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倪晨倩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區和周邊環境的教育資源,擴大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多種教學資源,創設幼兒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激發幼兒的自主體驗和探索。
由于疫情影響,幼兒無法出遠門,只能在家附近游玩。家長分享的照片中,橋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戶外游戲背景。因此,“你站在橋上看風景”項目課程應運而生。
課程目標有三項:一是感受生活中橋的多樣性和造型美,了解橋的發展歷史、傳說故事;二是通過觀察感知、調查了解、創造表現等途徑,學習橋的不同類型和基本結構,嘗試用多種材料和方法“造橋”;三是樂于表達對橋的體驗和情感,體會橋給人們帶來的便利與美好。
我園是一所鄉鎮幼兒園,幼兒對橋并不陌生。在假期,我在班級群里發出提議:在家附近的公園、鄉間小道玩耍時,有沒有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橋?陽光明媚,快去和周圍的橋合張影吧!開學第一天,大家圍坐在一起暢談,我借此為幼兒做了梳理,普及了一些有關橋的知識。我通過下發《“橋的初見”調查表》,了解幼兒的前期經驗水平:能在協助下將見過的橋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征;不了解橋的類型;無形中將“類型”與“名字”混淆。
我針對調查表中反映的問題進行分析,選擇繪本《中國橋》與幼兒共讀。閱讀后,拱橋、梁橋、懸索橋和斜拉橋的承重分類概念在幼兒心中扎根;橋墩、橋面、橋梁、護欄等部件讓幼兒對橋有了清晰認識;從木橋到石拱橋、鋼架橋、立交橋的演變過程,更讓幼兒無比投入。
幼兒了解了橋梁知識后,我鼓勵幼兒利用周末,再次和爸爸媽媽尋找“家鄉的橋”。這次的尋找內容與之前相比,不再局限于合影,而是讓幼兒對橋的名字、材質、種類、地理位置等信息進行細致了解與大膽表達,并在班級群里交流發現。
接著,我有意識地在區域中滲透一些中國名橋和世界名橋的知識,拓寬幼兒的認知面,引導幼兒在自主觀察比較中發現異同。
對幼兒來說,在課程中期階段,操作的吸引力無疑是最大的。我先提議幼兒在家里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材料可以用來搭橋。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班級群里異常熱鬧。雪花片、紙牌、書本、碗筷、木凳、臉盆、報紙等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在幼兒手中變出一座座極具創意的橋梁,幼兒還給自己的橋取了好聽的名字。有的幼兒還嘗試在搭建的橋上放上娃娃、汽車等模型。由此,師幼還對紙梁的承重能力進行探究。
幼兒在戶外運用大型積木搭橋后,我與幼兒一起回顧、欣賞,引導幼兒對每個作品細致觀察、找出問題。這一階段的戶外搭建為幼兒積累了經驗和信心。接著,師幼兒決定,造一座屬于班級的橋。最后,師幼共同給橋取一個好聽的名字——“超級特工橋”。課程后期,我告訴幼兒,我國有一位很厲害的爺爺——茅以升,是橋梁專家,希望幼兒長大后能像茅爺爺一樣為國家做出貢獻。
在班本課程的推進過程中,我常常思考:人類對橋梁的探索永無止境,因為生活中的奧秘無窮無盡。教師對橋梁或其他事物的探索不應只是某一學期或某一學年的課程,而應滲透于生活中,幫助幼兒架構起探索世界的“橋梁”。如何讓幼兒保持對橋梁的探究熱情?我如何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不斷更新探究活動,為其提供逐層遞進的經驗和知識?我想,這不僅需要教師善于發現課程中的生成點,還需要教師對開展過的活動進行“深挖”和“翻新”,才能連接幼兒的舊經驗和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