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富
(廣西合浦縣畜牧良種場 536100)
一般育成仔豬及育肥豬發病癥狀相對較輕,其食欲和精神狀態基本正常,僅在腹壓增大時可見直腸末端部分少量脫出肛門外,脫出部分直腸體多呈粉紅色-紅色球狀,站立時腹壓減輕可自行復位,靜臥、努責排便時腹壓增大則會反復脫出。輕癥病例需要及時隔離治療、專舍單獨飼養。
重癥病例多見于經產母豬,尤其是高產母豬、老弱母豬及罹患“三炎癥(子宮內膜炎、乳房炎、陰道炎)” 的母豬最為高發,究其原因在于妊娠期隨胎兒發育腹腔壓力增大、內臟器官移位,以及母豬體內儲備營養被胎兒發育及泌乳機制過度消耗等原因,久之導致臟腑氣虛、中氣不足、固攝失權,進而引起直腸、陰道或子宮脫出體外,中獸醫稱之為“脫垂”。“脫垂” 的癥狀較為嚴重,屬于大部或全部直腸體(子宮、陰道)脫出體外的嚴重癥狀,病畜食欲基本廢絕,常伴便秘或腹瀉癥狀,脫垂部分極易發生擦剮創傷并繼發嚴重的炎性感染,一般脫垂體在空氣中暴露時間超過30min 以上,將其手術修復、還納的難度會無限增大,可見脫垂體極度充血水腫、質脆易裂、破損出血等,一般的醫療手段很難將其治愈,此類重癥病例多為預后不良。
本病的致病因包括內臟器官發生器質性、炎性病變,腹壓增大壓迫豬的直腸體脫出;母豬妊娠變化及某些產科疾病引起直腸病理性反應,相鄰內臟器官壓迫及炎性水腫導致直腸體脫出;飼養管理缺陷、養殖環境惡化、老弱多病(體質下降)、腹瀉經久不愈、投喂過期霉變飼料(曲霉菌素中毒)、飼料配方隨意變化、濫用某些飼料添加劑及抗生素、豬群養殖密度過大相互間打斗擠壓等均會誘發本病。因此,防治本病首先要消除各種潛在的致病因素。“脫垂” 是動物臟腑氣虛、中氣不足、胃腸運化機能障礙、固攝失權的具體表現,對癥治療的關鍵步驟是采取手術還納脫垂體(復位)及控制繼發感染,預防控制需補中益氣、利水消腫(排毒)、升提舉陷。
規模化豬場應嚴格遵循養殖小環境“六位一體化(清掃保潔,消毒滅源,通風,光照,恒溫控濕,病畜隔離處置)” 管理,長期保持豬群生活環境清潔、干燥、通風、采光充足、溫濕度適中的良性宜居條件,最大化降低豬群感染發病概率;隨仔豬生長發育,育成期以后的仔豬要按照品種、來源、日齡、性別、功能(種用/肉用)等基本一致的原則合理組群,以不發生爭搶食打斗、擁擠及踩踏為宜;妊娠期母豬要專舍飼養,避免多頭母豬共舍或與其他豬混養;群內一旦發現個別發病豬應立即采取隔離治療、專舍飼養,并對原發病舍進行清掃、沖洗、消毒(必要時帶畜消毒),污染物宜作無害化處置。
科學配制及飼喂飼料日糧,應參考國標飼料配方均衡配比添加蛋白(粗蛋白質、動物蛋白)、能量飼料、纖維素飼料、賴氨酸、微量元素(礦物質、維生素)等,確保配料符合當前豬群的基礎需求;養殖全程保證24h 不間斷供應清潔飲水;嚴禁給豬群投喂過期、霉變的飼料,尤其是種豬(♀♂)要嚴防曲霉菌素中毒;禁止濫用含有重金屬的飼料添加劑及某些抗生素;喂料宜精準控制喂量,盡量堅持“四定(定人、定時、定點、定量)” 喂料原則,避免暴飲暴食、饑飽不均等不當的喂料方式;適量投喂瓜果蔬菜等易于消化的青綠飼料,以補充天然微量元素不足部分。
本病發病與飼養管理密切相關,應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 的防控方針。在抓好環境控制和營養控制的基礎上,還要注意不斷改善日常管理:盡量滿足妊娠母豬、育肥豬等高發病豬群的動物福利,每天保證豬群“適量運動+日光浴+補喂青綠飼料”,能有效降低本病發病風險;一旦發現群內出現個別脫肛病例,立即采取隔離治療、專舍飼養處置,并及時查明致病因素予以消除;妊娠母豬、臨產母豬特別要注意預防便秘,飼料中粗纖維性飼料與礦物鹽的添加量應參照母豬飼料國標配方精準控制用量,精粗飼料合理搭配并適量補喂瓜果蔬菜等新鮮青綠飼料;經常觀察育肥豬群糞便,一旦發現濕熱下痢及腹瀉、大便燥結、糞便帶血等異常癥狀,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經近代生豬規模化養殖實踐驗證,合理使用某些保健型食藥材參與四季常見病主動預防(治未病)對豬群保護性較好,筆者推薦本病適用保健預防程序為:針對發病豬場、發病豬群采取整群藥物防治措施,伴便秘癥狀的豬群可采用胃腸活(獸藥典,0.5%~1%濕拌料)拌料內服,早晚各喂1 劑,連喂3~5d;針對長期濕熱下痢或輕度腹瀉的豬群,推薦使用“糖、醋、蒜泥、木炭粉(各取適量,濕拌料)” 合劑內服,早晚各喂1 劑,連喂5~7d;針對嚴重腹瀉的豬,推薦采用“鹽酸環丙沙星口服液+補液鹽或復方電解多維液” 混飲,連飲3~5d;針對出現全身癥狀(較嚴重繼發感染)的豬,推薦使用復方抗病毒(含黃芪多糖、板藍根、大青葉、魚腥草提取物、氟苯尼考、多西環素、免疫增效因子)內服,早晚各喂1 劑,連喂5~7d。
實踐中,一些表現出不良遺傳基因缺陷的子代豬群及老弱豬群往往是本病的高發群,因此,養殖過程非常有必要視具體情況合理淘汰群內的劣質個體。現代規模化豬場(含適度規模)需及時淘汰以下豬群:種豬(♂♀)雜交二代中連續2~3窩半數以上出現不良遺傳顯性遺傳基因的,如“先天發育不良,畸形,高度過敏,易脫肛(含子宮脫垂、陰道脫垂)” 等,此情形必須對種豬采取果斷淘汰處置;養殖過程中罹患某些嚴重繁殖障礙性疾病(非典型豬瘟、豬藍耳病、豬細小病毒病、豬偽狂犬病、豬曲霉菌素中毒病等)的種豬必須予以淘汰;養殖過程中對產仔5 年以上的能繁母豬原則上應予以淘汰,對配育率及產子率顯著下降、習慣性性流產、產死弱胎及木乃伊胎的母豬也應采取淘汰處置。總之,自繁自養豬場堅持合理劣汰種豬及個別病殘弱仔豬,力爭培育整齊度和健康度良好的豬群,對預防各種常見病(包括本病)及發揮豬群最佳綜合生產性能意義重大。
筆者結合長期獸醫臨床實踐總結認為,本病治療需經科學辯證,尤其是農牧區科技水平不算高的適度規模養殖戶和散養戶,若經臨床“四診” 檢查,癥見發病畜出現全身性嚴重繼發感染,如明顯神經癥狀(癲癇、過度驚厥、肌群抽搐、肢體僵直、呼吸抑制等)、大出血、脫垂直腸體暴露超過6h 以上且嚴重水腫充血及出血、脫垂直腸體多處穿孔等,屬于“高危癥(危象,不治)”,鑒于高昂的治療費用及極大的手術治療難度,原則上應放棄治療,另作妥善處理。有治療價值的病例判斷依據為:病畜精神狀態較好、尚有食欲,直腸體脫出時間盡量不超過6h,越早發現治愈率越高,脫垂體盡量不超過人的拳頭大小為宜(過大時復位手術容易造成再損傷)。治療方法:以頭低臀高側躺體位保定病豬,先以低倍生理鹽水清洗干凈脫出部分腸體,若發現有輕微創傷部可均勻撒布適量消炎粉;獸醫(術者)術前修剪指甲并磨平,以潤滑油(可用采油代替)涂抹施術手掌手背,一手掌托住脫垂體、一手輕柔推送脫垂體底部令其還納進入腹腔內,感知復位到位后即可,輕癥者復位后繼續保定保持臀高頭低體位20~30min,還納復位的脫垂體溫度接近正常體溫后一般就不會再脫出;針對反復努責、直腸體容易再次脫出的病豬,復位后可采用結節縫合法暫時縫合肛門口沿2~3 針,保證末端直腸體不會再脫出,建議康復治療期間飼喂少量流質食物3~5d,同時配合消炎消腫;復位手術后應立即配合肌注常規消炎針,適用處方推薦“氨芐西林鈉或頭孢菌素(0.1g/kg)+黃芪多糖注射液 (0.2ml/kg)+魚腥草注射液(0.1ml/kg)”,1 劑/d、連注3d。治療期間加強精細化飼喂管理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