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 (甘肅慶陽市鎮原縣新城初級中學)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本文中的“教育”指有目的地以某種形式的活動去影響他人的身心、思想、行為向更健康、更高階段發展的學習和實踐活動,具體包括學習科學文化理論知識、提高勞動職業技能、開闊視野和認知范圍的參觀和調研活動,以及摒棄陋習、培育良好風俗的社會改造活動等。
貧困,相對于富足而言,是一種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貧乏的綜合現象。國家統計局的“中國城鎮居民貧困問題研究”課題組和“中國農村貧困標準”課題組的研究報告對貧困的定義是:“貧困一般是指物質生活困難,即一個人或家庭的生活水平達不到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標準?!?/p>
貧困代際傳遞,指在一個家庭或社區內,貧困以及導致貧困的相關條件或因素在代與代之間延續,致使后代重復前代的貧困境遇。
實踐表明,財富與學識大體呈正比?!柏敻弧?,包括物質生活資料和精神生活資源?!皩W”,即文化程度。“識”,即見識、膽識、思維能力或認知范圍等。也就是說,一個人或家庭所擁有的物質財富或精神財富的多少大致與其所受的教育程度或知識儲備量呈正比。
首先,貧困家庭由于父輩收入低,無法為子女擇校提供足夠的經濟條件,無法為子女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其次,貧困家庭的父輩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常常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務工方面,對子女的學業輔導或家庭教育往往無暇顧及。再次,貧困家庭的父輩往往是低文化程度者,對子女興趣特長愛好的培養,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最后,貧困家庭的父輩經濟收入水平低,不但對子女教育投入不足,而且為了盡快擺脫困境,使未完成學業或勉強完成義務教育的青少年,不經職業培訓,便去從事技術含量低的低薪工作,雖然緩解了一時的經濟困難,但錯過了一生發展的機會,陷入了貧困代際傳遞的惡性循環之中。
由于貧困家庭或地區在長時期的貧困生活中,形成了一種特定的文化、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即“貧困文化”。首先,這種貧困文化在貧困家庭或貧困地區逐漸得到認同并在思想中固化下來,嚴重打擊了貧困家庭子女的自信心,嚴重制約了貧困家庭子女的進取心。其次,一個人長期受貧困文化的影響,會產生仇官仇富等負面心理,甚至會產生扭曲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貧困文化必然產生落后思想觀念,長此以往,迷信賭博盛行,思想保守,認知能力低下,逐漸喪失進取精神。最后,長期受貧困文化的影響,貧困家庭的子輩也會養成“等靠要”的消極生活方式,逐漸喪失了物質財富生產上的“造血”功能。
家庭成員,尤其是家庭主要勞動力的健康狀況直接決定著家庭經濟收入水平,進而會影響到子輩的教育程度和健康狀況。首先,父輩因先天身體殘疾,子輩可能出現智障或其他身體殘疾情況,進而影響家庭經濟收入而陷入貧困代際傳遞。其次,家庭成員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影響家庭經濟狀況,進而影響子輩的教育培養而陷入貧困代際傳遞。再次,農村智障或殘疾女孩嫁往貧困山區者居多。最后,由于貧困家庭受經濟、知識水平、觀念等影響,對婚前、孕前和產前檢查工作不重視,對孕婦和嬰幼兒疾病篩查不到位,從而影響新生代的體力和智力發展,這也是貧困艱苦地區智障和殘疾兒童出生率高的原因之一。
貧困家庭或地區,由于長期的物質資源匱乏,人力投資嚴重不足,一代代子輩重復著父輩的覆轍,終生只能為生計而奔波,無法擴大自己的認知范圍,無法賺到自己認知范圍以外的物質財富。
物質財富的匱乏會導致一個人或家庭的貧困。盡管依靠外部的“輸血”式投入,可以使其在短期內脫貧,但是,當這種外部投入停止后,又極易發生“返貧”,要想提升貧困人口或家庭的人力資本水平,增強其“造血”能力,根本在于要實現由注重對“物”的投入轉變到對“人”的投資,用教育打破貧困代際傳遞的惡性循環。
首先,落實好“全覆蓋式”教育資助。學前教育階段,建立的資助制度,使每一位貧困家庭兒童都能入園接受教育,使他們具有同其他兒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權利,能夠使年輕父母安心工作。義務教育階段,全部免除了城鄉學生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對農村學生免費提供營養早餐,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普通高中教育階段,設立了國家助學金,資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高等教育階段,已經建立了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體系。關鍵是要堅持好和落實好這一整套教育資助政策。
其次,努力發展職業教育。真正把職業教育擺在重要位置,辦好不同層次的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對于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重要意義。要建立起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職業教育要與市場需求相接軌,通過政府補貼,對貧困人口開展職業培訓,從根本上提高貧困人口的職業素質,使其具備長期從事某種穩定職業的能力,從而實現脫貧目標,進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改變高等職業教育學歷化傾向。中等職業教育要與市場完全接軌,鼓勵完成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繼續完成高等職業教育,進一步增強他們的就業能力。
最后,努力推進教育精準扶貧。認真摸排扶貧對象,核清貧困人口,特別是貧困家庭子女情況,精準施策,幫助貧困家庭子女順利完成學業,充分就業,進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閱讀,對一個人、家庭、民族和國家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閱讀的厚度決定人生的高度。
首先,要加強農村中小學圖書館的專業建設。研制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及時更新,把最經典、最值得閱讀的書推廣到學校去,組織讀書沙龍交流活動,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其次,發揮鄉村或社區的圖書屋作用。建議村組和社區通過一定形式開展閱讀活動,鼓勵村民或居民通過閱讀掌握一些實用技術,開闊視野,提高認知能力和范圍,改變民風,提高物質財富生產能力。
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脫貧難。脫貧后,由于患病、殘疾等健康問題也極易“返貧”。
首先,建議政府組織開展全民健康教育,學校要開設健康教育課程,村組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對村民或居民進行健康衛生保健知識教育,普及健康衛生知識,提高健康水平,防止因病致貧。其次,做好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健康服務工作。貧困山區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做好婚前、孕前和產前的健康服務工作,降低智障、殘疾兒童出生率。
貧困群體長期無法參與政府有關規則制度的制定,使貧困群體的微權利被忽視,長此以往,他們被邊緣化。因此,要加強法制教育與制度建設,保障貧困人口的各項社會政治權利,打破階層固化,阻止貧困代際傳遞。
總的來說,貧困代際傳遞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也不是偶然發生的,而是受文化、地理環境、經濟、教育和健康等多種因素長期影響而形成的。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教育機會的缺失,我們要從教育著手,提高貧困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認知能力、就業能力和物質財富生產能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堅決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