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芬
(南京市中華中學 江蘇南京 210019)
蘇教版教材把“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放在“穩態與環境”的最后一節,旨在讓學生在學習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以及生態系統穩定性基礎上,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的影響,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對人與環境和諧共處提出合理化建議,并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本課重點是分析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保護措施,討論、評價校園改造方案。本課難點是分析或探討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的影響,形成環保意識。
①通過觀看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的視頻、調查校園生物多樣性,概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并嘗試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②分析、評估校園生態改造方案的合理性,提出合理化建議。
③通過分享我能為“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做什么,形成“環境保護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教師利用校園美景圖配樂制作成視頻導入新課,讓學生感受身邊的自然美;并將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的文字事實轉換成視頻供學生觀看,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學生分組調查校園生物的多樣性,在調查中感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促進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教師聯系實際,引導學生討論、評價校園改造方案,使學生升華可持續發展觀和加固環保意識。
學生分組調查校園生物的多樣性,制作PPT,并設計校園改造方案。教師拍攝校園美景圖片,制作微視頻;并選取學生設計的校園改造方案,制成視頻。
教師拍攝學校陰生植物園、四季花卉園、水生生態園以及果園等美景,將精美的照片配上悅耳的音樂,制成直觀視頻。導入新課時,教師播放該視頻,讓學生感受身邊的自然美,激發其學習興趣。
在呈現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的事實時,教師選取了物種渡渡鳥的滅絕、加拿大一枝黃花入侵帶來的后果、動物滅絕速度分析以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報告等內容,并將文字轉換成直觀視頻,增強學生對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的感性認識,體會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的事實。在此基礎上,學生分析、得出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的原因有過度開發、過度捕撈、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外來物種入侵等。
各學習小組派代表上臺用PPT匯報調查成果,展示觀察調查和文獻研究獲取校園植物多樣性價值的證據,介紹校園植物的藥用、食用、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價值。學生用事實和證據說明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幫助養成講理由、重證據的良好習慣。在認識生物多樣性現狀和價值的基礎上,學生順利得出生物多樣性需要保護的結論。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討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學生發散思維,說出就地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遷地保護、利用生物技術保護、合理開發利用、加強法制建設和宣傳教育、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觀等,并通過討論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提升環保意識,建立可持續發展觀。
課前,學生走訪校園,觀察思考,提出校園改造的合理化建議。在收集到學生的建議后,教師篩選出一些典型建議、方案。這些方案有一些不完善的方面。教師將這些方案制作成情境視頻,引導學生分析、評估,不僅提升了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有學生提議引進紫莖澤蘭、豚草,既美觀又生長快;其他學生立即提出反對意見,因為紫莖澤蘭、豚草屬于外來入侵物種,會破壞原有生物多樣性。還有學生提出校園里動物太少了,可以砍掉一些樹木,劃出區域建小型動物園;同樣被其他學生質疑,校園里飼養動物存在安全性問題,而且動物園發出的氣味對學習環境有影響。另外,還有學生提議為增加學校的經濟效益,可以在學校草地地帶建燒烤臺,把灌木林換成吸收有害氣體的柳杉林,理由是燒烤食品受學生歡迎,一定能帶來經濟效益。這一方案也被其他學生駁回,因為燒烤會造成環境污染,柳杉林屬于單純林,降低了校園的生物多樣性。教師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評估實際案例,幫助學生養成質疑、論證的思維習慣,升華可持續發展觀。
在課堂總結環節時,學生圍繞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討論:我做過什么,還能做什么?學生聯系自身實際,分享自己的環保行動計劃:①節省紙張、拒絕過分包裝;②節約用水用電;③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筷子、塑料飯盒等);④低碳出行;⑤不干擾野生動物的自由生活;⑥在房前屋后多種植被;⑦垃圾分類,回收廢紙、廢電池;⑧愛護名木古樹,保護文物古跡等。學生聯系自身,養成“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意識,進一步穩固可持續發展觀。
本節課的教學活動聚焦核心素養,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主動參與的過程,調查研究和方案評估體現了“教學活動重過程”的新課程理念。教師引導學生基于生物學事實和證據使用歸納與概括,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證據,使用科學的思維方法理解事物、解決實際情況問題的思維習慣。學生通過對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和為可持續發展所做等問題的討論,認同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養保護環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會承擔社會責任。
學生觀看視頻和調查校園生物多樣性價值獲得感性認識,討論保護措施并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通過校園改造方案的討論、評估升華生命觀念,聯系自身,養成“環境保護從我做起”的意識,進一步穩固可持續發展觀。這節課所形成的生命觀念會伴隨學生一生,他們即使離開學校多年之后依然會想起校園植物的價值、如何美化校園的討論,這就是生命觀念形成所要達成的目標。
本節課著力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教師通過多項活動來培養學生講邏輯、重證據、會質疑的習慣。關于“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的事實及原因”,教師引用了聯合國發布的權威的生物多樣性報告。關于“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教師引導學生采用校園觀察和查找文獻后相結合的方式展開調查,并歸納得出生物多樣性具有直接價值、間接價值和潛在價值,使學生養成講理由、重證據的思維習慣。關于對校園改造方案的評估和建議,教師不斷詢問學生論據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旨在培養學生進行合理論證推理的良好品質。所以這又是一節提升關鍵能力的思維訓練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