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重慶
(廣西欽州市欽北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535000)
非洲豬瘟屬于一種烈性傳染病,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發病率和致死率較高,且能存活較長時間。非洲豬瘟不感染人,不會直接危害公共衛生,但會影響豬肉、豬肉產品交易,還會造成經濟損失。目前非洲豬瘟還沒有研發出有效疫苗,要切實做好養殖場的快速診斷和綜合防控能力,才能降低非洲豬瘟的發生率和危害程度。
非洲豬瘟病毒較為特殊,是目前發現的唯一蟲媒病毒。非洲豬瘟屬于雙鏈DNA 病毒,有囊膜存在,擁有的基因組為170~194kb,國內流行的毒株大約為189kb,毒力較強,基因組兩端是可變區,中間是穩定性,發生變異的概率較大。非洲豬瘟在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較強,尤其是環境中有機物含量較多,存活能力更強。
野豬、家豬都是非洲豬瘟的易感宿主,具有較為復雜的傳播途徑。感染病毒的鈍緣蜱叮咬、直接接觸感染動物,或者接觸病豬的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容易導致病毒傳播。在2m 范圍內的短距離氣溶膠傳播中非洲豬瘟傳播效果顯著,生豬受到豬舍內螯蠅的傳播也會產生感染。易感動物個體之間存在差異,非洲豬瘟的潛伏期一般達到3~19d,最長為21d。生豬受到強力毒株的感染,會達到100%的死亡率,中等毒力毒株有30%~50%的死亡率,低毒力毒株引起的死亡率較低。春夏季節非洲豬瘟的感染較為弛緩,秋冬季節十分迅猛。
診斷非洲豬瘟要能高度關注這一傳染病的病理變化,包含實質器官產生出血點,淋巴結和肺臟腫大,脾臟超過正常情況下的2~5 倍,氣管內存在血性泡沫樣黏液及全身血凝不良。
從非洲豬瘟病毒的毒力、感染途徑及臨床癥狀等方面差異加以分析,可以劃分非洲豬瘟為:(1)最急性型。強毒力株引起,發病速度快,在沒有癥狀表現情況下也會突然死亡,部分病豬會表現出皮膚充血、呼吸急促、體溫升高的癥狀。(2)急性型。潛伏期處在4~6d,體溫升高,存在呼吸困難、皮膚發紺、肺水腫、咳嗽、厭食等癥狀,死亡率高達100%,需要引起足夠重視。(3)亞急性型。臨床癥狀類似于急性型,持續時間、嚴重程度有所減緩,擁有6~12d 的潛伏期,病豬體溫不夠穩定,會出現肺炎、關節腫脹及行動困難的癥狀,死亡率達到60%~90%。
非洲豬瘟發病時和高致病性藍耳病、豬丹毒及豬瘟相似,病豬全身大范圍出血、高熱、厭食,懷孕母豬會流產,脾臟異常腫大、發脆,肺水腫還會導致鼻腔分泌大量黏液[1]。實際診斷非洲豬瘟時可以使用實驗室診斷方法,這是確診的可靠支持。疾病史,病變、臨床癥狀僅可以作為參考。在檢測非洲豬瘟病毒時可以使用熒光抗體試驗、等溫擴增技術、膠體金試紙條及紅細胞吸附試驗等。監測非洲豬瘟時還要結合豬群養殖的具體情況,預防階段測試感染病毒情況,通過口腔組織、血液組織完成隨機抽樣監測,而在豬群發病階段要及時隔離好豬群,減少病毒蔓延。
非洲豬瘟給豬群養殖工作帶來較大威脅,要采用科學合理的防控手段,實施綜合防控管理工作,才能有效減少病毒感染和蔓延。
非洲豬瘟尚未研發出行之有效的疫苗和藥物,只能開展物理預防和管控工作。飼養管理是預防非洲豬瘟的重要手段。(1)樹立科學飼養管理意識,針對飼養溫度加以有效控制。(2)合理調整好豬群飼養密度,在規模化養殖過程中,提升飼養管理的標準化和現代化,有效控制好非洲豬瘟傳播風險。(3)在非洲豬瘟感染風險較大的情況下,要及時開展隔離養殖工作,避免生豬接觸到野豬、軟蜱,避免易感動物進入養殖場,同時還要積極開展撲殺工作。(4)保豬舍通風良好,定期開展消毒工作,保證生豬的正常生長。(5)不斷提升生豬養殖飼料營養水平,使生豬養殖中擁有均衡的營養。(6)高度重視免疫防疫工作,著重控制好豬藍耳病、古典豬瘟疾病免疫,有效增強生豬抵抗疫病能力[2]。
檢疫檢測是及時發現非洲豬瘟病毒存在,加以有效控制的重要手段。養殖場要能主動配合相關檢疫部門,開展疫病監測和排查工作。當發現生豬存在不明原因死亡時,養殖場要立即上報給當地主管部門。養殖場在引進種豬時要能做好嚴格檢查、篩查工作,實施隔離觀察活動,確保引進的種豬都沒有疾病。
可以建設智慧動監信息化系統,采用清單式管理方式,全面登記備案好養殖戶種豬、育肥豬及后備種豬。生豬補欄要能及時完成登記備案工作,其中要具備有效檢疫證明,按照規定完成隔離觀察工作。對于自繁自養的生豬,如果用于育肥、后備種豬,要實施登記備案。同時還要做好生豬養殖過程中的各項動態信息,包含補欄、出欄及死亡等方面,記錄病死豬數量,開展無害化處理,在發現異常現象時要開展跟蹤調查活動。
養殖場要能意識到非洲豬瘟的危害性,積極參與到檢測工作中。檢測非洲豬瘟時,要發揮非洲豬瘟防控預警作用,促進生豬產業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全面落實養殖、屠宰及運輸等企業的防疫主體責任[3]。切實推行自檢工作機制,鼓勵各個養殖場主能自覺參與到非洲豬瘟監測和排查工作中,著重監管一些關鍵環節和重點區域,在一些高風險區域,要實施全覆蓋監測工作。定期監測養殖環節,在實際屠宰、運輸前更要完成檢測任務,將非洲豬瘟的發病情況控制在最低限度。經檢測發現,非洲豬瘟存在核酸陽性情況時,要能按照相關部門的要求采取科學處置措施,避免病毒蔓延,實現徹底清除的目標。
不斷健全動物防疫檢疫法律法規,并嚴格按照這些法律法規開展檢疫工作,提升檢疫規范水平。高度重視生豬流通環節的防疫監管工作,全方位管控各類產品運輸工具,包含公路、鐵路及水路等方面,加大生豬及其產品檢疫管理力度。通過監督檢查好生豬流通和運輸環節,從嚴查處好運輸環節的違法行為,避免患有非洲豬瘟的生豬流入食品市場[4]。
非洲豬瘟傳染病會極大程度的威脅到生豬養殖安全,造成嚴重經濟損失。非洲豬瘟可劃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及亞急性型3 類,全面結合疾病癥狀和實驗室診斷手段達到準確診斷的目的。切實提升非洲豬瘟防控工作水平,不僅要強化飼養管理,開展檢疫檢測,還要實行養殖登記備案制度,同時構建主動檢測制度,并實施移動監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