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猛 (珠海中山大學附屬中學)
2020 學年第二學期開學不足一月的某天中午,我照例在學校飯堂正門前值守學生午餐,突然發現校醫S醫生在追趕一位小個子男生(化名“小點點”),說時遲那時快,我趕緊追了上去。經了解,這位“小點點”沒有排隊,沒有測體溫,也沒有洗手,想直接沖進飯堂吃午餐。待我了解清楚大致情況后,我把“小點點”叫到一邊,心平氣和地問他姓甚名誰、哪個年級、哪個班級,他完全不理不睬,一副滿不在乎的樣子。進而,我問他為什么不按照學校防疫要求進行錯峰午餐,他沒有應答。見此僵局,我斷然要求他重新回到同學們隊列中進行測溫、洗手,聽到此要求,“小點點”開口便說:“今天中午我不吃午餐了”,說完就要跑開。見此狀,我一把拉住他,并告知他:“不需排隊,只要測溫、洗手就可以進餐。”就這樣,“小點點”按照我的指令順利吃完了午餐。
是不是我不講原則,甘當和事佬?是不是我不尊崇校紀校規?是不是我在包庇與放縱“小點點”?事后我一直在反思。在我看來,學生犯錯只要不是大的原則性錯誤,學生只要沒有大的道德品質問題,都是可以被寬容,可以被延后批評教育與處理的,關鍵是要把握教育的時機與火候。
當時沒有與學生“較勁”,主要是想給學生臺階下。沒有直截了當批評教育學生,主要擔心加深沖突。狗急了都會跳墻,“小點點”同學“我不吃午飯了”,一氣之下有可能離校出走,還有可能會做出更偏激的事情等。“小點點”有可能當天早上沒吃早餐肚子餓得慌,他中午有可能有急事要處理……按照柯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階段理論,“小點點”的違紀行為處于樸素的利己主義階段。他可能會想:不參加測溫、不洗手、不排隊,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如果我當時揪著不放,無限地給此事上綱上線,一味地批評指責,戴帽子,或將他交由學生處處理等,可能會因這樣一件事情“毀掉”“小點點”一輩子。
教育是慢的藝術,教育批評學生需要冷處理。俗語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就需要我們忍一忍、冷一冷、等一等。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磕磕碰碰,難免會犯錯,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要相信學生是向上的,是向善的。學生犯錯可能是一時糊涂,所以,我們對待犯錯的學生不能一棍子打死。陶行知曾說,在我們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頓;在我們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們的惡語之中,可能就有愛迪生。
教育需要有寬容之心,要把學生犯錯當作一次教育契機,給予他們認錯、改錯的機會。一次寬容可能觸及學生心靈,讓學生自我醒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可能會挽救一個學生。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學生,此時的一次寬容,可能會改變其一生。寬容的力量給我們教育工作者諸多啟迪,學生犯了錯,大多數都會后悔,希望得到寬容、諒解。有些學生只要教師助一臂之力,就能改過自新。若我們對待犯錯學生稍有不慎,不講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注重教育的藝術,就有可能毀掉學生一生。
嚴格來說,我上述冷處理“小點點”的方式,是受了以下案例啟發的。近年,網上在轉發這樣一個經典案例:在一次婚宴上,一位中年男士認出了他中學的老師,于是,上前恭敬地說:“老師,您好!您還認得我嗎?”老師:“對不起,我實在記不起來。”學生:“老師您再想想,我是當年在課堂上偷同學手表的那個學生。”老師看著面前的這位學生,還是搖了搖頭說:“我真的認不出你了。”學生:“當時您叫全班同學都面向墻壁站著,再用手帕蒙上自己的眼睛,然后您一個個搜查我們的口袋。當您從我口袋里搜出手表時,我想我一定會受到您嚴厲的訓斥并予以嚴肅處理,從此以后,我在班里是抬不起頭來了,這將給我人生留下不可磨滅的恥辱和創傷。但是事情并沒有如我想象的那樣,您把手表歸還給失主后,就叫我們坐回原來的座位上繼續上課。一直到我畢業離開學校那一天,偷手表的事從來沒有被提起過,老師,現在您應該記起我了吧?”老師微微一笑說道:“我怎么會記得你呢?為了同學之間能保持良好關系,為了不影響我對班上同學的印象,當時我也是蒙上自己眼睛來搜查學生的口袋的。”學生聽完,眼淚奪眶而出,他緊緊地把老師擁在懷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彼此就這樣默默擁抱著。
擁有數千萬讀者的《窗邊的小豆豆》一書,講述了作者上小學時一段被寬容的真實故事。作者因淘氣被原學校勒令退學后,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與引導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漸變成了一個被大家寬容與接納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成功的基礎。書中講到,第一天來到巴學園,校長與她見面,“把你想說的話全部說給老師聽聽”,足足聽她講了四個小時。他和小林校長在一起的時候,她覺得非常安心、非常溫暖、心情好極了。“能永遠和這個人在一起就好了。”這是小豆豆第一次見到校長小林宗作先生的感受。剛上一年級的小豆豆,居然能夠一個人說四個小時的話,要是讓她媽媽或從前老師聽到這件事,一定會非常吃驚。因為,從小豆豆出生后到現在,還從來沒有一個人這么長時間地聽她說話。而且,這么長時間里,校長一次哈欠都沒有打,一次也沒有露出不耐煩的樣子,他像小豆豆那樣,向前探著身體,專注地聽著。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是教師應掌握的一門教育藝術。對學生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真愛,教育工作定會增添一抹靚麗的色彩。有人曾說,寬容是智慧的善良,是悟透人間之難的覺醒,是對人類的愛和信心,是睿智,是勇敢。教師就需要這樣的智慧與勇敢。
寬容是一種境界,寬容具有無窮的教育魔力。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在教育中,如果我們對孩子的一些“毛病”采取寬容的態度,將比死抓住他們的“小辮子”不放,更能引起學生對自己錯誤行為的自省,更有利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
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有容錯的雅量。能以寬容之心對待學生,這樣不僅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給了學生反思自己行為的時間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現出教師的博大胸懷和滿滿智慧,也必然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擁戴。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是布匹……所以,老一輩教育家夏丏尊說: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寬容是一種愛,其魅力就在于她可以使人的思想改變,讓人的靈魂得以重生。早在20 世紀60 年代,被譽為“小學教育界的梅蘭芳”的斯霞老師,以理性善意的寬容為載體,實施“童心母愛”教育,傳遍我國大江南北。正如一首詩寫的那樣:土地寬容了種子,擁有了收獲;大海寬容了江河,擁有了浩瀚;天空寬容了云霞,擁有了神采;人生寬容了遺憾,擁有了未來。
教育需要把握生命生長的節律,為此,我們要做好學生成長的守望者。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開的花,與最早開的花一樣美麗。沒有一種生長像生命那樣,如此復雜多變,難以琢磨。在這樣的奧秘面前,人們常常會發現以往的教育規律無用,以往的教育方法無效。正因為如此,沒有一種實踐活動像教育那樣充滿智慧挑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教育是一項特別需要耐心的事業,特別需要從容的事業。從容的教育者知道耐心地守候,耐心守候成長時刻的到來,耐心守候著生命之樹在一次又一次永不停歇的教育力量推動下生長。
在實際德育過程中,人們常常會形成關于方法上的一些思維定式,其結果是對某一或某些方法的認識與運用方式產生僵化的理解。如果運用不當,會收到適得其反的教育效果。德育方法需要靈活運用,教無定法,育人亦無定法,這就要求我們做到“一生一策”,因時因地施教。
學生的本性是天真的、善良的,這就導致了學生內心和行為的幼稚。教師要換位思考看待學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審視學生的內心世界與所作所為。教師要做的就是俯下身子耐心地傾聽學生,教導學生,真正走進每名學生的內心情感世界,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發現埋藏在學生內心的善良與美麗。故此,教師在對待學生所犯錯誤時,要少一些責罵與冷漠,多一些對他們的關心與理解,長此以往,我們的德育工作將收獲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