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耿夫靜
語言是人類交流和思維的工具。《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提出:“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對交往情境的判斷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等,并通過語言獲取信息,逐步使學習超越個體的直接感知。”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特別是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鼓勵幼兒創造性地運用語言顯得尤為重要。
《指南》中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注重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
教師在教室的固定位置創設了一個語言角,投入紙偶、圖片、頭飾等材料。幼兒可以自由選擇,進行講述、表演或交流,在寬松的語言環境下靈活運用言語,對已有的語言經驗進行有效遷移。
圖畫書、繪本是培養幼兒觀察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工具。閱覽區既可以有童話和故事,也可以有散文和歌謠;既可有帶文字的圖書,也可有不帶文字的美術作品……教師把這些內容豐富的圖書置放于便于幼兒取放的地方,讓幼兒看一看,嘗試說一說,并根據幼兒的講述情況及時給予反饋,提高了幼兒的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在布置室內外墻壁、走廊時,教師巧妙地把閱覽區感興趣的一些故事,如《小兔乖乖》《小蝌蚪找媽媽》等,以自主繪畫或簡單的圖畫形式展示出來,讓幼兒在自然的情境中運用言語。
教師每天組織幼兒聽故事、講故事、觀看視屏、欣賞散文,豐富幼兒的語言體驗,讓多媒體為幼兒“引入”多種語言,幫助幼兒在觀看、模仿中,提高識記能力、擴展詞匯量,為幼兒語言的發展提供一個語圖景相結合的環境。
大自然充滿了神奇的事物,變幻莫測的天氣、千姿百態的動物、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這些都能激發幼兒強烈的探索興趣。教師利用周末組織家長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從身邊感興趣的事物入手,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和體驗,用言語表述自己的理解,更好地幫助幼兒運用語言,提高幼兒對語言文學作品的感受能力。幼兒主動參與到語言文學活動中去,在實地感知中樂于表達和交流,促進語言能力的發展。
《指南》中要求:“滿足每個幼兒的表達欲望,使幼兒都能得到充分講述的機會。”因此,教師在活動中應采用靈活多樣的講述形式。
教師提供豐富的實物材料和多組情景表演,讓幼兒自由選擇小圖片,投放到不同的背景中。要求幼兒獨立選擇、獨立觀察、獨立構思,自由編構故事,或自言自語,或互相講述。教師耐心、細致地觀察每一個幼兒的講述情況,當幼兒的思路“卡”住的時候,及時“點撥”、拓展,保證講述活動順利進行。
教師組織幼兒圍繞話題展開辯論。辯論過程中,一個答案出現后,往往是就產生不同意見。教師不急于發表意見,而是用平等探討的口吻引導辯論雙方闡明自己的觀點,尋求正確答案。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一定的自我理解及分析能力,教師在談話活動中要允許幼兒發表不同意見,鼓勵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見解,支持幼兒間的互相爭辯,變談話為“辯論”。教師這樣做會有效激活幼兒的思維,調動起幼兒講述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在談話活動“動物怎樣過冬”中,教師剛提出動物過冬的話題,幼兒便迫不及待地說了起來:“小兔子是穿著厚厚的毛過冬的”“青蛙是冬眠過冬的”……不少幼兒還為此爭論。看著幼兒爭得面紅耳赤,教師加入其中,以引導的方式,讓幼兒在反復的爭論中得出正確結論。
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心里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創造的首要條件。”探討問題時,教師將過去的“一問一答式”改為“自由應答式”,鼓勵幼兒自由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答案,給予幼兒充分的講述自由,避免幼兒成為等待教師點名發言的被動“參與者”。例如,我園劉老師執教小班文學欣賞課程《小兔乖乖》時,不要求幼兒舉手回答問題,而是在提出問題后以“集體談話”的方式,引導幼兒自由地發表意見或看法。幼兒不用舉手、不用起立,參與欲非常強。
即興講述是發展幼兒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充分利用身邊事,引導幼兒圍繞一個主題有目的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例如,繪畫活動結束后,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對畫的內容進行構思、講述;散步時,組織幼兒對各種墻飾進行描述;下雨時,對雨景進行描述等。
選擇一些從幼兒的認知和生活經驗出發、能激發幼兒內在表達欲望的內容,讓全體幼兒參與,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如“晨間播報”“周末新聞”“故事大王比賽”“午餐解說員”“事件調解員”“報告新發現”等幼兒喜愛的活動。活動中,幼兒的語言交流方式比較隨意,環境比較自由和寬松。像“報告新發現”這樣的專題活動,持續時間長,幼兒非常感興趣。因為幼兒每天的生活都是變化的,每天的世界對幼兒來說都是新鮮的。幼兒有許多新發現要與人分享。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要求:“把幼兒的情感體驗放在首位。”幼兒在語言活動過程中油然而生同情心、責任感等多種情感,如同播種在土地中的種子,一旦溫度適宜、陽光充足、水分充沛,種子便會生根、開花結果。
在語言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讓幼兒體驗作品中角色的情感。以講述活動“雞寶寶過河”為例。一條大河擋住了小雞的去路,幼兒體會到小雞非常著急的心情,便同情起小雞的遭遇,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幫助小雞過河。此時,幼兒的責任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又如,在童話故事《小兔乖乖》欣賞活動中,講到“大灰狼的尾巴被夾住了,唉呦!唉呦!疼死我了”時,教師用一種急促、痛苦的語氣,把幼兒帶入作品所體現的緊張氛圍,引發幼兒的想象,緊扣幼兒的心弦。接下來,教師又鼓勵幼兒大膽地模仿表演這一情景,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的興趣。幼兒通過表演,親身感受故事情節的發展與變化。在這種輕松愉快的參與式談話、表演中,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表現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等,都能得到了更好發展。
進入中班后,幼兒的講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想象更豐富、更合理。如何讓幼兒完整講述各具特色的故事呢?此時,教師的引導很重要。選材應有利于幼兒創造想象,看圖講述時應留給幼兒充分想象的空間,以擴散性提問引導幼兒合理想象。例如,在看圖講述“雞寶寶過河”中,教師設計了系列問題:雞寶寶要把禮物送給誰?河水把小橋沖斷了,雞寶寶會想出什么辦法過河?幼兒在教師的啟發下,想出了請烏龜、小鳥、長頸鹿幫忙,用西瓜、花瓣、樹葉當作小船過河,還有的幼兒想起利用身邊現有的花生殼,幫助雞寶寶過河。
允許質疑就是允許幼兒創造。中班幼兒已經能進行初步的推理、判斷。例如,在講述活動“小老鼠找家”中,幼兒大膽觀察、思考、質疑、推理、想象和判斷。當教師出示一幅小老鼠哭泣的圖片時,幼兒就開始猜想它哭的原因。教師肯定了幼兒的想法,并告知小老鼠是因為大風把它的房子吹倒了而傷心。這里有四間房子,你能為它選一個合適的房子嗎?你選的房子小老鼠會喜歡嗎?為什么?幼兒仔細觀察,各抒己見,爭先恐后地回答。一個幼兒提出了異議:“你們選擇的房子不安全,有裂縫,會發生倒塌,會發生事故。”幼兒的思維被激活了,紛紛辯論起來,大膽假設有可能出現危險的后果。經過一番判斷、假設、辯論,最后得出所有的房子都不安全。問題又產生了,什么樣的房子才是舒適安全的呢?一番討論后,幼兒一致認為設計的新房子應消除所有不利因素。接著,幼兒投入到緊張的設計中。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是指令者,而是幼兒的協作者、幫助者、引導者,要允許幼兒質疑,支持幼兒的辯論,鼓勵幼兒大膽想象。
幼兒語言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滲透在幼兒的生活與學習的每一個方面。教師要把握每個幼兒的實際,掌握幼兒學習語言的規律,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引領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練,點燃幼兒語言創造的導火線,讓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開展得更有效、更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