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婷婷
(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動物衛生監督所 719000)
牛大腸桿菌病是由某些腸毒源性大腸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種主要危害犢牛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一直是牛場的常見病和多發病,1~3 日齡新生犢牛較易感染,特別是7 日齡以內且沒有吮食母乳的犢牛最易感染,7 日齡以后隨著日齡的增大感染率逐漸下降,一般10 日齡以后的犢牛基本不感染[1,2]。犢牛感染后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有效治療,嚴重者可在1~3d 內即造成犢牛腹瀉、脫水、消瘦至死亡,一般死亡率可高達80%以上,即便有犢牛耐過,也會引起犢牛生長發育遲緩,生產能力低下,給廣大養牛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3.4]。2019 年8 月,陜西榆林某牛場飼養的犢牛突然發病,為對疫病進行確診并及時進行有效治療,本研究通過臨床和實驗室診斷判定致病原為大腸桿菌病,通過及時采取系列綜合性治療措施,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將整個診斷與治療過程匯報如下,僅供獸醫同行及基層養殖場飼養員參考。
該牛場位于陜西榆林榆陽區,母牛存欄量一直在100 余頭,2019 年8 月,該牛場大量犢牛先后出現精神萎靡、嚴重腹瀉、消瘦等癥狀,發病率已達到40%以上,且有3 頭犢牛因腹瀉、脫水至死亡。
發病犢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甚至禁食,體溫升高至41~42℃,黏膜發白,嚴重腹瀉,發病初期排淡黃色稀糊狀糞樣,后期排惡臭的白色稀糞,且稀糞中混有血絲,機體日漸消瘦,最后因腹瀉、脫水至死亡。
解剖死亡犢牛可見體內肝臟出血、腫大,脾臟腫大,腎臟蒼白、出血,胃內含有大量未被消化的凝乳塊,胃黏膜具有出血點,腸內含有大量氣泡、惡臭味,腸壁具有大量出血點,腸道表皮黏膜脫落。
無菌采集病死犢牛的肝臟、脾臟等病變組織作為臨床病料樣品。將臨床病料樣品依次接種于麥康凱、營養瓊脂、營養肉湯等實驗室常用的培養基,37℃恒溫培養24h 后觀察各種培養基上菌落的生長特征。結果表明麥康凱平板上的菌落呈粉紅色、圓形、中間透明、邊緣整齊,營養瓊脂平板上的菌落呈灰白色、圓形、半透明,營養肉湯平板上的菌落顏色渾濁、形狀均勻、培養基底部具有黏性沉淀。該結果說明分離菌株符合大腸桿菌的培養特征。
挑取單菌落經涂片、革蘭氏染色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分離菌株的形態特征,結果如附圖所示,分離菌株呈短、小、桿狀,一般單個或多個散在排列,為革蘭氏陰性菌。該結果表明分離菌株符合大腸桿菌的形態特征。
將分離菌株依次接種于常用細菌生化反應管(生化鑒定管為杭州天和微生物試劑有限公司產品)進行生化鑒定試驗,結果表明分離菌株能夠分解葡萄糖、乳糖、半乳糖、麥芽糖、蔗糖,并產生少量氣體;賴氨酸脫羧酶、氧化酶、接觸酶、苯丙氨酸脫氨酶、甲基紅和吲哚試驗反應均陽性,H2S 和枸櫞酸鹽試驗反應均陰性。該結果表明分離菌株符合大腸桿菌的生化特性。
將20 只體重為20 g 左右的健康昆明系小白鼠隨機分為2組(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的10 只小白鼠接種分離菌株,對照組的10 只小白鼠接種培養基,接種方式均為腹腔注射,接種劑量均為0.1ml/只。將試驗組和對照組隔離飼養,但飼養與管理均完全一致,每隔1h 觀察1 次小白鼠的食欲、精神狀態等,結果表明在攻毒操作完成后的4h,試驗組小白鼠即開始出現精神萎靡、厭食等臨床癥狀,至攻毒后12h 試驗組小白鼠開始出現死亡,至攻毒后24h 試驗組10 只小白鼠已全部死亡。而對照組10 只小白鼠的精神、食欲等均完全正常,未表現出任何不適反應和死亡。該結果說明分離菌株對小白鼠具有非常強的致病性。
采用K-B 涂布法測定分離菌株對常見藥物(藥敏紙片為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開發公司產品)的敏感性,結果表明分離菌株對環丙沙星、氟苯尼考、慶大霉素均高度敏感。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剖檢病變等臨床診斷結果,結合細菌分離培養、分離菌株形態特征觀察、分離菌株生化鑒定試驗、分離菌株致病性試驗、分離菌株藥物敏感性試驗等實驗室檢驗結果,綜合判定為此次疫病的致病原為大腸桿菌,該牛場發生了犢牛大腸桿菌病。致病源確定后,該牛場迅速采取了灌服硫酸鈉溶液、灌服止瀉劑、注射慶大霉素、補液、加強飼養管理等系列綜合性治療措施。(1)灌服硫酸鈉溶液,對于腹瀉比較嚴重且糞便中含有黏液的發病牛灌服硫酸鈉溶液,將30g 硫酸鈉溶解于水,混合均勻后一次性灌服,利用藥物將犢牛體內的有害物質排出。對于腹瀉癥狀較輕的發病牛不用灌服硫酸鈉溶液。(2)灌服止瀉劑,將4 g 鞣酸蛋白、4g 小蘇打依次溶解于水中,混合均勻后1 次性灌服,鞣酸蛋白可有效保護胃腸道黏膜,小蘇打可調節犢牛體內的酸堿平衡,對所有發生腹瀉的牛群均要灌服。(3)注射慶大霉素,根據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選擇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為重慶市先鋒動物藥業有限公司產品)作為治療藥物,注射方法為肌肉注射,注射劑量為4mg/kg 體重,每日2 次,連續注射5d,對所有發生腹瀉的牛群均要注射。(4)補液,對于腹瀉比較嚴重的發病牛進行補液,在5%葡萄糖-生理鹽水中添加少量維生素進行靜脈注射,每日2 次,連續注射3d。(5)加強飼養管理,對場內環境、器具、進出人員和車輛進行嚴格消毒,加強整個牛場的飼養管理,保持環境衛生清潔,對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增加飼料營養成分,保證飼料營養物質均衡。(6)服用微生態制劑,用藥結束后適當飼喂微生態制劑,調節腸道菌落微生態平衡,恢復腸道健康。經過上述綜合性治療措施后,沒出現新發病例,已發病牛逐步得到康復,全場牛群重新恢復健康。
近年來,隨著我國養牛產業的快速發展,犢牛大腸桿菌病的發生率明顯升高。引起犢牛大腸桿菌病的原因較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由于母牛妊娠期間飼養管理不當而引發疫病,母牛在妊娠期間由于運動少、飼料霉變、營養不均衡、環境潮濕等,造成母牛的抗病力降低,犢牛出生后機體的抵抗力差、胃腸消化功能降低,致使大腸桿菌入侵,導致犢牛發生大腸桿菌病[5]。第二,由于犢牛出生后飼養管理不當而引發疫病,剛出生的犢牛身體機能虛弱,如果此時沒有得到精心照顧,衛生較差、環境溫度低、通風不良等都易誘發大腸桿菌快速生長,導致犢牛發生大腸桿菌病[5]。故針對犢牛大腸桿菌病的發病原因,應采取以加強妊娠期母牛和出生犢牛飼養管理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在日常飼養管理中應避免飼養環境潮濕,提高牛舍溫度,保持牛舍通風,避免牛群擁擠,及時清理糞便和污染物,定期消毒并輪流使用不同的消毒劑,嚴禁飼喂霉變飼料,保證飼料營養物質均衡,加強生物安全措施,車輛和人員進出牛場均要嚴格消毒,引入外來牛群應先隔離一段時間后方可混群,如果日常中堅持做到以上預防措施可有效降低犢牛大腸桿菌病的發病率。由于大腸桿菌為一種傳染性致病源,其經過糞便、飼料、飲水、器具、養殖人員等均可發生快速傳播,一旦有犢牛感染大腸桿菌后可快速傳播至整個牛舍,故一旦疑似發生犢牛大腸桿菌病后應快速診斷和治療,降低由于發生疫病而造成的經濟損失。由于大腸桿菌對多類抗生素均敏感,故臨床中對于大腸桿菌病的治療存在非常嚴重的藥物濫用情況,抗菌藥物的大量濫用必然導致大腸桿菌的耐藥性不斷增強,研究表明,我國不同地區牛場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犢牛大腸桿菌耐藥性情況[6-8],故本研究在確診致病源大腸桿菌后沒有濫用藥物,而是通過藥物敏感性試驗篩選出了針對此次分離菌株非常敏感的慶大霉素作為治療藥物,避免了藥物濫用也節約了用藥成本,及時快速地控制了疫病的進一步蔓延。由于犢牛剛出生后腸道的消化功能尚未發育完全,而大腸桿菌病的發生又打破了犢牛腸道微生物菌落平衡,并對腸道黏膜產生了較大損害,致使經過藥物治療后,恢復健康的犢牛腸道消化功能仍然十分微弱,故本研究在經過藥物治療后,對康復犢牛飼喂了微生態制劑,有效調節了康復犢牛的腸道菌落微生態平衡,恢復了犢牛腸道健康,增加了犢牛腸道消化功能。總之,大腸桿菌為條件性致病源,對其應采取以預防為主的綜合防控措施,日常飼養管理中堅持做到加強母牛和犢牛飼養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有效避免犢牛大腸桿菌病的發生,而在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生犢牛大腸桿菌病后應及時治療,通過藥物敏感性試驗篩選出敏感性藥物,避免抗生素的大量濫用,避免耐藥菌株的產生,確保食品安全和人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