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甜甜, 羅 慶, 李裕榮, 孟平紅, 王啟富, 張廷剛, 陸秋笛, 譚國飛*
(1.貴州省園藝研究所, 貴州 貴陽550006; 2.貴州省生物技術研究所, 貴州 貴陽550006; 3.紫云自治縣科技服務中心, 貴州 紫云550800; 4.貴州嘉禾香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 貴州 紫云 550800)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位于貴州省西南部,全縣共有2個街道、8個鎮和2個鄉。該縣氣候多樣、地形復雜,為典型的喀斯特和石漠化嚴重區域,總面積2.283萬hm2,常年耕地面積0.538萬hm2,僅占土地總面積的19%。紫云縣曾為貴州省“9+3”深度特貧困縣區之一[1],近年來,國家、省、市(安順市)及該縣投入大量財力和人力,大力發展農業產業作為扶貧的重要措施,實現了全縣全面脫貧。目前,紫云縣基本形成紅芯薯、佛手瓜、食用菌、紫米/紅稗草、中藥材、茶葉、水果等主要的農業產業,同時探索了將上述產業與蔬菜種植結合的發展模式。對紫云縣“農業主產業+蔬菜”種植模式的具體實踐進行總結,為該模式在當地的進一步推廣和完善,以及類似條件地區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紫云紅芯薯口感好、品質優,具有紫云地方特色,深受貴州省內外消費者喜愛。其種植主要集中在白石巖鄉和五峰街道辦,種植季節為3月初至6月底,7月初至10月底收獲,7月至來年3月初可進行蔬菜種植。
1.1.1 秋冬蔬菜 當地種植紅薯最早在3月初,7月初采收。為此,可在6月選用甘藍、花菜、黃瓜、萵苣等耐熱和抗病性強的蔬菜品種,芹菜、香蔥等苗期長的蔬菜適當提前育苗,計算好各類蔬菜育苗所需時間,紅薯采挖后進行蔬菜移栽。對于直接播種的蔬菜,如芫荽、胡蘿卜、豌豆、秋馬鈴薯等,選擇抗熱性強的品種播種。秋冬季節(9月至11月底)根據蔬菜的長勢和市場價格進行采收和銷售。
1.1.2 早春蔬菜 根據1.1.1蔬菜種植的茬口安排,種植生長速度快、抗低溫不耐抽薹的蔬菜,如生菜、小白菜、白菜、芹菜等,在前茬蔬菜采收前1~1.5個月進行育苗,一般在10月中下旬育苗,11月移栽,來年3月前采收,采收結束后再種植紅芯薯。
晚種紅薯在6月初種植,10月底前采挖。為此,苗期長的蔬菜(芹菜、香蔥等)可在8月底育苗,白菜、甘藍、菜薹等可在8月中下旬育苗或10月中下旬育苗,10月或11月中下旬移栽。直播的蔬菜如豌豆、胡蘿卜、芫荽等,待挖取紅薯后進行播種,元旦及春季采收上市。采收完成后,可進行一茬速生蔬菜的種植,5月底采收出售。該模式中,白菜和芹菜等冬春蔬菜應選用抗低溫耐抽薹的品種。
紫云縣板當鎮硐口村,2021年3月種植紅薯,7月采收;采收前育苗青花菜,8月移栽青花菜,11月中下旬青花菜上市。紫云縣白石巖鄉在5月種植紅芯薯,10月底采挖,10月中下旬播種花菜、甘藍及白菜,11月底至12月初移栽,來年4月采收。
紫云縣佛手瓜種植面積約0.11萬hm2,主要集中在猴場、宗地、大營、壩羊、板當、貓營等鄉鎮,6月初開始上架,11月底左右結束生產。為此,可在10月底至來年7月初進行佛手瓜下蔬菜的種植,以及在夏秋季高海拔地區進行大球蓋菇種植。
2月中下旬,選用耐抽薹的白菜、小白菜及芹菜,在有增溫保溫設備設施的大棚內進行育苗。白菜、小白菜等在3月中下旬,芹菜在4月中下旬,待天氣穩定后移栽,之后加大肥水管理,5月底至7月初采摘出售。對于直播的蔬菜,如莧菜、芫荽、菠菜、黃豆(菜用)等,可在3月后天氣穩定時進行土地翻耕種植。
芹菜在9月初至9月底播種育苗,10月底至11月中旬移栽,此時可利用佛手瓜遮陰,待打霜后,芹菜進入生長期,12月底至來年2月采收出售。白菜、甘藍、花菜等需在10月中下旬育苗,11月底前移栽,來年3—4月采收。
紫云縣高海拔地區可利用冷涼的高山氣候,結合佛手瓜架下陰涼濕潤的小環境條件,進行大球蓋菇種植。5—6月于佛手瓜架下套種大球蓋菇,種植后40~50 d出菇。
紫云縣板當鎮、貓營鎮、宗地鄉等地,在4月播種黃豆,6—7月采收。3—7月期間,很多種植戶在佛手瓜架下開展速生白菜、芫荽、莧菜、南瓜等種植,效果明顯。猴場鄉、壩羊鄉等在10—11月開展佛手瓜架下種植白菜、甘藍、芹菜等,來年4月采收。秋季還有很多鄉鎮開展佛手瓜下胡豆、豌豆、芫荽等蔬菜種植,取得一定效果。部分鄉鎮在夏季進行大球蓋菇的示范種植,取得一定效果,計劃進一步推廣。
紫云縣食用菌有大球蓋菇、竹蓀、滑子菇、平菇等,種植面積大,各鄉鎮均有種植,總菌棒每年4 000萬棒及以上。大部分食用菌采用菌棒直接生產,產后菌棒可用于還田改良土壤,種植蔬菜效果明顯,又能減少菌渣造成的環境污染。在紫云貓營鎮、板當鎮和四大寨等地,將生產食用菌結束后的菌棒打碎作為底肥回田,翻耕土壤后,種植甘藍、花菜、西瓜、西紅柿、茄子、菜心等,不但減少肥料使用,而且所產蔬菜的品質和口感優良。
紫云縣有種植紫米和紅稗草的習慣,所種紫米和紅稗草品質優,是紫云縣特色農產品,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價值,市場潛力大。種植戶在每年4—10月種植一季紫米或者紅稗草后不再種植其他作物,而大部分種植紫米和紅稗草的土地水源條件、肥力等均較優,因此,可在11月至來年4月種植蔬菜。近年來,紫云縣各鄉鎮種植紫米或紅稗草后進行秋冬和冬春蔬菜種植,如甘藍、白菜、豌豆、菠菜、芫荽、菜薹、大蒜、芹菜、青菜、胡豆等。
紫云中藥材目前成規模的主要有前胡、丹參、黨參、黃精、白及、薏仁等,其中薏仁面積發展達0.33萬hm2[2]。很多中藥材種植需要2年以上,種植完中藥材的土地需進行輪作換茬,可選擇蔬菜作為輪作換茬作物,具有明顯優勢。紫云縣宗地、板當、四大寨等鄉鎮,在種植多年中藥材后進行佛手瓜、辣椒、魔芋、芋頭、白菜、甘藍等種植,產出蔬菜的風味濃郁,病蟲害發生較少。
紫云縣茶葉面積0.33萬hm2,主要分布在壩羊鎮、板當鎮,貓營鎮、猴場鎮、白石巖鄉有零星種植。很多茶園種茶不到3年,未進入茶葉盛產期,很多種植戶因暫未獲得顯著的茶葉種植收益,對茶葉管護不利,導致茶葉生長不良。另外,很多土壤肥力好、平整的茶園中往往采收春茶和夏茶后很少再進行茶葉生產。為此,可在新茶園未進入盛產期及利用老茶園夏秋空檔期進行蔬菜種植。
新茶園在未進入采摘期前,利用茶園過道翻耕后種植蔬菜,可選擇扁豆、白菜、甘藍、芋頭等;對土壤肥力不足的地塊,可種植菜用毛豆。該種植模式能夠抑制田間雜草、疏松土壤,使茶葉苗快速進入采茶階段,對耕地較少的紫云縣可增加土地利用率。在紫云縣壩羊鎮、板當鎮、白石巖鄉等已有零星的蔬菜種植,但對種植的標準、技術及規劃還未進行系統和合理的安排。下一步,需對紫云新茶園進行蔬菜種植技術培訓和指導。
老茶園在夏季最后一次茶采收完成后翻耕土壤進行蔬菜種植,可選擇扁豆、芋頭等。該模式能夠提高老茶園土壤根系活力和有機物含量,使來年茶葉芽頭飽滿、滋味濃郁。下一步,將結合紫云老茶園區的土壤和氣候特點,進行老茶園+蔬菜種植的技術研究和示范推廣。
紫云縣是貴州省開展林下(樹林及果樹)經濟種植的重點示范縣,其林地面積15.53萬hm2,已開展林下養雞、林下養蜂、林下中藥材和林下食用菌等示范,成效明顯[1, 3]。紫云縣也基本形成藍莓(主要在板當鎮和貓營鎮等)、冰脆李(火花鎮)、楊梅(貓營鎮)、桃子(板當鎮、貓營鎮和火花鎮等)、葡萄(貓營與板當之間)等水果產業,因此可在水果林下開展蔬菜種植。目前已發展部分可作為蔬菜開發的耐陰作物,如魔芋、食用菌等,對于落葉果樹下,部分鄉鎮開展了秋冬蔬菜種植,如菠菜、芫荽等。
貴州省作為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地區面積較大,可用于種植業的耕地非常有限。在有限的耕地上合理利用和規劃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從而增加農戶收益,在貴州省實現全面脫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紫云縣因其特殊的地貌以及歷史原因,較難通過工業實現脫貧,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成為其脫貧攻堅的重要支撐之一。紫云縣依托部分已形成規模的當地特色作物,積極探索各作物搭配蔬菜的種植模式,下一步,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蔬菜種植模式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助推紫云縣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