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茜
微課程是指有主題的系列探究活動,它小而靈活,更強調生成性,更貼近幼兒的真實生活。我園地處鄉村,自然資源豐富,幼兒對身邊的資源充滿了興趣與好奇心。作為教師,我們遵循“生活即教育”的原則,落實《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運用整合開放的資源,引導幼兒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促進幼兒養成積極探索、主動學習的良好品質。
萬物復蘇時節,幼兒總是對身邊的動植物感興趣,每天都會去自然角觀察、喂養,感受動植物的生長與變化。
我們班來了一只雞寶寶,幼兒興奮不已,圍成一圈:“哇,它有名字嗎?”“它那么小,叫小小吧!”……新朋友成為幼兒的關注點,他們想給新朋友取個名字。討論、爭辯、觀察、撫摸,幼兒發現它身上的毛軟且細、多且密。根據這個關鍵特征,他們為雞寶寶取名為“毛茸茸”。
興趣是幼兒成長中能力的信號和象征,是他們已有經驗的標志,能激發其主動學習的行為。幼兒親身感知、討論爭辯,發現了雞寶寶的關鍵特征,并進行概括。教師敏銳地發現幼兒的興趣點,開啟班本微課程。班本微課程的實施,可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交往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使幼兒獲取一定的新經驗。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微課程的發生發展中,家園共育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追隨幼兒對毛茸茸的好奇心,家長與幼兒一起探究,追尋知識,分享快樂,何嘗不是一種全新的體驗?
毛茸茸來到教室,幼兒把它放在紙箱里飼養,但隨著毛茸茸長大,紙箱里已經住不下了。軒軒提出為它造個新房子。用什么材料造房子牢固?如何造房子?一系列問題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欲。幼兒查閱資料、詢問他人后,決定用木條試試。幼兒畫好房屋設計圖,遷移已有經驗,敲敲鋸鋸,開始構建房子。房子初步建成時搖搖晃晃的。這時,教師鼓勵幼兒積極動手動腦,改變房子的結構,增強其穩固性。幼兒還邀請木工爸爸來園協助,一起分析房子結構、完善修改,最終在房子中間橫向添加木條增強穩定性。
幼兒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分析探究,及時尋找幫助,通過家長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動課程的實施。
圖書閱讀是早期閱讀的主要方式,幼兒可以在圖書資源中尋找答案,拓展經驗。因此,圖書資源在微課程實施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每天中午,幼兒都會把多余的飯菜喂給毛茸茸,細心的幼兒還發現,毛茸茸吃完后還會找小石子或小沙礫吃。“是毛茸茸沒有吃飽嗎?”幼兒提出疑問。“我家的雞和毛茸茸一樣,也喜歡吃小石子。”“為什么雞愛吃小石子?”……為此,有的幼兒借助家長上網查閱資料;有的幼兒翻閱相關圖書,用表征符號記錄下關鍵信息。在大量的圖書信息中,幼兒找到答案:雞沒有牙齒,無法咀嚼,必須通過吃小石子或小沙礫幫助消化食物。
圖書資源使幼兒的生活體驗得到拓展,為幼兒微課程的學習提供有效支持。有些資源在生活中并不常見,幼兒通過圖書閱讀擴大自己的視野,追尋到了答案,同時閱讀能力、表征能力、表達能力也得到增強。
“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質而言,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師應科學解讀幼兒行為,發現幼兒在微課程中的學習點,了解其經驗與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活動。
暑假過后,毛茸茸長大了,有幼兒懷疑:“這還是毛茸茸嗎?”為了驗證想法,幼兒拿出毛茸茸小時候的照片與視頻進行對比,發現它長高了、毛變長了、體型變大了……經過對比,幼兒猜測:因為毛茸茸吃得多、住得好,所以長得又大又胖。
教師解讀幼兒的行為,發現幼兒的進步:學會用對比觀察的方法進行探究,主動解決問題,還知道了毛茸茸長胖的原因。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發展。”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班級環境支持幼兒的探究,促進幼兒深度學習,使幼兒在豐富多樣的經驗建構中嘗試解決問題,體驗成功或失敗,獲得來自自身經驗的成長感。
散步時,幼兒發現毛茸茸總是撲騰翅膀。毛茸茸會飛嗎?幼兒對此展開一番討論,教師引導幼兒進行深入探究。
隔壁班的鸚鵡成為幼兒的探究對象,為了方便觀察,教師和幼兒商議:把科探區搬到走廊上,創設記錄墻用稍微修飾的紙板作為底版,把毛茸茸與鸚鵡的照片分別貼在底版上,旁邊放上書寫材料。幼兒自主分組尋找答案:一組幼兒從外觀、動作特點等方面對比觀察兩者的異同;一組幼兒通過觀察鸚鵡,了解鸚鵡的生活習性;還有一組幼兒通過翻閱圖書、查閱資料,歸納總結鳥類的身體構造,了解生存環境。一周后,幼兒根據記錄墻梳理經驗、對比分析,總結出原因:不是所有長翅膀的動物都會飛。雞屬于家禽,長期被圈養,肌肉組織逐漸退化,無法像鳥一樣飛。
班級環境、材料與課程互為一體又相互促進,成為幼兒學習生活的一部分,支持幼兒的經驗梳理與遷移,解決微課程探究中的困難。教師創設科探區,引導幼兒從“雞”出發,展開對鳥類的探究,感受生命的價值,引發幼兒對周邊環境與動植物關系的認識,使幼兒學會觸類旁通,學會大膽聯想、猜測問題的答案,并設法驗證,解決問題。因此,幼兒通過探究感受到生命的價值所在。
在班本微課程“你好,毛茸茸”開展過程中,教師科學解讀幼兒行為,抓住教育契機,尋找探究點,促進幼兒最優化發展。
一天,幼兒發現毛茸茸在輪胎堡壘上。“毛茸茸快下來!”有的幼兒擔心它會摔下來,有的幼兒還自發地為它喊加油。“加油,毛茸茸!”“怎么辦呢?我們得幫助毛茸茸!”教師問幼兒:“有什么工具能幫助它下來呢?”幼兒環顧四周,拿來放在戶外材料柜里的梯子,架在輪胎堡壘上,但是毛茸茸紋絲不動。苗苗說:“這個梯子洞這么大,毛茸茸踩在上面會掉下去。”“你看這梯子搖搖晃晃的,太不安全。”幼兒又從材料柜拿來了墊子,合作把墊子抬起來,并拿食物“引誘”它,毛茸茸最終“安全著陸”。
如何幫助毛茸茸下來?順應幼兒的疑問,教師引導幼兒聯系生活經驗自主解決。幼兒的疑問對持久探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幼兒主動學習的一劑良藥。教師需要把幼兒的簡單問題轉變為幼兒親身感知、主動探究的問題,并了解幼兒的經驗與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持。
班本微課程不同于傳統教程,它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是隨機的、多變的、長時間的。教師要在宏觀上設計好實施框架,充分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在實施過程中,每個環節都需要教師站在前一個經驗的基礎上,運用巧妙的方式支持幼兒、引導幼兒,幫助幼兒進行新經驗建構,并推動之后的微課程研究。因此,教師需要不斷的反思與總結,在實施過程中調整目標、方式方法,以支持微課程順利進行。
幼兒的好奇心與生俱來,教師應捕捉幼兒天性,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探究欲。教師可以不斷增加活動的難度,在活動中為幼兒提供“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機會,幫助幼兒形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品質。
不知不覺,毛茸茸已與幼兒相處八個多月。“怎么沒有生蛋呢?”幼兒每天都帶毛茸茸散步,鍛煉身體,甚至幼兒還抱來一只公雞,希望它們成為“夫妻”,一起下蛋。多次失敗之后,幼兒求助老師,教師適時引導幼兒探究“母雞下蛋的條件”。
探究過程中的產生的新問題源源不斷,亦成為學習的新資源。幼兒參觀完養雞場,得出結論:天氣漸漸變冷,毛茸茸不生蛋的原因可能是房子里的溫度不夠。如何讓毛茸茸的房子溫暖起來呢?什么溫度最適合母雞生蛋呢?新一輪探究開始了……有的幼兒提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可是溫度計如何使用又成為幼兒的困惑。教師在科探區中投放各類溫度計,有水銀溫度計、電子溫度計、光測溫度計、酒精溫度計等。幼兒通過在科探區學習,找到合適的測溫方式。幼兒的好奇心、探究欲激發幼兒主動思考和再學習,不斷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生成新的探究活動,從而推進微課程的持續開展。
追隨幼兒興趣,讓幼兒對毛茸茸的探究成為一段充滿趣味性與挑戰性的學習之旅。在這段旅程中,幼兒積極探索,親身體驗,實際操作,體會獲取新經驗的快樂。班本微課程因為幼兒的投入和發現變得豐富而生動,讓幼兒成為真正的學習者和探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