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奉弛
(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畜牧業發展中心 273200)
隨著生豬養殖朝著規?;?、集約化的方向發展,生豬養殖的規模和數量獲得了迅速提高。斷奶仔豬的飼養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非常關鍵,斷奶仔豬的機體各項器官及系統發育不夠完善,對環境的耐受能力相對較差,同時早期斷奶飼養過程中仔豬飼料從液態母乳轉換為固態飼料很容易導致斷奶仔豬出現腹瀉情況,同時環境因素及病原菌或病毒感染均有可能導致斷奶仔豬患病而出現腹瀉。斷奶仔豬腹瀉會導致飼料中營養物質流失,同時還會導致仔豬出現脫水甚至死亡的情況,嚴重損害了斷奶仔豬的健康狀況,給生豬養殖效益帶來巨大的損失。下文將對早期斷奶仔豬腹瀉情況發生的原因及預防和治療措施進行介紹,以期為斷奶仔豬的科學飼養,提高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帶來幫助。
仔豬在斷奶過程中會出現與母豬分離上的心理應激情況,同時飼養環境的變化也會導致早期斷奶仔豬的不適應,最關鍵的一點是飼料狀態轉換可以導致斷奶仔豬胃腸道出現不適應的情況。若斷奶前期沒有做好補飼工作,斷奶后仔豬的飼料從液態母乳驟然轉化為固態飼料必然會引起斷奶仔豬出現腹瀉情況。心理應激、環境變化應激及飼料轉換應激也會導致斷奶仔豬機體功能的下降。同時由于斷奶仔豬胃腸道發育不夠完善,消化腺體各種消化酶的分泌量不足,飼料營養價值也是影響仔豬消化機能的關鍵。斷奶仔豬飼養環境溫度急劇變化也會導致斷奶仔豬消化功能紊亂,進而降低斷奶仔豬生產性能和健康狀況。由于各種應激狀況會導致斷奶仔豬腹瀉,造成死亡率較低的情況,但同樣會嚴重影響生豬養殖的經濟效益[1]。
斷奶前仔豬免疫機能大部分依靠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等母源抗體,由于仔豬早期階段胃腸道的腸壁通透性較高,對初乳中的蛋白吸收能力較強,從而獲得良好的免疫機能,早期斷奶時仔豬容易出現免疫抑制情況,進而導致仔豬免疫機能嚴重受阻,給病原菌等在仔豬胃腸道上的定殖帶來便利,隨后導致仔豬出現腹瀉情況。仔豬胃腸道消化酶分泌腺體隨著日齡的提高而不斷完善,早期斷奶仔豬胃腸道中消化酶活性較差,尤其是胃蛋白酶分泌量相對較低,這將導致植物源蛋白質無法獲得良好的消化代謝,蛋白質進入仔豬后腸段后會出現蛋白發酵情況,蛋白質的后腸發酵會生成大量的氨類和胺類有害物質,進而導致仔豬胃腸道出現應激而引起腹瀉。通常斷奶后的1~2 周斷奶仔豬無法適應植物源的蛋白原料,此時斷奶仔豬飼料中蛋白質需要采用動物源的優質蛋白以保障仔豬的機體營養需求與發育[2]。
生豬養殖過程中傳染性胃腸炎又稱為豬流行性腹瀉,是由于傳染性豬胃腸炎病毒所導致的一種高度傳染性腸道疾病。傳染性胃腸炎疾病在生豬不同養殖階段均會出現,斷奶仔豬以在32 日齡以內的豬只發病情況最為惡劣,死亡率最高。在不同季節也會出現傳染性胃腸炎疾病,通常在初春季節及冬季為傳染性胃腸炎疾病的高發期,同時環境溫度的劇烈變化及斷奶后缺水也是誘發傳染性胃腸炎疾病出現的因素。傳染性胃腸炎疾病在早期斷奶仔豬飼養過程中的出現通常會伴隨著大腸桿菌及輪狀病毒的混合感染,進而導致斷奶仔豬疾病情況的惡化,最終造成仔豬死亡。早期斷奶仔豬在感染傳染性胃腸炎疾病后最先會出現嘔吐癥狀,隨后出現水樣腹瀉,仔豬所排出的糞便呈現為黃綠色或白色,同時具有強烈的惡臭味?;疾∽胸i出現嚴重脫水情況,傳染性胃腸炎疾病在早期斷奶仔豬上發病急,疾病傳播速度快。隨著斷奶仔豬日齡的不斷增加,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所導致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降低,通過以上特殊的疾病癥狀可以準確診斷早期斷奶仔豬腹瀉是否出現傳染性胃腸炎疾病[3]。
做好仔豬的斷奶工作可以有效減少仔豬應激,避免仔豬在斷奶早期出現腹瀉情況。減少仔豬斷奶早期應激狀況可以通過飼料轉換方式、飼喂方式及飼養環境控制3 個方面進行,首先在仔豬斷奶早期及時進行補飼工作,在仔豬分娩后第7 天開始即可使用乳豬料進行誘食補飼工作,以促進仔豬胃腸道盡早適應固態飼料,改善仔豬胃腸道消化機能,以減少斷奶后飼料轉換而出現的應激。通過逐步斷奶的方式可以有效減少斷奶應激,緩解仔豬腹瀉,通過在仔豬斷奶前的1~5d 中逐漸減少仔豬母乳飼喂量,同時乳豬飼料的飼喂量逐漸加大,在仔豬斷奶前2d 左右夜間將母豬移出欄舍,以減少斷奶仔豬母子分離所產生的心理應激。在仔豬斷奶后可以將仔豬留在原來的欄舍中飼養1 周左右,以減少飼養環境突然變化和斷奶應激同時給仔豬帶來的應激情況[4]。
環境溫度的變化通常對早期斷奶仔豬的機體健康狀況有非常關鍵的影響,不同日齡階段的仔豬對環境的適宜溫度有所不同,通常30~40 日齡階段的仔豬適宜溫度在21~22℃,41~60日齡的仔豬適宜環境溫度在21℃左右,60 日齡以上仔豬適宜溫度在20℃左右。寒冷季節做好斷奶仔豬欄舍保溫工作。早期斷奶仔豬適宜的環境濕度為65%~75%,注意保持仔豬欄舍地面的清潔和干燥,及時打掃仔豬糞便及欄舍中的積水,做好消毒殺菌工作。
飼料營養配比及飼料品質是影響斷奶仔豬消化道健康的關鍵因素,在仔豬20 日齡時進行補飼工作可以有效降低仔豬斷奶早期腹瀉情況,同時可以使斷奶仔豬盡早地適應植物源蛋白質原料。研究發現,在斷奶仔豬飼糧中適量降低蛋白質濃度,同時適量添加賴氨酸可以在不降低仔豬生產性能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仔豬腹瀉情況。通常將早期斷奶仔豬飼糧中蛋白質的含量控制在18.5%~19.2%為宜,賴氨酸的營養水平達到1.18%為宜。隨著日齡增加,斷奶仔豬飼糧中蛋白質的含量可以逐步提高。還可以通過在斷奶仔豬飼料中添加酸化劑或中草藥等預防腹瀉[5]。
早期斷奶仔豬的腹瀉疾病會顯著降低斷奶仔豬的生產性能,同時對豬只后期育肥和養殖效益帶來負面影響,我們通過對仔豬腹瀉發生原因的科學判斷,同時采取良好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仔豬腹瀉,促進生豬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