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振旭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南口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 福建 三明 353300)
竹蓀營養價值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鉀等礦物質,且香味濃郁,滋味鮮美,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竹蓀是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的特產,據統計,將樂縣南口鎮近年共有蓀農100余戶,竹蓀種植面積約33.33 hm2。發展竹蓀種植產業,可有效增加當地農民收入,并且可帶動其他農戶積極參與竹蓀種植,形成產業鏈,助力當地鄉村振興。為提高當地種植竹蓀的產量和品質,對竹蓀栽培前的準備、栽培管理、采收及烘干的技術要點進行總結,以供當地竹蓀種植戶參考。
栽培竹蓀需準備的原材料主要為竹片、闊葉樹、蔗渣、谷殼和竹木的碎屑等。南口鎮伏嶺干工業園區有多家木制品和竹制品企業,為栽培竹蓀備取原材料提供了極大便利,蓀農可直接到企業購買,但避免選擇松木、杉木和樟樹等油性木材;竹屑、雜木屑、谷殼、菌草粉等應新鮮無異味,經曬干后無霉味。另外,準備好尿素、988堆料靈、輕質碳酸鈣、石膏25、復合肥。
根據竹蓀栽培的面積,將培養料分4~5層進行堆積,每層培養料平鋪后,撒上尿素、988堆料靈、碳酸氫鈣及石膏,堆成金字塔形,并澆上清水,且底層少澆,高層多澆,高層瀝水滲透到底層,控制好水量防止尿素、988堆料靈、碳酸氫鈣流失。通過培養料加水堆制發酵,不僅可使高分子物質及生物堿降解,變成中間產物或小分子物質易于竹蓀菌絲吸收,且可殺死部分雜菌和孢子及害蟲,還可培養大量有益的放線菌以抑制雜菌生長。堆料發酵時間大約需50 d,堆肥溫度應控制在60℃左右,堆肥前期的升溫及高溫階段會殺死致病病原菌、蟲卵、雜草籽等有害微生物。期間如遇高溫天氣堆溫過高會引起燒堆,可在堆料中間留排氣孔,并約10 d翻堆1次以降低溫度。
栽培竹蓀的田塊要求交通條件便利,便于運輸;背風保溫,有充足干凈的水源,便于排水;土質疏松肥沃濕潤,含腐殖高的弱酸性沙壤土,pH約6.5。南口鎮各村基本已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可選擇有機耕道的田塊,但不能選擇風口處,避免臺風天氣時毀壞整個菌棚。同時,因竹蓀不能連作,應避免選擇前3年栽培過竹蓀或與之相連的田塊,水源和田塊未受其他雜菌污染,距林區較近的田塊最佳。種植前15 d左右可適量在選定的田塊上撒豬糞和過磷酸鈣,以增加土壤肥力及酸性。為補充覆土的營養,施988堆料靈12.5~15 kg/667m2、尿素15 kg/667m2,同時灑上呋喃丹3 kg/667m2(殺滅害蟲)并鏟除田塊雜草。
蓀棚搭建應選擇新鮮竹竿作材料,確保蓀棚牢固;高度不宜過高,約1.8 m。蓀棚搭建好后用厚的黑色遮陽網將菇棚整體遮蓋好。
在田塊上劃出畦、溝線位,畦面寬根據作業主的身高確定,過寬不便管理和采摘,一般寬度約70 cm,溝寬約30 cm,溝深約25 cm。田塊四周開好排水溝,便于排水,防止南口鎮4—9月主汛期降雨量大導致積水。如將發酵后的糞便撒在畦底,用量應適中,再把發酵料鋪于畦位,稍微壓實。發酵料若有氨味,需把料撒開或翻堆,直至氨味完全散發后選擇晴天或陰天再鋪,鋪料需薄厚均勻,松緊一致。
播種菌種應選擇無雨時進行,將菌種運至種植地并放在陰涼處,把菌種掰成鴿蛋大小,盡量成塊狀,成“品”字形,然后采用點播方式播種,菌塊間約相距6 cm,頭尾菌種插花播,下種時把菌塊稍往料中壓,讓菌種與培養料緊密接觸,用種量約500袋/667m2。播種后鋪料5 cm,再復土5 cm,土塊不宜過濕過粘,以呈小顆粒狀為佳,復土后噴1遍草甘磷,防止雜草生長。
南口鎮播種菌種時間大約在3月份,播種后氣溫處于回升階段,有時會出現不穩定的降溫和較大溫差,需通過掀蓋薄膜調節溫度。同時,播種后用塑料薄膜將畦面包好,使濕度保持在75%~80%。菌種經過約20 d后布滿菌絲,應立即進行覆土,防止水分散失和提早出菇。另外,注意通風,在晴天或陰天掀開薄膜通氣,至少每天1次,每次1 h。當畦面出現竹蓀菌絲時,掀去薄膜并在畦面覆蓋稻草使菌絲爬土。
竹蓀菌絲的最適生長溫度為23~30℃,畦內培養料含水量應保持在65%~70%,春播后菌絲生長初期如遇低溫多雨應注意排水通氣,并加蓋地膜增加地溫。一般在6月上中旬時竹蓀菌蛋開始大量分化,此時應除去地膜,并人工拔除雜草。
竹蓀菌絲經60~80 d培養,向上延伸至地表,形成菌索,進入生殖生長時期;菌索進一步發育,末端膨脹形成菌蕾,即為子實體形成初期。此時不能松動土層,應多灌水加大濕度,對遮陰不足的田塊酷暑季節需加覆蓋物、噴水降溫。出菇前10 d做好除草、殺蟲、殺菌、增肥等,控制好栽培濕度,濕度保持在90%~95%,溫度控制在20~30℃,經常噴水保濕但不能積水,保持覆土層不干不濕。遇天氣炎熱,覆蓋在竹蓀畦面上的稻草變干時及時噴水,天氣涼爽時視情況適量噴灑清水。
竹蓀從菌蕾生長至破蕾成熟僅需20 d左右,但從竹蓀蛋破殼至子實體發育成熟,只需4~6 h便開始萎縮倒伏,因此采收時間對竹蓀品質影響較大,應在菌裙下垂,開張度最大時及時采摘。早上6:00左右可采收,因竹蓀成熟期不一致,為防止漏采可分多個時段巡看。如種植面積較大,可適當多投入勞動力及時采收,保障竹蓀品質和價格。采收時必須控制好手的力度,不可將竹蓀扯斷,否則會極大降低竹蓀品質。采摘時一手按住未成熟的菌球及復土,一手抓住開傘的菌托,邊轉邊拔出,把成熟的竹蓀連菌托采下,盡量避免影響其他菌球,去除菌托和傘頂的子實層,注意不可讓子實層的黏液污染白色的竹蓀,然后把竹蓀整齊擺放于籃子中。
第一潮竹蓀采收完后適當增施肥料,有利于下一潮菇蕾的形成。肥料主要以農家肥為主,每667 m2用垃圾肥500 kg、豬糞250 kg、三元復合肥25~30 kg,混合堆制漚5 d后撒在畦面。一般10~15 d即可進入下一潮菌蕾發生期,形成第二潮菇。南口鎮竹蓀一般可采收3潮。
烘干溫度和時間也是影響竹蓀品質的重要因素。采收后的竹蓀待充分伸展后盡快送入烘房烘干。烘干前篩網上的竹蓀底部對齊,大的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一般擺放二層烘烤,過多會壓壞下層竹蓀,也不利于烘烤操作。烘干溫度應先高后低,并注意將篩格上下調換,使溫度均勻,溫度要求約60℃,過高竹蓀顏色會變紅,過低難以烘干,也浪費時間,烘烤至基部變干即可。根據南口鎮烤房的容量和竹蓀的濕度,一般3 h即可烘干。部分蓀農采用二次烘烤方法(在南口鎮稱為炸荔枝肉式烘烤法)對竹蓀進行烘烤,主要做法是將竹蓀放在篩網上,將溫度升高至約50℃,烘烤約5 h,再將篩格調換,將溫度升至約65℃,烘烤約1 h。竹蓀烘干后及時裝入塑料袋扎緊袋口,放在陰涼干燥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