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燕
(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250309)
豬繁殖障礙癥是一種常見豬只疾病,患病豬在日常行動中沒有明顯表現,但在母豬交配時會表現為多次發情卻不懷孕,或出現懷孕但流產、死胎、木乃伊、產出無活力弱仔、畸形仔等情況,成為影響規模豬場健康發展的一大因素。我國于1995年宣布正式在本土發現該種豬養殖疾病,近年來已給養豬生產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
一方面,豬舍飼養環境是導致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發病的重要因素,部分養豬場為了獲得更高的收益,用劣質飼料或過期、發霉飼料進行飼喂,造成豬群營養不良,免疫力低下。科研人員發現,豬繁殖障礙性疾病還可以經過呼吸道感染,也有人認為其可以通過胎盤感染。由于一般豬只養殖采取集中飼喂方式,飼養密度較高,且豬舍衛生條件較差,極易引發和傳染豬繁殖障礙性疾病。不注重衛生清潔,夏季天氣高溫,空氣潮濕容易滋生細菌。不及時清理病死豬會造成病毒在豬群間快速傳染,進而引發豬繁殖障礙性疾病。
另一方面,病毒感染變異是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直接因素,作為一種高傳染病,很容易對易感動物造成傳染,研究表明,患病胎兒即使出生2 月后,體內仍攜帶病毒。部分養殖戶為了加快成豬生長使用非法藥物,對養殖豬自身的免疫系統造成一定破壞,使得豬只自身對病原體的反應處理能力下降,導致病毒感染。尤其是部分養豬場在接種活性疫苗后,由于免疫功能喪失使“疫苗” 變成“毒苗”,致使免疫失敗,提高種豬發病率。此外,除了傳統的豬繁殖障礙性疾病,還有病毒變異的可能,這也是豬繁殖障礙性疾病這類RNA 病毒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基因組的變異使得本病難以控制,并且在不同毒株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使得相關研究變得困難,而不同變異病毒之間的交叉反應頻率較低,變異相似度也在不斷下降。研究人員在進行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病毒毒株分離過程中,已發現其存變異現象,并具有缺失變異毒株的可能[1]。
建立完整、健全的免疫接種系統,嚴格按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豬群進行免疫接種工作,能有效控制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發病概率。接種前要做好當地豬繁殖障礙性疾病調查報告,得到當地相關機構出具的免疫證明后才可進行疫苗接種。對疫苗來源要做好登記記錄,堅決抵制接種不明來路的疫苗,亂用藥不僅沒有理想的治療效果,有時更會增高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發病率。新進養豬場的生豬必須隔離檢查,并進行嚴格的抗體水平測試,確定其免疫水平達標后才可令其進入豬群。一般來說,種公豬與種母豬的身體條件狀況決定了整個豬群的基礎身體狀況,堅持豬舍內種公豬與種母豬的“自養自繁”,重視基因的“無毒性” 亦會降低豬舍內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發病率[2]。
根據不同的情況條件,豬群疫苗接種情況亦不相同,對待產母豬產前可選擇在其產后15d 接種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疫苗。而對于剛出生的豬仔,應在其成長7d 后進行滅活疫苗接種,并在其出生兩周時間內進行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疫苗接種,在出生一個月后進行其他防疫疫苗接種。在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發病時,豬舍工作人員應有規劃地對豬舍內所有母豬及豬仔、種豬進行抽血化驗,檢驗其血清病毒含量,統計豬舍內豬只的抗體水平。對已經犯病的豬只在經濟實力及環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解剖處理,檢測其患病情況,并對相關防疫工作作出判斷。
高營養標準的飼料是提高豬群免疫力的關鍵,能提供豬分娩及成長過程中的營養所需,更是預防豬水腫病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主要措施,養豬場要保證優質飼料的供給,堅決抵制劣質、霉變飼料。在飼養過程中,應不斷改變飼養方法及飼料成分,避免過于單一的飼料營養成分,尤其注意不同成長階段及懷孕母豬對養殖飼料的營養需求變化,如在仔豬飼料中應補充鐵、硒、乳酸鋅等營養成分,能有效提高仔豬對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抵抗力。在豬飼料配制過程中,可以適當添加富含維生素的飼料,用以提高豬只抵抗力。此外,飼料的營養成分及水分含量也要符合國家標準,保證豬舍內供水水源的清潔無污染,將公豬、母豬、仔豬、待產豬等有計劃地進行分散養殖,做好每頭豬的登記記錄。
一個良好的豬舍環境不僅能改善豬只的成長心情,更能降低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病毒傳染概率,實現科學防控。在豬只養殖過程中,應盡量保證豬舍內空氣清新流通,降低特殊氣體殘留在豬舍的氣體密度。提供良好的通風性,控制養殖密度,不要因為密度過大而造成豬舍溫度過高,一個常規豬舍的養殖數量應掌控在9~14 頭之間,具體情況要根據實際豬舍大小及養殖豬的成長狀態來決定。一般來說,正規養豬場都不會忽視定期消毒措施,通過科學完整的豬舍消毒機制來降低豬繁殖障礙性等豬只疾病的發生概率,利用完整衛生的消毒設施,建立相對嚴格的消毒制度。定期清理豬舍內的水槽和食槽,采用科學先進的方式對豬群居住的環境進行定期消毒,降低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病毒的含量。及時處理豬舍內的糞便及其他異物,確保達到預期消毒效果,避免豬群內的交叉感染或二次感染。
一方面,人員出入管理,因為人類具有較為完整的免疫系統,而豬作為易感動物,人類身上攜帶的病原體有可能會造成豬的豬繁殖障礙性疾病。要管控豬舍通行車輛,減少養殖人員進入豬舍的次數,做好人員出入登記記錄,建立好排污池、消毒池,在豬場出入口要建立符合國家規定的消毒設施,堅持不消毒不得進入豬舍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對于豬只出入管理,在種豬進入豬場前,應事先在一級洗消點及二級洗消點進行清洗消毒,保證種豬的健康狀況。隨后,將豬只卸車轉移到固定隔離區,開始至少一個半月的隔離觀察,注意對豬只健康狀況的記錄,做好相應的日常消毒工作,確認種豬身體健康后轉移至養殖豬舍。在進行種豬隔離時,由于豬只生長環境發生變化,工作人員要對隔離豬只進行精心照顧,避免因隔離豬情緒激動而造成的隔離結果偏差。母豬懷孕期間應將單獨飼喂,降低因豬只懷孕期間免疫力低下而患上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可能。養豬場要具備完整的隔離檢疫機制,對所有豬群進行定期隔離監控檢查,確認健康后再放歸豬舍。注重仔豬、代產母豬等體質較弱的隔離情況,隔離時需要配套相關的健康保障工作[3]。
豬繁殖障礙性疾病對豬只繁殖成長影響較為嚴重,嚴重威脅養殖戶的財產安全。所以,養豬場應以“預防為主,及時改正” 為核心養殖理念,通過分析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的病因及診斷方法,探討相應的臨床癥狀及預防對策,積極做好豬繁殖障礙性疾病綜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