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萍 沈曼曼 (江蘇科技大學生物技術學院)
中國是蠶桑產業的發源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2013 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和發展方案,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間節點的臨近,我國已進入到整體脫貧攻堅的沖刺階段,這為蠶桑產業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歷史使命和歷史機遇。桑蠶產業作為我國傳統優勢產業,因其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的“短平快”增收特點,是不少地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鄉村振興、農民增收脫貧、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全國多地將蠶桑產業作為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如陜西省石泉縣、甘肅省康縣等將蠶桑作為扶貧工作的主導產業來抓,取得了蠶桑產業和精準扶貧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效應[1-2]。
各高校按照國務院“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決策部署,積極開展一流學科建設研討工作,紛紛把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作為重中之重。畜牧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領域。畜牧業也是國家幫助貧困農民增收脫貧的重要產業。在習近平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背景下,畜牧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更應注重專業實踐能力的提高,應努力將其培養成為集管理、應用、綜合能力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由于我國農業院校的專業研究生教育相比于國外發達國家起步較晚,發展時間也不長,因而許多農業院校尚未摸索出適合中國國情的專業學位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3]。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機制上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學術型碩士研究生以培養高級研究人員為目標,其培養方向側重于理論研究和科技創新。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則側重于實踐和應用,以滿足市場和企業需求為目標,因而具有較強的就業導向性[4]。因此,農業碩士研究生教育以提高為主,目的在于完善其職業技能和知識體系構架[5]。許多培養單位混淆了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通常將培養科學學位研究生的一套做法直接套在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身上,忽視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要求[6],嚴重制約了農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在教學方式上,不少培養單位課程體系劃分單一,在課程設置上并未突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一刀切式的雷同于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教學模式,授課內容注重前沿理論,授課方式多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實踐機會少,因而教學效果不夠理想[7]。在校內指導的老師通常學術水平高,基礎理論方面的科研能力強,而實踐應用的經驗欠缺[8]。校外導師通常工作繁忙,精力有限,因此,農業碩士研究生進行實踐操作的機會受到制約,雙導師制培養模式名不符實,收效甚微。
許多農業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通常也按照學術型研究生培養的模式,偏向于理論研究而脫節應用研究,而且大多數的畢業論文是在學校的實驗室完成,并未深入到企業一線,因而沒有機會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9]。
多數高校農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基地條件簡陋有的甚至沒有,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業碩士研究生的實踐過程有時是形同虛設。產學研合作是培養農業碩士的理想培養模式之一,但是限于企業自身的條件,對合作項目投入不足,與項目研發相比,許多企業更注重與高校直接開展成果轉化,很少有農業碩士研究生的參與,因而制約著農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10]。
蠶桑產業的產業鏈長,涉及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外貿等諸多環節,隨著扶貧開發工作的不斷深入,技術瓶頸和蠶桑專業人才的匱乏問題嚴重制約了蠶桑產業在精準貧扶中的效應。現有的以蠶桑為研究方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數量很少,且大多側重于理論研究,論文通常是在實驗室完成,很少深入農戶或投身于實踐基地或參與企業開發項目,實踐能力不足,對產業動態不了解,職業導向性不明。一旦步入工作崗位,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明顯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設置蠶學系的屈指可數,不超過5 所,其招生規模也逐年萎縮。蠶桑專業人才相對匱乏。養蠶助力脫貧攻堅的實施與蠶桑科技人員密切相關,因而,迫切需要擴大蠶桑專業學生的招生規模。此外,高校可深入蠶桑主產省區基層政府和全國蠶桑龍頭企業,積極了解他們對蠶桑科技人才的需求。政府、企業聯合出資與相關學校按需求簽訂蠶桑人才定向委培協議,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培養方案及專業技能考核評價機制。一方面保證蠶桑專業人才的數量與質量,另一方面可使蠶桑科技人才畢業后有明確的就業方向,發揮其專業特長,為貧困地區實施脫貧攻堅儲備人才。
在構建課程體系時,應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除了必需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外,應結合目前制約蠶桑行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國內外農村經濟、蠶桑經濟發展趨勢等設置相關課程或專題,同時提高在企業實習以及農村蠶桑基地實習的時間。此外,還應加強師資隊伍,提高其在授課過程中對課堂思政的重視度與實踐度。強化學生對蠶桑助力脫貧攻堅的使命感、責任感及自豪感!
學生入學后,可結合自身特點與興趣、企業需求、地方政府需求等選擇校外導師,明確研究方向,在校內導師的指導下完成所修課程及相關文獻的查閱與整理。第一階段的培養目標注重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培養。第二階段,學生可在校內外導師的指導下參與企業的生產、管理與銷售,親身實踐,進一步收集論文素材,適當時也可在企業完成部分或全部實驗設計,開展實驗。第三階段,學生應至少在農村蠶桑生產基地實習兩個養蠶期,進一步了解農村與實驗室養蠶的區別,掌握科學養蠶的方法,積累實地解決問題的經驗與本領。這三個階段的培養不是完全獨立的,可交叉進行,相輔相成。
綜上所述,本文立足以蠶桑為研究方向的畜牧專業學位研究生,探討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助力脫貧攻堅中的培養模式,將為更好地發揮蠶桑產業在助力脫貧攻堅,振興鄉村經濟中的作用提供智力保障,同時也為在新時代“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培養高質量的,滿足社會需求的創新型農業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