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芳
(山東省濟南市農業局 25000)
隨著社會的進步,家家都有牲畜的時代已經結束,取而代之的是標準化、細化的養殖方式,遇到疫病時也具有良好的預防控制措施,不再使養殖戶手足無措。但在養殖業發展初期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由于大部分養殖管理人員的文化水平不高,如果沒有經過專業的疫病防控培訓,很難具備較強的疫病防控意識。畜牧養殖管理人員對疫病預防的意識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牲畜圈舍清理不到位,部分管理人員甚至幾天才清理一次圈舍,大量的牲畜糞便堆積容易滋生細菌。(2)為減少牲畜生長環境中有害微生物的數量,養殖管理人員需要定期消毒,但很多管理人員的消毒工作沒有做到位。(3)沒有基本的疫病防控常識,部分牲畜出現癥狀后,但由于養殖人員意識不足,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1]。
部分養殖場為了節約養殖成本,往往會租用年份較早或已經廢棄的場地,這些養殖場的建設本身就不符合規范,不能有效分析地形地貌、土壤、水源等要素。某些養殖場甚至不能完全區分養殖區和生活區,畜禽產生的污染物排放不科學,一方面造成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容易誘發動物疫情。
由于社會管理制度不完善,目前對畜牧養殖業的防治管理尚未給予明確界定,對養殖區內的牲畜如何養殖,如何做好防治管理工作全憑飼料廠家指導,一些稍微懂行的養殖戶會請專業的防疫技術人員進行講解,但并無相關制度約束。
在疫苗選擇上,養殖戶通常只注意疫苗的生產日期及限用日期,而不注意其存放條件,買回來后隨便一放,牲畜該打疫苗時拿過來就用,如果疫苗要求常溫條件保存還好,如果該種疫苗對溫度的要求比較高,對溫度比較敏感,則有可能造成疫苗失效,即使動物接種該疫苗,也很有可能會再次患病;養殖戶為節約成本,會選擇那些廉價的還沒經過推廣試用的疫苗,這也可能會造成動物再次患病[2]。
首先,在招聘防疫人員時,應招聘相應專業的人員,提高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加強培訓,提高防疫人員的專業素質,普及防疫知識,提高對防疫工作的重視程度。培訓中應鼓勵防疫人員多交流經驗,或請專家進行指導,提高防疫員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防疫人員應加強疫病知識的學習,了解各種疫病的特點、高發季節、發病區域、常用藥品使用等。對于防疫員應設立考核制度,考驗防疫員的專業知識,增強防疫員對該畜種疫病的了解。同時,防疫員應積極與養殖人員進行溝通交流,提高防疫意識,普及防疫知識,從源頭處阻止疫病的產生[3]。
首先,養殖場應遠離環境污染區域,留給畜種一定的生存空間,以避免狹小空間內疫病的快速傳播。其次,養殖場內需要設立通風與保暖設施,以保證畜種良好的生存條件,減少環境條件變化對畜種產生的刺激,使畜種健康程度得到保障。最后,養殖場應設立消毒設施和嚴格的消毒流程,對飼養環境進行消毒,同時也要保證進出人員的消毒。同時,政府應重視對養殖環境的監察管理,加大監察力度,防止大面積的疫情出現。監察者應提高對養殖設施的環境與空間要求,積極督促養殖管理人員定期對養殖區域進行清洗、消毒,核查畜種的飼料、飲用水、疫苗是否過關,避免產生大范圍的疫病[4]。
養殖人員應使用合理的飼養方式,不同年齡的畜種要用不同方法飼喂。正確配制飼料,根據養殖實際條件配制飼料。對于飼料商家應進行嚴格管理,對飼料的合格性設立更高的標準。飼養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要及時咨詢獸醫專家,采取相應的辦法解決問題。養殖過程中應定期通風,及時清理動物糞便,保持養殖環境清潔。將外來畜種引入養殖場時應隔離觀察一段時間后,確認畜種沒有感染疫病方可引入養殖場養殖。嚴格管理畜牧場的消毒程序,定期對養殖區域進行消毒,指定專門的消毒負責人核查消毒情況,保證養殖場清潔衛生。
防疫機構應進入養殖場,宣傳疫病的危害,讓養殖人員意識到防疫工作的重要性。防疫機構應對養殖從業人員進行一定的培訓,督促防疫工作的實施。如消毒工作的展開要合理定制消毒流程,某些消毒藥劑揮發性較強,應避免在高溫天氣下使用,以確保其藥效的發揮。消毒池應每周更換藥劑,以提高其消毒效果。對于細菌容易滋生的區域應重點噴灑藥劑,避免疫病加速傳播。在疫病多發季節提前使用防疫藥物,預防疫病的產生與傳播。采用正確的防疫方法,制定合乎實際情況的防疫程序,從而使防疫工作滲透到日常養殖的方方面面,全面提升養殖場的整體防疫水平[5]。
在畜牧養殖過程中,如果養殖人員掌握了一定的動物疫病基礎知識和防疫知識,就能在疫病爆發前采取有效措施,減少養殖場的經濟損失。為實現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養殖人員需要加強對動物疫病知識的學習,掌握常見動物疫病種類和發病特征,學會根據牲畜的癥狀來判斷動物疫病種類。另外,養殖戶需要在各個階段為牲畜接種相應的疫苗,加強檢疫措施。
綜上所述,畜牧業在國家戰略規劃下蓬勃發展,但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也暴露出一些問題,畜牧養殖疫病的多發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應從多方面入手,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防疫程序,全方面做好防疫工作,盡可能降低疫病發生率,保證畜牧業安全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