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軍
(貴州省石阡縣農業農村局, 貴州 石阡 555100)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機構(以下簡稱“農產品質檢機構”)是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其建設對于提高農業農村部門公共服務能力,依法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職責,保障農業產業安全和農產品消費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是承擔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和保障農產品上市前質量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目前,貴州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建設已完成,但由于開展檢測時間短、檢測范圍及參數少,并且存在檢測人員素質偏低、檢測能力弱、經費不足等問題,遠不能適應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因此加強其建設刻不容緩,提升其檢測能力和社會化服務水平勢在必行。
2008年以來,貴州省88個縣級農業農村部門相繼成立了農產品質檢機構,76個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項目》(以下簡稱“項目實施縣農產品質檢機構”),其余12個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僅能開展農產品快速檢測工作。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提供了技術保障。
目前,項目實施縣農產品質檢機構中僅有70個縣設有農產品質檢機構,其中,68個取得了“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證書(CMA)”、53個取得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合格證書(CATL)”;其余6個縣農產品質檢機構已與其他部門整合。
70個項目實施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現有在職人員385人,其中,正式人員379人、合同制人員6人;每個縣在職人員均達到5人以上,基本能保障檢測工作的開展,但70%以上是非農產品檢測相關專業人員。
目前,國家已投入項目實施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財政資金2億多元,辦公區面積8 433.69 m2、檢測區面積24 856.8 m2、輔助場所面積5 919.8 m2,擁有固定資產15 160萬元的儀器設備4 351臺(套)。購買的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光譜儀等大型儀器設備絕大部分是安捷倫、島津、熱電(賽默飛)等一流品牌。
項目實施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均具備開展農產品農藥殘留、畜禽產品獸藥殘留、水產品藥物殘留等定量檢測和農產品快速檢測工作,每年定量檢測樣品任務300個以上;通過加大檢測技術培訓力度、開展檢測能力驗證、引進專業人才等方法,檢測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成立之初,工作人員基本上是從縣農業農村部門內部其他單位抽調組建而成。近年來,部分項目實施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陸續調進人員,或招考大學畢業生充實檢測隊伍,但有的因無編制招不了或因待遇低而留不住人才。目前,每個機構有檢測人員5~7人,同時還需承擔其他工作,從而影響工作的正常開展。檢測人員接觸農產品質檢工作時間短,缺乏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測、認證、風險評估等工作的深入了解[2],存在檢不出、檢不準的情況。即使是農產品檢測專業畢業的大學生,因缺乏實踐經驗,很難在短期內熟練掌握農產品質檢工作。
由于儀器設備維護成本高,檢測所需試劑、耗材等價格偏貴,需足夠的經費保障其運行。貴州省大多數縣級財力有限,部分縣未將農產品質檢機構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省、市兩級也未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檢測資金,嚴重影響農產品質檢工作的正常開展。
農產品質檢工作是一項新的工作,工作量大、科技性強、工作環境差,“貴州省農業系列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評審條件(試行)”未針對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職能職責的特殊性進行補充或增加條款,檢測人員工作責任重但職稱晉升較難。2015年人力資源部、財政部制定的“農業有毒有害保健津貼”政策,至今仍有部分縣檢測人員未享受此待遇。
項目實施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購置儀器設備普遍盲目,未結合工作實際需要,如土壤測試儀、農業環境現場監測儀等未購置;購置的部分儀器設備長期未開展工作而閑置。有的儀器設備使用時間較長(5年以上)而頻繁發生故障,有的儀器設備屬于淘汰產品急需更新。
近年來,省、市農業農村部門多次舉辦農產品質檢技術培訓,但培訓不系統、不全面、時間短,對于初接觸此項工作的檢測人員來說幫助作用不大。主要儀器設備因未實行省級統一采購,導致各縣廠家不同、型號不同,組織檢測人員“走出去”學習,由于儀器設備不一致,回到單位不會上機操作;“請進來”培訓由于培訓老師對儀器設備不熟悉,培訓效果也不好。
由于專業檢測人員缺乏,項目實施縣農產品質檢機構檢測的參數不多,除農產品(主要是蔬菜和水果)農藥殘留檢測參數達20個以上外,畜禽水產品檢測參數只有幾個,依據的檢測方法也少并且存在檢不出、檢得慢、檢不準等問題;質量管理體系運行不正常,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和合法性存在安全隱患。
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除開展職責范圍內的工作外,還要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二品一標”認證等工作。面對如此繁重的工作,工作人員無法全力投入農產品質檢工作中,嚴重影響其正常開展。
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是依法設立的公益性機構,縣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產品質檢工作,確保“五有”(即有機構、有牌子、有設備、有隊伍、有保障)、“五不”(即定位不變、職能不弱、任務不減、效率不降、能力不退)[3];按照法律法規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據專家測算,縣級檢測站正常運轉每年至少需30萬元(不含人頭經費)[4]。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積極主動向當地黨委、政府呼吁和宣傳農產品質檢工作的重要性,爭取更多的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等。
縣級黨委、政府以及相關部門要重視和支持農產品質檢工作,樹立“人才第一、技術至上”理念,健全完善人才引進、教育培訓、職稱晉升等制度,加快優化檢測人員學歷、職稱、專業結構,落實農業有毒有害保健津貼政策,穩定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隊伍[3]。按照《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機構建設標準》,合理確定編制數,根據其崗位和檢測業務需要,引進儀器分析、食品安全檢測等本科畢業生,有條件的可引進碩士研究生,力爭建成一支技術過硬、結構合理的隊伍。
農產品質檢是一項科學性和技能性很強的專業工作,檢測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素質能力是保證檢測結果準確、數據公正的關鍵因素[5]。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要高度重視并加強檢測人員的長期業務培訓工作,全面提高檢測人員的法制觀念、檢測技能和檢測效率。采取“走出去、請進來”方式,加強理論知識和上機操作培訓,做到既能發現問題又能解決問題。積極參與省、市相關業務部門組織的能力驗證、技能比武、業務交流等活動,提升其檢測能力和服務水平。
《農業部關于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與管理的意見》《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于穩定和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通知》對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的職能職責進行了明確。各縣要嚴格按照上述文件精神對農產品質檢機構的職能進行定位,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要積極為當地黨委、政府有效履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管理職責提供技術支撐,為農產品生產者提供技術服務,以業績提升謀求發展贏得社會各界的認可。
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合理布局、統籌整合系統內與檢測相關單位,組建運行高效、參數齊全、支撐有力的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縣級農產品質檢機構要結合當地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需要,進一步擴大檢測品種和參數覆蓋范圍,提升檢測能力,有效服務農業高質量發展和農產品放心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