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富霞
(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農業農村局 256100)
豬傳染性水皰病又稱為“豬水皰病”,不同品種、年齡和性別的生豬都可以感染豬水皰病病毒,從而產生一種急性、熱性、高接觸性傳染疾病。病豬、帶毒豬均為豬水皰病病毒的傳染源,其水皰液、排泄物和分泌物均含有病毒,直接或間接接觸會擴散感染。豬水皰病具有發病速度快、致病率高,嚴重影響生豬正常行動,病豬食欲廢絕、精神沉郁、體質虛弱、掉膘,嚴重威脅養豬業的健康發展。一旦豬場有豬水皰病的爆發,加之管理和防控不當會擴大感染范圍,給養豬業和人民食品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因此,必須對豬傳染性疾病加以防范。
豬傳染性水皰病的致病菌為豬水皰病病毒,是一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豬水皰病病毒主要侵害生豬的扁桃體。早期病毒主要感染生豬皮膚和淋巴結,隨著病程發展(2~4d),病毒在皮膚和角質等入侵部位形成水皰,隨后形成次發性水皰,演變成病毒血癥。豬水皰病毒對病豬的舌、鼻盤、唇、扁桃體、蹄上皮、心肌細胞等具有較強的親和力,水皰病變過程包括病毒感染細胞-致死細胞和細胞內水腫-網狀變性2 個過程。
豬水皰病的天然、唯一宿主即為生豬,不受年齡、品種和性別的影響。仔豬敏感率高于其他階段豬,人和其他動物感染豬水皰病毒不會發病。豬水皰病的主要傳染源為病豬、帶毒豬,也包括病豬尸體。豬水皰病毒可在病豬鼻腔、口腔內存活長達10d,糞便中存活6~12d,病豬感染后全身各器官組織均可帶毒。
首先,健康豬破損皮膚接觸到含有豬水皰病毒的病豬、飼料、飲水、糞便、尿液、運輸車輛、掩埋死豬尸體的土壤等均可患病。其次,病豬呼出的氣體也含有病毒,可以進入健康豬的呼吸道、消化道,使豬感染豬水皰病毒。生豬感染后主要在口腔上皮組織、鼻腔、蹄部等部位形成典型的水皰。
豬水皰病無明顯的季節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寒冷和潮濕的環境會增加感染概率。豬水皰病不如豬口蹄疫的傳播速度快,致死率也較低,具有地方流行性,主要和豬群生存和飼養環境有關。豬群飼養密度高、豬舍通風差,且潮濕、生豬調運頻繁都會增加豬水皰病的發病率,最高達70%~80%,但豬水皰病死亡率低,集中養殖的發病率高于散養。
急性型豬水皰病的主要病發位置為主趾和附趾的蹄冠。發病初期病豬體溫升高,可達42℃,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蹄上皮細胞水腫,蹄冠和蹄踵的角質皮膚腫脹、蒼白,2d 后水皰會充滿水皰液而鼓起,不久會破裂,往往破裂后病豬體溫下降到正常,然后水皰位置潰爛,真皮暴露,由之前的蒼白變成鮮紅。病豬蹄冠皮膚與蹄殼之間會裂開,病豬疼痛鳴叫,甚至蹄殼脫落[1]。病豬由于蹄部受到嚴重損害,無法正常運動,跛行或躺臥,甚至用膝部爬行。部分病豬還會引起細菌感染向化膿性潰瘍轉變。病程后期大多數病豬食欲廢絕,掉膘嚴重。但成年豬經過藥物治療不會死亡,仔豬致死率較高,用藥2 周后病灶表面可以痊愈,但蹄殼脫落的病豬需要較長的康復時間。少數病豬會出現原地轉圈、向前沖、咬啃用具等中樞神經系統紊亂癥狀。
溫和型豬水皰病病程長,癥狀輕微,少數豬出現水皰,容易被忽視。
隱性型又稱為“亞臨床感染”,即不同含量的病毒對豬進行1 次或多次感染,生豬無任何癥狀,但體內已產生高滴度的中和抗體。這種類型的病豬可以排出病毒,主要危險年齡小的仔豬和體質弱的育肥豬。
豬水皰病的潛伏期約為2~5d,最長可達2 周,主要和傳染源數量、傳播途徑和飼喂條件有關。可以通過臨床癥狀進行診斷,首先,仔豬感染后體溫升高到41~42℃,鼻鏡部位會出現水皰,水皰破裂后體溫恢復正常,由于仔豬免疫力弱,可能會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加重病情,最終死亡。育成豬感染后主要在蹄部出現明顯的水皰,3~48h 后水皰充滿水皰液,不久會潰爛,蹄冠皮膚與蹄殼之間會裂開,甚至蹄殼脫落。不同年齡的病豬都會食欲減退或停食,精神沉郁,尤其是育肥豬掉膘嚴重。母豬乳頭皮膚也會出現水皰。僅僅通過流行病學、臨床診治和病理解剖不能很好地區分豬水皰病、豬口蹄疫和水皰性口炎,還要借助實驗室診斷進一步確定病毒類型[2]。
實驗室診斷的待檢樣品多數為水皰液或水皰,取樣后可將樣本加入含有甘油PBS 液體的離心管內。首先是病原鑒定,細胞培養可以將病毒分離,對其種類進行鑒定。然后,通過血清中和實驗來判定病毒類型。實驗室診斷往往是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進行確診,可以彌補臨床診斷無法確診的缺點。
第一,動物檢疫防疫部門健全豬水皰病檢疫和監督機制,對規模化豬場、養殖密度大的養豬戶進行定期活豬水皰病毒篩查工作,不斷擴大無毒區域,為生豬提供一個健康的生存空間。第二,規范生豬運輸和屠宰操作,對進出場車輛(尤其是運輸活豬)進行嚴格消毒,另一方面,對豬舍、豬密集的轉運倉庫也需要全面消毒,防止病毒擴散傳播。
第一,仔豬出生后40d 接種豬水皰病BEI 滅活苗,注射劑量為2ml,70d 后進行第二次免疫,注射劑量為3ml。第二,育肥豬、后備豬在配種前1 月接種豬水皰病BEI 滅活苗,注射劑量為3ml,免疫有效期5 個月。第三,種公豬每6 個月進行疫苗接種,發病區較高的地區可以一年借助3 次。第四,妊娠母豬在分娩前6 周進行接種,注射劑量為3ml。總之,定期開展免疫接種工作,選擇正確的疫苗可以有效降低豬水皰病的感染,疫苗接種時需要嚴格按照接種程序進行[3]。
第一,豬群一旦發現感染豬水皰病毒,第一時間向有關部門匯報,同時對豬舍和豬場進行封鎖、隔離。第二,動物檢疫防疫部門要合理規劃疫區、受威脅區,疫情期間限制人員車輛流動。第三,對病豬和疑似豬先進行病料采集,臨床診斷結合實驗室檢測結果判定為陽性的豬需及時撲殺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對病豬污染區域進行徹底消毒,其接觸的生豬也要進行檢測和緊急免疫接種,最大程度凈化病毒所感染的區域和動物。
第一,聯合阿莫西林、億隆寶和圓環藍耳康藥物,每天1次,連續用藥3~6d。第二,病豬出現水皰或水皰潰爛部位涂抹1%龍膽紫溶液、5%碘伏和20%碘甘油,肌肉注射抗生素,涂抹自制軟膏(金霉素、紫草、阿莫西林、凡士林),每天2 次,連續使用3~8d。第三,優化飼養管理環境,每天清潔豬舍糞便、尿液,對生豬活動區域進行定期消毒,尤其是寒冷潮濕的冬季需要供暖,減少其他應激刺激。
豬水皰病是一種急性、熱性、傳染性疾病,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具有發病率高、流行性強的特點,主要傷害病豬乳頭皮膚、頭部、腹部和肢蹄部,繼而引發其他疾病,影響繁殖性能和生產性能。不同年齡豬感染豬水皰病病毒后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和封鎖消毒來控制疫病傳播,定期開展疫病接種能有效降低病發率,提高生豬對豬水皰病病毒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