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赫其 ,韓李莎 ,魯海 ,張春紅 ,3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193;2.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3.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
近年來腦卒中已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死因[1],在所有神經系統疾患中,病死率和致殘率高居第一,中國的發病率最高。卒中后疲勞(PSF)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發病率高達25%~75%,有近40%的患者認為這是他們最嚴重的癥狀[2-4]。PSF指體力或腦力運動后較早出現的疲勞感,具體表現為精疲力盡、乏力、不愿努力,且癥狀休息后未能緩解[5]。PSF的發生長期困擾患者日常生活,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久之可發展為卒中后抑郁、卒中后認知障礙,同時對腦卒中患者的預后有積極的預測作用。PSF的病理機制及診斷標準尚不明確,臨床常容易為運動功能障礙癥狀所掩蓋而被醫護人員忽視,以致延誤了PSF的早期治療,影響卒中的整體臨床療效。目前對PSF的研究不多,臨床缺乏有效的治療措施,以抗抑郁藥和中樞興奮藥物為主,效果一般,且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6]。縱覽中醫各家對PSF的見解,病機多歸因于氣虛血瘀,治療以益氣養陰為主,化瘀祛痰為輔[7]。張春紅教授認為PSF與普通疲勞類似但不雷同,提出“腦-神-氣”軸失司而發病。筆者始于經典醫籍,基于PSF發病特點及臨床癥狀,遵于傳統中醫思想,闡發“腦-神-氣”一體觀。
《靈樞·海論》云“腦為髓之海”,腦居顱內,由髓匯聚而成,“精成而腦髓生”,腎藏精,主骨生髓,腦髓又賴于腎精的充盈。《素問·五藏別論》述“腦……皆臟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腑”,腦區別于五臟六腑,其內藏精髓而不瀉,但在功能上外宣神氣,又瀉而不藏,故曰腦為奇恒之腑[8]。《金匱玉函經》云:“頭者,神之元首,人神之所注。”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府”,中醫認為腦位居人體最高位,由精髓匯聚而成,也是元神依附之所,為生命之中樞。
“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先天之精受之父母,陰陽兩精相合則萬物生,聚精方能會神。《靈樞·經脈》有云“人始生,先成精”,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精化為氣”之論,說明氣也是由構成生命最基本的物質——“精”化生而來。因此,神、氣同源于精,神的本質也是氣,“神”不僅指人的情感、思維、意識等精神活動(即“狹義之神”),亦涵括人體一切生命活動(即“氣”的功能體現)。神既影響人的精神活動又影響臟腑、筋肉、骨骼機能,腦之元神所傷,氣血陰陽失和,思維、感覺、語言、運動、情緒、臟腑均出現異常。故神是氣功能的概括,神能導氣、使氣。故神為主,精為源,氣為用。
簡要概括三者聯系不外乎3點。其一,《黃帝內經》有云“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無形之物必載于有形之體,腦為神之載體,腦傷則神散。其二,《素問·舉痛論》曰“怒則氣逆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說明神明則氣機調暢,氣化無礙,臟腑生理功能得以維持,新陳代謝才能有序進行。對神而言精為源,氣為用,神對于生命活動的支配可概括為“神導氣”。其三,神的化生又賴于氣化,氣機暢達,則精得以生、神得以化。綜上,腦主藏神,神能導氣,氣又可化神,3者互根互用,互為因果,一者損則三者俱損,此為腦-神-氣一體觀。
2.1 竅閉神傷 《靈樞·海論》曰:“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腦卒中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PSF多出現在中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以本虛為主,且現代研究表明卒中前疲勞也會增加PSF的發生率[9],這與患者素體肝腎虧虛,髓海不足“本虛”的實質直接相關。腦髓為腦神所居之處,中風后有形實邪相互夾雜上擾,導致腦竅閉塞,更是直接引起腦髓不足,腦體失養以及神的異常。
《素問·宣明五氣》云:“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是謂五臟所藏。”五臟藏五神,腦為元神之府,諸神之所聚,五神均由腦神所統帥,卒中后腦神渙散,致五臟之神均受影響,PSF的發生尤與心肝腎所藏之神的變化密切相關。情緒低落是卒中后疲勞的癥狀之一。《素問·調經論》道“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卒中后神傷,神氣不足則出現情緒低落的表現。研究表明抑郁與卒中后疲勞有明顯相關性,約1/3中風患者同時存在疲勞和抑郁[10]。《靈樞·本神》云:“肝藏血,血舍魂。”張介賓注:“魂之為言,如夢寐恍惚,變幻游行之境皆是也。”肝藏血功能正常,則魂有所居,若魂不守舍,則寐時常多夢,影響睡眠質量。肝血不足一則腦神失養,二則夜寐不安;且“肝者,罷極之本”,主管全身筋的活動,能夠耐受疲勞。情志不暢,肝失條達,則易引起疲勞。“腎藏精,精舍志”中“志”指精神集中的能力以及記憶力。卒中后神傷及五臟神—“志”的改變對于PSF的發生具有一定的影響,患者常伴隨記憶力明顯衰退,注意力難以集中的臨床表現。注意力、集中能力的下降往往會加重中風后患者的疲勞狀態,反之持續的疲勞往往也會影響患者的注意力和主動性,且認知障礙為預測PSF的重要因素[11]。故中風后腦竅閉阻,腦神失司,繼而五臟神失主,出現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疲乏無力、記憶力下降等癥狀。
2.2 神不導氣 《淮南子·精神訓》提出“精神盛而氣不散則理。”氣的運行以及臟腑的機能活動需要神的調控,神傷則氣周流運轉不暢。元氣源于腎,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充沛則人精力旺盛。中風患者既有腎精虧虛,元氣不足的病理基礎,又存在中風后神的功能低下,神不導氣,氣機郁滯,元氣難以通過三焦宣散至臟腑及周身,導致陽氣不振,故而患者常常表現為四肢倦怠,萎靡不振,且休息后也難以緩解。
此外,營衛二氣運行異常與PSF的發生聯系緊密。《靈樞·口問》云:“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氣盡,陰氣盛,則目暝;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人一日的作息規律賴于營衛之行不失其常,白天衛氣在外行于陽,夜半時歸于陰。《靈樞·營衛生會》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維持正常的精神狀態與睡眠節律,需要氣血盛,氣道通,營衛之氣各司其職。中風后腦神所傷,神機失用,氣血逆亂,經脈阻滯,且陽氣不足,鼓動無力,衛氣運行滯澀,難以順利出陰入陽,再者中風日久神傷,脾胃虛損,營衛之氣化生乏源,營氣虧虛,衛陽不振,故晝不精;同時患者多年老體衰,營陰不足,陰不斂陽,導致夜晚衛氣不得入于陰分,衛氣為慓疾滑利之氣,故夜不瞑。研究表明[12],睡眠障礙是PSF的重要預測因素,卒中后睡眠障礙通常表現為白天嗜睡,睡眠潛伏期較長和不能提神的睡眠,這種睡眠障礙可以導致白天疲勞、嗜睡注意缺陷,加重患者的疲勞體驗。
2.3 氣不化神 《素問·六節藏象論》云:“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氣的推動作用可以激發體內精血津液的生成和運輸,從而促進神的生成,氣充神自生,氣虛神自滅。因此,氣機暢達,元氣以及宗氣充沛,則精血津液自可互相轉化及化生,髓海充盈,精匯腦,腦充而生神。
因中風后多伴吞咽障礙,患者食物攝入不足,營養狀況較差,且常出現低落情緒,憂思氣結,思慮傷脾,脾胃虛弱,導致后天水谷之精生成不足,神化生乏源。再者,《素問·宣明五氣》云“久臥傷氣”,中風后患者因半身不遂而長期臥床,久臥時氣血運行相對緩慢,瘀濁內生,不利于津液及水谷精微散布周身以營養臟腑,氣化不利難以聚精會神,繼而神機失用,進一步降低臟腑、肢體功能,加重疲勞,研究也證實PSF與較差的行為能力有關[5]。因此臨床上PSF患者雖日常活動量不大,但也常自覺疲乏無力。
雖然古代醫籍中沒有卒中后疲勞的直接文獻記載,但根據對“中風”“虛勞”“腦”“神”“氣”的描述并結合現代醫學對該病的認識,張春紅教授認為PSF病位在腦,與心、肝、脾、腎關系密切,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且以“本虛”為主。首先素體肝腎虧虛,髓海不足,內外因素導致瘀濁內生,并隨內風上行閉阻腦竅,腦體失養,神無所依,神機失用,神不導氣,引起新陳代謝紊亂,臟腑及四肢功能低下,元陽不振,營衛失和,從心理和生理層面均產生疲勞感。后因吞咽障礙、負面情緒及長期臥床等不良因素,氣機阻滯,后天之精化生不足,神無以化生,加重疲勞。病機可概括為竅閉神傷、神不導氣、氣不化神,與神經系統以外因素所致的疲勞有根本區別。
在治療PSF動態地病機辨證過程中,病位在腦,病機在神,氣為神的動力體現,而風、火、痰、虛、瘀皆為證素。根據不同分期不同證素表現,辨析腦、神、氣的變化至關重要。中風早期,輕癥可見于風痰阻絡和風火上擾,風火挾痰閉阻腦絡,精氣血難以上注,腦體失養,重者竅閉神匿,神氣難以宣發,出現痰濕蒙神、痰熱內閉之閉證,因此在對證施治基礎上應注重醒神,調氣機;而中風恢復期及后遺癥期,長期臥床,疾病遷延,精血虧虛,無法濡養腦髓,神無所依,日久神傷,見于氣虛血瘀、陰虛風動、肝腎虧虛,嚴重者甚見元氣敗脫,在治療時應注重調神健腦和補氣[13-14]。故在此結合PSF發病特點,提出“治腦,調神,運氣”之大法。“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首先應治神,早期神氣未傷,當以醒神為主,恢復期神氣受損,當以調神為主,臨床上可采用“醒腦開竅”針刺法[15]。其次補腦之形,PSF病位在腦,腦為髓海,中風后髓海空虛,可通過滋補肝腎之陰精充養腦髓,中藥可選用六味地黃丸合天麻鉤藤飲[16],針刺穴位可選三陰交、大鐘、太溪、腎俞、肝俞、太沖等穴位。而督脈入腦,督脈統領身之陽,頭又為諸陽之會,臨床也證實針刺督脈的百會穴配四神聰具有通督健腦之功[17-18]。同時不忘疏理氣機,調和營衛,可配以桂枝湯加減,若肝氣郁滯嚴重可用逍遙散加味,必要的康復訓練和適當的活動可以推動機體內氣的運行,使氣蓬勃升發,更有利于神氣的恢復;若久病氣血虛弱當補益氣血,方用補中益氣湯健運中焦脾土[19-22]。對于有卒中前疲勞等高發病風險的患者,盡早予預防性治療,防止PSF的發生。中風后即使未出現相關癥狀,治療時也應辨“腦-神-氣”,若已發展為PSF,及時的干預可避免進一步發展為卒中后抑郁等其他并發癥,同時可降低中風后的病死率,這正體現了中醫“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防治理念。對于PSF這類目前西醫治療效果有限的疾病,應當發揮傳統中醫藥的優勢,首推中藥湯劑和針灸,“腦-神-氣”一體觀辨證論治,應獲佳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