低、學習效果較差等問題。因此,筆者針對本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探索,結合西藏地區特有魚種資源和養殖現狀對《淡水養殖》課程的相關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特別是針對西藏漁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和保護利用等方面,以期為西藏地區培養實踐技能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
西藏農牧學院動物科學專業是開辦較早的本科專業,在實驗室條件、師資力量、學生培養質量方面已取得較好成績。但近年來,由于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動物科學專業在辦學條件、師資力量、學生培養質量等方面突顯出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如實驗儀器設備、實驗耗材、實驗動物等不能滿足教學需要;師資力量不足,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任務重;學生理論學習不夠深入,實踐技能掌握不夠扎實等。
除此之外,西藏自治區河流數量較多,湖泊面積較大,全區有20多條流域面積超過1萬km2,還包括班公錯、納木錯、瑪旁雍錯等1 500多個湖泊[4]。據不完全統計,西藏魚類主要包括70多個種或者亞種,大部分為西藏高原特有魚種,主要為裂腹魚亞科(異齒裂腹魚、巨須裂腹魚等)[5]、鮡科(黑斑原鮡)[6]、鰍科(西藏高原鰍、細尾高原鰍)[7]、鮭科(西藏亞東鮭)[8]等。近年來,受外來物種入侵、人類活動及過度捕撈等因素的影響,西藏漁業資源和數量逐年減少,多種西藏特有魚種被列為珍稀瀕危物種,如黑斑原鮡、瀾滄裂腹魚、尖裸鯉等。因此,如何有效地保護西藏特有魚種資源備受關注。但現階段,西藏農牧學院《淡水養殖》課程的教學和實驗內容主要圍繞淡水經濟魚類展開,并未涉及西藏特種魚類。
由于西藏地區動物資源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動物科學學科具有明顯的開設優勢。西藏農牧學院動物科學專業在學科及專業建設中一直堅持突出高原地域特色,兼顧學科發展的完善性,形成了具有西藏高原特色的學科體系和優勢專業。但現階段,《淡水養殖》課程的教學內容與西藏漁業資源現狀不相符,導致學生,尤其是藏族學生對該門課程興趣度不高,所學知識難以應用于西藏特種魚類資源的養殖和保護。改變教學內容,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為西藏培養專業技術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長期以來,西藏農牧學院一直以“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務‘三農’”為辦學宗旨,致力于培養西藏農牧業發展、高原生態文明傳承、高原特種畜禽培育所需的應用型人才[9]。因此,西藏農牧學院很多專業課程均根據西藏畜牧業實踐情況設置教學大綱、教學講義以及編寫教材,先后編寫出版了《高原動物生理學》《藏豬飼養實用技術》《藏雞高原低氧適應生理與遺傳基礎》《西藏綿羊養殖技術》《西藏高原飼草料加工與貯藏實驗指導》等書籍。應根據《淡水養殖》的課程結構和西藏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更合理的、更符合西藏畜牧業實際情況的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改革中,保留基礎性的、普遍性的內容,如魚外部形態與內部構造、生物學特性及養殖選擇標準、魚的人工繁殖、魚苗、魚種和成魚的養殖技術等,增加與西藏特種魚類有關的教學內容,如西藏魚類組成、西藏魚類生態特點、西藏魚類瀕危狀況及保護對策等,形成緊密結合西藏特殊漁業資源的《淡水養殖》課程體系。
在實踐教學方面,要結合西藏特種魚類開展,讓學生可以接觸西藏魚類,增加綜合性實驗的開設,如西藏常見本土魚類形態學觀察和解剖、利用不同材料鑒定西藏本土魚類年齡、西藏本土魚類體長體重關系式測定等,并增加西藏漁業資源調查等相關教學實習項目,激發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積極性,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教學方式上,要改變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教學。該教學方式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多,而學生的實際操作少,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用性掌握較差,掌握的技能與實際工作需求相差較遠。《淡水養殖》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將所學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才能使學生真正學到養魚技能[10,11]。因此,要積極推進現場教學法,調整實踐教學所占比重,增加實踐教學課時量,使其所占比重達到50%左右,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除此之外,要積極搭建實踐教學基地,與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水產科學研究所和西藏地區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等從事水產科學研究或水產養殖的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利用《淡水養殖》的實驗課時和實習課時,帶領本科生分期、分批進入養魚單位或企業,開展現場教學,理論聯系實際,使學生真正掌握養魚技能,為西藏畜牧業培養真正的應用型養殖人才。在期末教學實習中,增加西藏特種魚類性別鑒定和人工授精技術的訓練,先通過課件講解和視頻示范,使學生對實訓內容有一定了解,然后帶學生進入養魚單位或企業,聘用多名企業生產技術人員作指導教師,手把手地教會學生養魚技能。最后根據學生對魚類性別鑒定的準確度、人工授精的成功率等實習中的實際表現情況,由指導老師進行實習鑒定評分。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從書中獲得知識,還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加深對《淡水養殖》課程知識的記憶,真正學會養魚技術。教學實習結束后,將對魚類科研項目感興趣的同學推薦給本校從事魚類研究的教師,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和實驗,既可以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又能給教師提供合格的科研助理。
課程考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檢測學生對課程教學內容的掌握和了解情況,幫助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提高教學效果。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作出公正、正確、客觀評價,起到夯實基礎、強化能力的作用[12]。《淡水養殖》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傳統的考核方式為理論考試占70%,實踐考核占30%,側重理論考試,忽視實踐考核,實踐考核也只是通過實驗報告進行評分,并沒有進行實驗操作考試,造成學生往往只是考前集中記憶重點知識,大部分同學實驗報告高度相似,學生對課程知識掌握的持久性較差等情況。改革后,在考核制度上增加實驗考核和實習考核的比重,將考核制度改為理論考試占40%,實驗操作占30%,實習表現占30%。考核過程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測試,實驗操作不再以實驗報告為評分依據,而是根據實驗操作規范和實驗結果評定學生成績。實習考核不再由任課老師打分,而是由實習過程中聘請的實習指導老師打分。通過提升實驗和實習考核比重,增加學生對實踐教學的重視程度,改變學生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
目前,西藏農牧學院動物科學學院的大部分實驗室均圍繞牦牛、藏豬、藏雞等畜禽建造,還未建造水產養殖實驗室。因此,在之后的改革中要重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除此之外,近些年動物科學學院積極搭建校外實習基地,已與雛鷹農牧集團有限公司丹娘養殖場、西藏蕃騰生態農牧公司、那曲羌塘牧業開發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事業單位簽訂校外實習基地協議并掛牌,但這些單位均不能開展養魚相關實習。應與西藏自治區農科院水產科學研究所等水產養殖相關單位加強溝通交流,建立校外實習基地,提高教學質量,強化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進一步發揮西藏高校動物科學專業的辦學優勢,為社會培養大量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