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春燕
兒童博物館,是一個為兒童感知、欣賞和探究自然、社會、文化、科技而呈現物品及提供操作機會的場所。建設兒童博物館,首先要充分理解博物意識對兒童發展的積極意義。所謂博物意識,就是廣泛關注、深入觀察、靜心欣賞、積極探究的意識。在博物意識的引領下,幼兒可以提高對客觀事物的辨識力、敏感性,從而理解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特點及其規律。幼兒教育不僅要靠教師言語的指導,更重要的是要提供各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徑,讓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
“生活即教育?!痹谌粘I钪?,一些“意外經常會出現”。教師要細心觀察,捕捉契機,積極引導,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鼓勵幼兒大膽探究。教師不僅要蹲下身與幼兒交往,而且應該用心感受幼兒的興趣與需要,聽一聽幼兒的聲音,用幼兒的眼光看世界,理解和呵護幼兒的發現。
例如,在“風箏博物館”中,幼兒帶來一個風箏,很開心地告訴同伴周末去放風箏。教師聽見他們的對話,覺得“放風箏”這項活動十分適合在春季進行,且風箏便于收集,便請幼兒分享放風箏時發生的小故事。幼兒開始關注風箏,帶來的風箏越來越多,風箏花樣種類越來越豐富。教師以一個引導者的身份,通過個別事例,拋磚引玉,引起幼兒的注意,鼓勵幼兒廣泛關注各種事物。
當幼兒開始關注博物館里收集的物品時,教師要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情感傾向,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問題拓展為課程的教育內容。
例如,在“布博物館”中,幼兒邊收集邊探索,開始關注布的材質、顏色、花紋、手感等。通過音樂活動“神奇的布”,幼兒又開始關注牛仔布是如何做成牛仔褲、小花布又是怎樣做成花衣服的。隨著興趣的深入,收集的材料在主題探究活動中進一步發揮作用。這樣的教學不但能促進幼兒進一步嘗試探究學習,而且是繼續培養幼兒收集材料、拓寬視野的一種有效辦法。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兒童博物館課程有一個“玩”的過程,教師不能僅把收集來的物品擺放在那里,更重要的是要發揮收集來的物品的作用,提供各種行之有效的途徑,讓幼兒感知和操作。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實踐,既能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引起幼兒新的關注興趣,又能讓幼兒在操作中提高對客觀事物的辨識力、敏感性,從而理解客觀事物的發展變化特點及其規律。
例如,在“風箏博物館”中,教師組織幼兒進行 “放風箏”實踐活動,幼兒在自己嘗試探索放風箏的過程中,熟悉風箏各部件的作用后,開始關注放風箏的方法——沒有成功的幼兒探索成功的方法,放飛成功的幼兒關注怎樣放得更高更遠……幼兒在操作中,持續地關注事物,引發了新一輪的探索興趣。
玩是幼兒的天性,不僅有助于拓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可以培養毅力和互助精神,增加幼兒交際的機會?!皟和┪镳^”主要的活動方式就是游戲。游戲對于幼兒來說,是獲得知識和經驗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幼兒興趣需要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鐘表博物館”中,幼兒自由探索認識各種各樣的鐘表。隨著幼兒持續的收集,游戲不斷地拓展,幼兒的探索熱情也因此高漲。
教師將環境創設和材料收集作為幼兒學習的過程,與幼兒一起設計、準備和利用材料。幼兒根據需要,運用已有經驗,動手去獲取材料。在此過程中,幼兒的設計能力、交往能力、語言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例如,在“廣告博物館”中,教師先收集一些刊登廣告的報紙投放在游戲區,引發幼兒的好奇心。幼兒回家尋找刊有廣告的報紙帶到園里,教師引導幼兒關注廣告的內容、種類。當幼兒關注新事物時,教師要給予支持,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獲得寶貴的體驗,在有限的空間里演繹無限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