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春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物保護管理站 734000)
從我國目前野生動物救護實際情況來看,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體現在野生動物救護中存在的救護標準不統一問題、跟蹤觀察問題及救護方法問題。工作人員要進一步落實好野生動物救護的具體要求,結合問題成因,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案策略。不斷提高工作展開的效率和質量,確保野生動物的健康與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因此,本文針對以上問題探討野生動物救護存在的問題及救護方法。
通常情況下,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積累野生動物救護收容工作的救護方法。現如今,很多技術在使用范圍上都無法實現對全部野生動物的覆蓋。并且在實際救護中也缺少較為統一的標準。包括面對哪些動物該如何救護、突發問題時該如何處理及救助設備的規范性等都存在標準的不統一。同時,在標準不統一的基礎上,往往也會導致操作不規范,從而影響救助的成功率。對此,首要的工作便是形成標準化救助方法,使其能對救護工作提供正確的指導。
放歸野外是野生動物救護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但在野生動物放歸野外后,也要做好跟蹤觀察工作。包括野生動物健康情況、生存情況等。但在實際工作中很難在野外尋找到它們,給工作開展帶來了很大的難度。使救護工作無法形成長期的救護機制。同時,我國現階段的生動物救護也僅僅是停留在救助階段。而一些發達國家會在野生動物返回大自然后進行長達幾十年的跟蹤研究,形成完整的救護機制。
我國救護工作尚未形成公眾的統一認識。公眾在野生動物的救護中并沒有給予支持。在面對受傷的野生動物時多會選擇視而不見。而我國的收容機構從業人員多以國家編制為主,且工作人員的整體文化水平參差不齊[1]。工作人員中的技術人員僅占總人數的1/3,而且這些技術人員也以獸醫或畜牧專業居多,成為我國救護技術發展的一大阻礙。
就地施救、就地放生是我國目前野生動物救護工作中最為常見的方法之一。野生動物本身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生活環境,一旦野生動物離開這個環境,便很難找到食物和伴侶。在工作中一定要注重適地放生,如不可將高海拔地區的動物放到低海拔地區;不可將越冬地的鳥放到繁殖地;遷徙途中救護的鳥類如果過了遷徙期,需等到下一個遷徙期放生。對一些受到較小傷害的野生動物多會選擇在簡單處理后直接放生。期間尤其對一些國家級和省級重點保護動物選擇放生也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避免出現日后放生困難的問題。這里最常見的便是野生動物在爭斗時出現傷害,工作人員應進行簡單的傷口處理后放生。
相對于就地施救、就地放生,移地救護工作十分復雜,包括保定、運輸及飼養救護等多個方面。但在過程中仍需要做好以下注意事項:施救前了解大致情況,做好自我防護工作,不可盲目施救;針對不同種類的動物提前預判籠子大小、堅固程度及承運工具;對不明原因的群體或部分死亡事件應及時上報,及時送檢;救護的動物應隔離飼養,對籠舍全面消毒。
(1)保定。野生動物處于長期遠離人類的生存狀態,對人類的刺激十分敏感。同時,在對野生動物進行捕捉過程中,也會對野生動物造成較為嚴重的傷害。并且在野生動物運輸途中,動物為了掙脫和逃避,也會加劇自身創傷。基于此,即便救活野生動物,也會導致野生動物失去生存能力,最終無法放歸野外。對此,對容易出現受傷或自殘行為的野生動物應做好麻醉工作[2]。而針對不需要麻醉的動物,也要束縛四肢和嘴,最大限度地減少二次傷害。此外,一些野生動物本身的傷口并不大,但在人類捕捉和運輸的過程中往往會因與工具摩擦而擴大傷口。不但會加劇救治工作的難度,甚至還會使野生動物錯失最佳救治時機。工作人員進行野生動物救護時要盡可能地避免以上問題,結合動物種類和年齡選擇適合的捕捉工具與運輸工具,提高操作規范性。
(2)在野生動物運輸中,考慮到很多野生動物都是在夜間活動,對強光和聲音十分敏感。所以,在工作人員進行野生動物運輸和治療時也要減少光亮,最好維持在黑暗環境,并減少噪音。工作人員可選擇用黑布覆蓋救護籠。同時,工作人員還需要減少自身與野生動物的接觸,減輕野生動物的反激反應,提高治愈率。
(3)針對野生動物的飼養救護問題,工作人員要充分了解需要救護動物的特點,包括動物的生活習性與食性等。在分析野生動物食性時,工作人員首先要確定動物屬于肉食性、植食性、雜食性還是蟲食性。合理安排食物,保證動物營養。此外,工作人員還需要考慮野生動物的食性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有些野生動物會隨著發育呈現出不同的食性。如在動物幼年時是肉食性,但成年后便變為雜食性和植食性。最常見的便是雀形目、雞形目的鳥類。工作人員只有在充分了解動物食性后才能進行正確飼養。同時,不同的動物每日進食次數和進食時間上也存在差異[3]。一般認為,植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的采食次數比較多,采食時間比較長。而肉食性動物相反。最后,動物從幼年到成年,采食次數與采食時間也會發生變化,工作人員同樣要做好分析。而在分析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時,首先需要工作人員了解動物是晝行動物還是夜行動物。同時,動物的不同生活習性也會表現在季節的行為差異及取食方式的差異上。工作人員只有充分掌握動物的生活習性,才能制定出科學的飼養管理方案。
(4)從野生動物營養需求上看。在進行野生動物飼養救護時,工作人員需要借鑒家畜的飼養經驗及動物園同種或相近似動物的飼養經驗。其中動物園的經驗尤為重要。而這里所談到的飼養經驗也包括對野生動物的馴化經驗。野生動物的營養需求分析主要指的是通過工作人員分析、總結和歸納野外環境下動物的取食情況,將其運用到動物日常飼養管理中。期間,動物園具備的知識比較豐富,包括動物所需要的營養種類、營養數量及各類營養的作用等。同時,也要判斷部分營養缺失時是否會給動物帶來癥狀,以及面對癥狀時的救護方式。
在野生動物放歸野外的救護方法中應遵守盡快盡早原則。野生動物在被救治、飼養一定時間后,往往會出現野外生存能力降低的現象。對此,工作人員在野生動物放歸野外前需要對野生動物的野外生存能力進行訓練。一旦動物適應了野外生存,便要立刻放歸,最大限度地減少圈養時間。
首先,從野生動物野化訓練來看。以鳥類動物的野化訓練為例。主要包括鳥類的捕食能力、運動能力及躲避敵害能力。在進行捕食能力訓練時,工作人員應注重物種的差異性。鳥需要工作人員將鳥類適口性飼料分散投放在野化訓練場中,觀察鳥類尋找和采食能力,以此判斷鳥類是否適應野外生存。而運動能力訓練主要是觀察鳥類的飛翔距離、飛翔姿態等。躲避敵害能力訓練需訓練鳥類的逃跑距離。當鳥類逃跑距離達到野外動物逃跑距離范圍內時才符合野外生存標準。
其次,工作人員還需要對動物進行放歸評估。包括動物的健康評估與生境評估等。工作人員進行健康評估首先需要工作人員在放歸前從動物表象、生理生化、覓食能力等方面分析。而生境評估主要評估放歸地點的生境。包括放歸地點的天地、種群狀況及食物等[4]。
最后,針對放歸最佳時期這個問題。不同種類的動物放歸最佳時期往往不同。但通常情況下認為救護時間越短越好。如在黑鸛放歸中,一旦救護時間超過2 年,便會失去放歸意義。而大長耳铦則要更短,一般在12 個月左右就會喪失野外生存能力。在人類對動物進行救護時也會讓動物對人產生較大的依賴性。這時即便動物被放歸野外,也會經常進入人類居住區域。工作人員要合理把控放歸時間,最大限度地避免無效放歸。
在野生動物救護工作中,要特別關注救護人員的文化程度與專業技能。提高人員專業素質,讓更多的野生動物擺脫束縛,重新回到大自然,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力量。救護工作者作為救護技術的操作者、執行者,要進一步強化自身救護技術,使其在實際工作中能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同時,野生動物救護基層單位也要做好宣傳工作和人員培訓工作。切實提高每個工作人員的知識,使工作人員在發現問題后第一時間采取有效措施、切實控制好野生動物的傷勢,為后續系統化救治夯實基礎。最后,救護技術也是一項不斷發展的技術,救護單位與救護人員要樹立前瞻思維,通過不斷學習,進一步提高救護質量。
綜上所述,分析野生動物救護方法時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即野生動物救護中的就地施救、就地放生、野生動物救護中的移地救護及野生動物救護中的放歸野外。意在從多個角度出發,針對我國目前野生動物救護的實際情況分析問題成因,找尋解決方法,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方案策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構建“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