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天宇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農業農村局動物疫控中心 241000)
弓形蟲又叫弓形體,是由壟地弓形蟲感染而引發的一種人畜共患性疾病,發生本病的豬主要為保育豬和育肥豬,表現發病突然、高熱稽留、采食量下降、呼吸困難等癥狀[1]。本病呈世界流行,在我國以散發為主,管理水平低、衛生條件差、豬舍設計不合理的豬場本病高發。
弓形蟲為原蟲,屬于球蟲目、肉孢子蟲科和弓形體屬,生活周期需要兩個宿主,即中間宿主和終末宿主,豬弓形蟲病的病原為壟地弓形蟲,屬于細胞內寄生的原蟲,根據發育階段的不同,弓形蟲分為5 種類型,即滋養體、包囊、裂殖體、配子體和卵囊。滋養體和包囊出現在中間宿主體內,裂殖體、配子體和卵囊出現在貓科動物這種終末宿主體內。滋養體呈月牙狀或香蕉狀,大小為3.5~8.0μm×2.0~5.0μm,在宿主體內滋養體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多個聚集在一起,外面被一層包囊包裹,這就是包囊。裂殖體和配子體是有性生殖時的一種中間個體形式,卵囊是配子體經過有性生殖結合后形成的,呈卵圓形,大小為11.0~15.0μm×8.0~12.0μm,每個卵囊內可形成2 個橢圓形的孢子囊,每個孢子囊內有4 個長彎形的子孢子。
貓科動物吞食含有弓形蟲包囊的動物組織或被卵囊污染的飼料后,包囊內滋養體或卵囊內的子孢子進入消化道,包囊膜破裂,卵囊也會復蘇而釋放出子孢子,侵入腸黏膜細胞進行有性生殖。第一步先經過裂殖生殖產生大量的裂殖體,裂殖體經發育演變為配子體,之后大小配子體結合變為合子,合子再經進一步發育演變為卵囊,隨糞便排出體外。卵囊在適宜環境下進行孢子化,轉變為孢子化卵囊后便具備了感染性,孢子化過程大約需要3~5d,具體和環境的溫濕度有關,最佳孵化溫度為20~30℃,最佳濕度為40%~70%,溫度越高,濕度越大,孢子化所需的時間越短。
豬不慎食入環境中的感染性卵囊后,卵囊會在腸道中釋放出子孢子,子孢子侵入血液并隨血流分布全身,急性期則形成滋養體,主要寄生在豬的肺、肝臟、淋巴結、肌肉和大腦等處,慢性感染時主要寄生在腦部、眼睛和心肌組織中,并對這些器官產生損害。除了消化道途徑之外,蟲體直接接觸眼結膜、生殖道黏膜、皮膚傷口等也能感染,母豬在妊娠期內感染后,蟲體可經胎盤傳染給胎兒。
本病潛伏期為4~8d,臨床表現和豬瘟非常相似,疾病初期病豬機體發熱,體溫可上升至41℃以上,稽留不退,采食量下降,眼睛常留有淚斑,精神沉郁,糞便干結,表面附著有黏液或血絲,排便困難[2]。仔豬有時出現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的情況,腹瀉時呈現出水便,很容易造成脫水。后期癥狀加重,病豬表現持續性咳嗽,呼吸困難,呈犬坐姿,腹式呼吸,喜臥地,后肢行走無力,共濟失調,腹部、耳根、四肢內側出現紫紅色的斑塊。病程通常在10~15d,體質差的豬最終以死亡告終,體質強的豬可耐過。妊娠期的母豬發生感染時可出現流產,胎豬死亡后形成木乃伊胎排出體外。
根據弓形蟲的生活史切斷蟲體的傳播途徑,貓科動物是本病的終末宿主,豬場要禁止養貓,對于經常出入場周邊的野貓也要想辦法驅趕。做好倉庫管理工作,特別是存儲飼料的倉庫,玉米、豆粕、麩皮等飼料原料很容易吸引老鼠聚集,而老鼠聚集后容易招致野貓,因此,倉庫地面和墻面要做硬化處理,防止老鼠打洞進入,在倉庫內安置捕鼠器或粘鼠板。本病流行的季節要加強豬場衛生管理工作,豬糞便采用干清糞的方式清除,在遠離生產區的地方堆肥發酵處理,或采用快速烘干法制作有機肥,利用發酵和烘干過程中產生的高溫殺滅蟲卵,進而得到無害化處理。嚴禁使用未經高溫加工的屠宰廢棄物喂豬。本病流行的季節可在地面上撒生石灰,主要起到吸潮作用,阻止卵囊孢子化。
本病沒有有效的疫苗可供預防,豬場一旦發現病豬,除了將病豬及時隔離外,還要對全場豬進行緊急藥物預防。對弓形蟲敏感的藥物主要為磺胺類藥,其他抗生素基本無治療作用,或對弓形蟲的敏感度很低。常用的磺胺藥有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鈉、磺胺氯達嗪鈉、磺胺丙氯拉嗪鈉及磺胺喹噁啉鈉等。為了減少豬群應激,預防該病可采用大群拌料或飲水的方式給藥,需要提醒的是藥物必須集中口服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即將所需量的藥物在最短時間內讓豬食入,這樣才能保證有效的血藥濃度。建議用藥前將豬群斷水或斷料2~3h,之后再給予含有藥物的飲水或飼料,這樣豬可很快將藥物食入體內。為了增強磺胺藥的療效,我們建議使用帶有DVD 或TMP 成分的復方磺胺藥物,DVD 或TMP 是磺胺藥物的增效劑,同樣的藥物劑量藥效可提升數倍,從而起到更好的預防作用。
本病的臨床表現跟很多疾病相似,但有一點不同的是,該病使用除磺胺類藥物之外的其他抗生素治療基本無效,臨床可根據這個特征進行治療性診斷,從而加強對本病的監控。我們建議豬場常備硫酸頭孢喹肟注射液,該藥是動物專用的第四代頭孢類藥物,也是農業農村部有關機構新審批的新獸藥之一,目前還未發現有耐藥性的細菌菌株,但同時對弓形體不具有殺滅作用,對于豬不明原因的高熱稽留,可嘗試按0.15ml/kg 體重的劑量注射該藥物,如果用藥后病豬癥狀改善,則很有可能是細菌感染,如果用藥后癥狀基本不變,且更換磺胺類藥物后癥狀顯著改善,則可懷疑是本病。有實驗室檢測條件的豬場可采集病料,通過瑞氏或吉姆薩染色鏡檢確診,從而加強對該病的監控[3]。
治療使用的藥物參考預防用的磺胺類藥物品類,磺胺-6-甲氧嘧啶按照每天80mg/kg 的劑量一次性肌注,每日1 次,連用3~5d。復方磺胺嘧啶鈉注射液按照70mg/kg 的劑量肌肉注射,每日2 次,連用3~5d 即可很快康復。首次用藥建議劑量加倍,用藥期間注意病豬的觀察和護理,發現有新的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對于臨近出欄的育肥豬,使用磺胺類藥物很容易造成藥物在機體內殘留而影響豬肉食品安全,此時要么選擇延長出欄時間,藥物經過休藥期后再出欄,要么選擇中藥治療,雖然效果不如磺胺藥,但不存在食品安全問題。中藥治療時可使用黃常山20g、檳榔12g、柴胡、桔梗、麻黃、甘草各8g,該方是40kg 體重的豬單次用量,先將黃常山和檳榔用文火煎煮20min,然后將柴胡、桔梗和甘草加入,再煎煮15min,最后加入麻黃煎煮5min,過濾后去渣,灌服,每天2 劑,連用3d 即可。也可使用黃花蒿60~120g、柴胡15~25g,用水煎煮后一次性灌服,每天1 劑,連用5d 即可。雖然中藥治療確保了食品安全,但中藥效果較慢,容易耽誤病情,且灌服方式操作麻煩,費時費力。筆者推薦使用磺胺類藥物控制疾病,減少病豬的傷亡,且要再多飼養一段時間,直至豬體內的磺胺藥殘留檢測合格后再出欄,這樣豬場遭受的損失會更小。除了抗蟲治療外,對于高熱稽留,食欲廢絕的豬也要配合對癥治療,防止機體過度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