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宇 ,戴澤琦 ,孫偉偉 ,趙瑞華
(1.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婦科,北京 100053;2.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 100029;3.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 100700)
趙瑞華教授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第三批名老中醫李光榮教授學術繼承人,中國中醫科學院學科帶頭人、首席研究員,中醫藥傳承與創新“百千萬”人才工程(岐黃工程)岐黃學者。趙教授行醫30余載,博覽經典,潛心研究,對于中醫婦科相關疾病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筆者有幸侍診于側,現將其針對產后身痛的獨到認識及臨床經驗介紹如下。
產后身痛是指產褥期內出現肢體或關節酸楚、疼痛、麻木、重著,日久不愈,延續至產褥期以后者[1-2]。產后身痛又稱“產后遍身疼痛”“產后關節痛”“產后痹證”“產后痛風”,俗稱“產后風”。路志正教授提出“產后痹”作為病名來描述該病[3-4]。該病主要表現為四肢關節、肌肉酸痛、麻木、重著,同時伴有怕冷、怕風、乏力、多汗、煩躁、失眠等癥狀,實驗室檢查炎癥指標及自身抗體多無異常[5]。產后身痛輕癥患者經過調養大多可以完全緩解,少數患者由于治療及調養不當,疾病遷延難愈,癥狀反復發作,對產后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
女子以肝為先天,以血為本,以血為用。《醫學入門·痹風》[6]記載:“痹屬風寒濕三氣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氣血虛則不入。”女子一生經歷經、帶、胎、產、乳,常耗氣傷血,氣血不足,營衛失調,是為本病發生的內因,也是較之男性更易發生痹證的主要內因。《婦科玉尺》云:“產后真元大損,氣血空虛。”[7]指出產后生理特點,妊娠期間,精血下注以養胞胎,四肢百骸空虛失養,產時耗氣、失血,產后哺乳,氣血愈加虧虛。
《校注婦人良方》云:“產后遍身痛者,由氣虛百節開張,血流骨節,以致肢體沉重不利,筋脈引急。”[8]趙教授認為女性孕期及分娩時筋脈關節松弛,是為“百節開張”。若產時耗氣、失血過多,兼之產后調養不慎,則氣血虛不得充養恢復。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氣血耗傷,調養不慎,脾胃功能失常,氣血生化乏源,則無以濡養四肢關節、肌肉筋骨,百節開張而不復,易受風、寒、濕等外邪侵襲。若氣虛則氣不行血,血流凝滯,兼雜外邪,順其百節開張而血多流滯于骨節之中,累日不散則骨節不利,如《素問·宣明五氣篇》“邪入于陰則痹”所述,導致骨屬屈伸功能異常,發為痹證,表現為肢體沉重不利,筋脈引急[9]。
趙教授認為產后氣血虧虛為本病的主要內因,邪氣乘虛侵襲為發病的外因。本病病機關鍵點為氣血不足、營衛失和、筋骨失養,這也是產后身痛發生與轉歸的關鍵因素,病理性質以虛為本,兼有風、寒、濕邪痹阻筋脈。
2.1 氣血不足:脾胃斡旋,升降得宜,納化旺盛,氣血自旺 《靈樞·邪客》曰:“五谷入于胃……,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10]指出了脾胃是氣血化生之源。脾胃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四肢百骸皆受其養,故可以從脾胃來論治周身之病。趙教授認為產后氣血皆虛,若脾胃健旺,飲食水谷納化正常,氣血化生正常而恢復迅速。若脾虛胃弱,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乏源,或推動無力,不榮則痛,不通則痛,或溫煦無力,畏寒怕冷,或痰濕內生,阻滯經絡、關節出現酸脹不適。故針對產后身痛以脾胃虛弱為主,趙教授臨床常用四君子湯、六和定中湯、參苓白術散等調補脾胃,用藥如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砂仁等。若濕阻中焦,舌苔厚膩加藿香、厚樸化濕醒脾;舌紅少津加百合、北沙參益胃陰;食后胃脹納呆者加砂仁、神曲行氣健脾;下利泄瀉加葛根、桂枝升陽止瀉。
2.2 營衛失和:營虛衛弱,調和營衛,通陽除痹,陰陽相得 《弄丸心法·婦科》中指出:“男子之氣血,為榮為衛,行流不息;女人之氣血,盈則必虧,此營衛之不同也。”[11]營虛衛弱,調和營衛,通達陽氣,則外邪自除。產后身痛屬于“痹證”范疇,與“血痹”對應。如《金匱要略》“血痹病從何得之……加被微風,遂得之”所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產后氣血虧虛,衛表不固,腠理空虛,易受外邪侵襲。血行不暢,遂出現肢體關節麻木,甚至疼痛。血中之邪,以陽氣傷而得入,亦必以陽氣通而后出,治以通陽除痹,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因此針對產后身痛以營衛失和為主者,趙教授臨床治療以調和營衛陰陽,甘溫通陽除痹為法。常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湯、當歸補血湯等加減。關節怕冷明顯可加小茴香、干姜、吳茱萸等;怕風重用黃芪、桂枝;肢體疼痛明顯加川芎、姜黃、羌活;肢體沉重加藿香、生薏米;若情志不暢,壓力過大加柴胡、香附疏肝解郁。
2.3 筋骨失養:土壅木郁,暢利樞機,疏其血氣,筋脈得榮 《素問·宣明五氣》云:“五臟所主: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是為五主。”[9]筋骨功能正常,有賴于氣血溫煦及肝腎濡養。《素問·經脈別論》記載:“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脾胃化生氣血,血藏于肝,肝血充盈才能起到柔筋的作用,筋柔則關節活動自如。女子以肝為先天,肝血充足則筋柔爪華,屈伸得利,脾虛則氣血乏源。“婦人純陰,以血為本,以氣為用。”[9]女子以血為本,血少不能養肝,肝血虧虛,則筋脈失養,關節不利。《素問·生氣通天論》言:“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9]女子以氣為用,陽氣充裕才能養筋、柔筋,血為氣之母,肝血虛則氣不足,筋失所養,罷極之本不用。
肝主疏泄,性喜調達,惡抑郁,是調暢一身氣機之關鍵,婦人產后多見情志不舒,嚴重者可見焦慮抑郁[12],肝氣郁結,樞機不利,氣不行血,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非出入,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無以生長化收藏”所述[10]。《讀醫隨筆》亦云:“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藉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13]而肝失疏泄,脾胃升降斡旋不利,則氣血生化乏源,正如《素問·寶命全形論》云:“土需木疏,土得木而達。”[9]肝之氣血均源于水谷精微,故養筋、柔筋不僅在于調補脾胃,即“當先實脾”,也在于調暢氣機,即調氣、補氣以益血。樞機暢利,木能疏土,方可將發揮脾胃居中央以灌四旁之作用,將水谷精微散布濡潤全身。故趙教授認為榮養筋骨,重在調暢氣機,兼以補益,即疏肝郁、養肝血、扶脾土,扶正固本,升降得宜,使氣血相須為用。故臨床針對產后身痛以肝郁不舒、筋骨失養為主者,常應用逍遙散、四逆散、小柴胡湯、甘麥大棗湯調和氣血,常用藥物有:柴胡、香附、川芎、當歸、白芍、甘草等。若見氣郁腹脹加蘇葉、枳殼等;若見氣滯血瘀,舌見瘀斑瘀點,加郁金、三七粉等。
趙教授認為產后身痛在臨床治療中以調補脾胃氣血,調和營衛陰陽,調暢氣機升降為總治則,兼以散寒除濕,活血止痛,通陽除痹等。臨床用藥勿忘于產后亦勿拘于產后,隨癥加減。
3.1 病案1 患者女性,29歲,主因產后關節疼痛73天于2017年3月13日至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初診。患者于2016年12月29日孕36周行剖宮產,產后即出現關節疼痛難忍,主要為腰背及膝疼痛,盜汗明顯可濕透衣物,怕冷、乏力明顯,乳汁量少,孕期及產后情緒抑郁,無發熱寒戰。刻下:腰背及膝疼痛難忍,乏力,怕冷,盜汗,精神抑郁,乳汁量少,時有小腹傷口處隱痛,雙乳偶有刺痛,納可,大便每日1次,質黏不成形,入睡困難。舌質淡暗,舌尖略紅,苔白略厚,脈弦細。既往史:2014年不食晚飯加運動1年內體質量由100 kg減至62.5 kg。孕期嘔吐、乏力明顯。月經史:8歲初潮,經期5 d,周期29 d,量中,不痛經,產后1月月經復潮。末次月經(LMP):2017年3月12日至今,經量少,色暗紅。婚育史:已婚孕1產1,現避孕。處方:炙黃芪 20 g,當歸 10 g,茯苓 15 g,炒白術 15 g,月季花 10 g,浮小麥 30 g,桂枝 15 g,白芍 15 g,甘草10 g,生姜15 g,大棗1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2017年3月20日2診:LMP:3.12,4日凈,量少色暗。乏力、情緒及關節疼痛明顯好轉,畏寒、盜汗好轉,未再濕透衣物,乳汁變多,仍有腰、膝、后背疼痛、胸部刺痛,小腹傷口處隱痛,勞累及站立后疼痛加重,納可,大便每日3次(夜間11點、3點、5點),不成形,入睡困難。舌暗紅苔白略厚,脈弦細。處方:上方加柴胡 10 g,百合15 g,葛根10 g,改炒白術20 g。2017年3月27日3診:畏寒、乏力、氣短、情緒、盜汗明顯改善,乳汁量增加,膝痛好轉,仍有腰、后背疼痛、胸部刺痛,偶有小腹傷口處麻木,納眠可,大便每日1次,不成形。盆腔超聲:子宮雙附件未見異常。方藥:柴胡15 g,黨參20 g,茯苓15 g,炒白術 20 g,甘草 10 g,桂枝 15 g,白芍 15 g,葛根10 g,百合 15 g,浮小麥 30 g,月季花 10 g,14 劑。患者服上方14劑后諸癥基本消失,自行抄方7劑后諸癥皆無。6月后微信隨訪月經規律,疼痛未復發。
按語:脾胃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減肥不當,節食過度,影響脾胃受納,繼而影響脾胃運化。脾胃失和,藥食之氣不行,故孕期頻頻嘔吐,更加重脾胃損傷。《傅青主女科》云“凡病起于血氣之衰,脾胃之虛,而產后尤甚。”[14]產后本就氣血虧虛,稍加不慎,外邪乘虛留滯經絡,內外相引,發為產后身痛。故治以黃芪桂枝五物湯合當歸補血湯加味。方中黃芪、當歸益氣生血,桂枝、白芍溫陽和里,調和營衛,生姜和胃,月季花疏肝活血,浮小麥養心安神斂汗,茯苓、白術、大棗益氣健脾補中,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健脾益氣,養血和營之功。2診疼痛、盜汗、乏力、畏寒等減輕,夜間大便頻。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夜間陽入于陰,脾陽不振,清氣在下,則生飧瀉,故夜間大便頻稀,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故入睡困難。此診其他癥狀較前減輕,效不更方,治療側重于調整氣機升降,“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使脾升胃降,故少加葛根、柴胡以疏達氣機,升陽止瀉,百合養陰清心安神。3診乏力、氣短等氣虛癥狀較前明顯改善,故去黃芪、當歸。婦人經水與乳汁,皆由脾胃所生,顧護脾胃,血氣自然流通,故乳汁量增加,仍健脾益氣,調和陰陽以善后,以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以柴胡、葛根、解郁升陽,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百合、浮小麥養心安神,月季花理氣活血,補而不滯,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3.2 病案2 患者女性,28歲,主因產后周身酸痛、汗出身涼2月于2019年1月16日至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初診。患者2018年11月足月順產,產后20余日自覺周身關節酸痛、發涼,后背微汗出,汗出身涼,雙手脹,于當地醫院針灸、中藥治療無改善。刻下癥見周身關節酸痛、涼,后背微汗出,汗出身涼,畏寒,乏力,手脹,乳量尚可,無乳脹,納差食少,二便調,眠差,平素喜食麻辣。舌暗紅體胖,苔白略厚,脈弦細。既往卵巢囊腫手術史。月經史:13歲初潮,孕期 6~7 d,周期 23~28 d,經量6片衛生巾/日,近2年月經后錯,孕期6~7 d,周期40 d,經量4片衛生巾/日,有血塊,無痛經,產后月經未行。婚育史:孕1產1,哺乳期,現避孕。處方:黨參 15 g,茯苓 15 g,炒白術 15 g,炙甘草 10 g,砂仁 9 g,藿香 10 g,神曲 15 g,生姜 15 g,大棗 10 g,14劑。2019年1月31日2診:后背汗出、涼緩解,腰酸痛緩解,仍有肘、膝關節酸、涼,無疼痛,食欲好轉,仍有畏寒、乏力,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處方:上方改黨參25 g,加生黃芪15 g,桂枝15 g,浮小麥30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服上方7劑,后背畏寒、肘、膝關節發涼基本消失,肘、膝偶有畏寒但不酸,無腰酸,偶有乏力,僅緊張時出汗。納眠可,二便調。隨訪4個月未再復發。
按語:患者脾胃素虧,氣血乏源,產后氣血更虧,濕阻氣機,發為產后身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妊娠期氣血下注以養胞胎,產后上行為乳汁,下流為經血。水谷精微散布失常,濕阻氣機,故周身關節酸痛;衛表不固,故畏寒、發涼、微汗出。濕邪停滯,氣機壅滯故患者雙手自覺發脹。“沖脈隸屬陽明”,脾胃氣虛故月經后錯且量較前減少;氣不行血故月經可見血塊。應補瀉兼施,標本同治。“六腑以通為順”,治療以健脾和胃為主,用六和定中湯加減,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益氣健脾,藿香芳香醒脾、除嘔惡滿悶,砂仁行氣化濕、溫而不燥,神曲健胃和中消食,生姜溫中散寒,大棗甘緩和胃、益氣生津。2診時痛、汗出、涼好轉,仍畏寒、乏力。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治療脾胃,必調氣血,補氣以溫中,溫陽以化濕,故加黃芪、桂枝、浮小麥,取黃芪桂枝五物湯之意,補氣固表,溫陽和里,浮小麥養心安神又可斂汗,臨床取得良好療效。
女性孕期及分娩時筋脈關節松弛,產后復原,此為剛柔相濟,陰陽相依。女性產后以“氣虛百節開張”為病機特點,本就氣血虧虛,四肢關節、肌肉筋骨失于濡養,若調攝不慎、勞逸不節,風寒濕邪乘虛侵襲人體,致使陽氣痹阻,經絡不通,血脈不暢,則產后復原受阻,發為產后身痛。本病的病機關鍵點為脾胃氣虛、營衛失和、筋骨失養,治療以調補脾胃氣血、調和營衛陰陽、調暢氣機升降為主,臨床取得良好療效。
產后身痛一般化驗檢查并無異常,但關節疼痛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分娩前后機體、心理的改變,也讓具有多重社會角色的現代女性面臨較大的壓力。故臨床除藥物治療外,還需重視飲食起居:加強營養,勿貪食生冷、甜膩;防風保暖,勿冒雨、涉水;適度運動,勿勞逸失常;情緒調節,勿急躁動怒。雖然“產后真元大損,氣血空虛”,若能夠勞逸有節,調攝有據,則疾病自然可愈。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是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