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慶
音樂教育作為學校審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養、健康心理等方面均會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音樂教學需要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亦需要有良好的實施方法。優秀實用的音樂教學方法正越來越多地被音樂教育工作者所學習和采納。
音樂教學方法的優劣與音樂教學質量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學生對音樂由不知到知,對識譜、歌唱、奏樂、鑒賞由不會到會,并逐步形成技能、技巧,都必須借助一定的學習方法。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積極性,保證學生正確地領會和掌握教學內容。若教學方法不得當,音樂教師哪怕花再多的精力,也收效甚微,甚至會挫傷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我們在聽課中經常會發現,有些音樂教師歌唱得一般,琴彈得也很勉強,個人音樂水平不太突出,但他注重研究教學方法,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課堂上師生積極互動,這樣的音樂課就值得肯定。
音樂教學方法既包括教師教音樂的方法,也包括學生學音樂的方法。由于在現代教學中,教學方法不再單純地被看作是指導學生的方法或者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而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方法,所以,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包含著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的教與學的雙向活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從教師的教轉換為學生的學,在本質上體現了教法與學法之間的內在關系,那就是“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教師的活動和學生的活動是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的。如果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過程過度控制,就會使學生喪失主動性和獨立性。
音樂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主要體現在能否將音樂情感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并引起學生的共鳴。情緒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比在其他學科中更重要。實踐證明,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充滿激情,才能感染學生的情緒,為音樂教學活動注入活力,使每個音符伴隨著情感,而不是毫無情感的音符堆砌。如果教師每唱一首歌、每奏一首曲都充滿情感,那么,音樂教學就會取得更大的效益。反之,教師消極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對音樂的感知。
這里應該指出:既然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方法,那么情緒的交往更要求是雙向的。其中,教師的情緒更為重要。在雙向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投入一旦投射到學生的心靈上,就能使學生的思維更活躍,想象力更豐富,并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責任感。
此外,我們還應該強調“育人功能”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凡經過較長時間音樂熏陶的學生,其性情、精神、氣質以及思想意識、思維方法乃至生活方式都會發生巨大變化,這種變化具有穩定性,能讓學生一生受益。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緊緊抓住音樂的三大基本特征——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努力做到以樂育人,以樂促德,以樂怡性,從而達到全面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