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周勛 劉世榜 林楓 蔡薇 黃輝富 朱曉瓊 張宏盛
(1,福建省尤溪縣畜牧站 365100;2,福建省尤溪縣動物疫病檢測中心 365100)
非洲豬瘟又被稱為疣豬病,是一種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引發的高接觸性、急性、熱性的傳染性疫病,具有傳染性強、死亡率高、易暴發流行以及易復發等特點[1],嚴重影響生豬生產。非洲豬瘟至今仍無疫苗可預防,目前,阻止非洲豬瘟病毒入侵是防控非洲豬瘟的可靠辦法。
生豬養殖場進行科學、有效的技術措施和管理策略予以控制生物安全,防止或阻斷非洲豬瘟等入侵豬群,確保生豬養殖的健康、穩定。生豬養殖場要開展非洲豬瘟等風險評估自查,將養殖場周圍環境、選址、布局、人員、車輛、豬群、物資、衛生、制度、糞污處理、撲滅中間介質、環境消毒措施等要列入豬場生物安全風險評估。依據生物安全的變化制定一套可操作的非洲豬瘟等生物安全防控方案。
動物衛生監督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畜牧站等部門組織畜牧獸醫專家對生豬養殖場進行非洲豬瘟等生物安全風險評估,風險評估不達標的生養殖場清欄、退養,予以搬遷。豬場新址要符合畜牧業發展規劃,屬可養區,具備動物衛生防疫條件。
規模豬場生物安全建設要圍繞豬場的“布局、人員、物品、車輛、豬群、飼料、完善糞污治理、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禁止用泔水” 等重點環節,各項防控措施要進一步嚴格、扎實、仔細落實,推全面提高豬場生物安全水平。
2.1.1 豬場選址
豬場選址應符合《畜牧業發展規劃》 《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分方案》 和生豬生物安全的要求。禁止在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區、風景區、自然保護核心區及緩沖區,文教科研、醫療,縣城的建成區、鄉鎮村居民區,尤溪兩岸500m 以內的區域,要符合《動物衛生防疫合格證》 條件。
2.1.2 布局
規模豬場最好是坐北朝南,偏東不超過8°,偏西不超過15°。按照地形地勢從高到低、風向從上至下,劃分為5 個區,管理區(值班室、行政部)、生活區(食堂、宿舍樓)、生產區(種豬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隔離區(隔離豬舍、藥浴池)、糞污治理區(豬糞陽光房、糞污處理設施)等。管理區應在上風向,依次是生活區、生產區、隔離區和糞污治理區,糞污治理區在下風向。各區之間的距離應不小于50m,各區之間用矮墻或綠化帶分開,場內凈道和污道不交叉不混用,要嚴格分開。
防控非洲豬瘟,禁止外來人員進入豬場,嚴格控制本場職工進出的次數。相關人員進場要按以下4 個步驟:一是進入消毒間,換上豬場的鞋、消毒藥洗手,登記有關信息,在霧化消毒間,其消毒時間為180s。二是進入隔離區,進隔離區前,再次登記有關信息,洗澡,換上隔離區的工作服才可進入隔離區,手機和眼鏡用75%酒精棉簽在隔離區擦洗干凈帶入。三是進入生活區,在隔離區隔離48h,洗澡,換上生活區工作服之后進入生活區,手機和眼鏡用75%酒精棉簽在生活區擦洗干凈帶入。四是進入生產區,在生活區生活24h,洗澡,換上生產區工作服方可進入生產區,手機和眼鏡用75%酒精棉簽在生產區擦洗干凈帶入。
2.3.1 生產用品
生產用品進入豬場前要求去外包裝,放在臭氧間消毒2h,對大件物資和儀器使用噴霧消毒,經過消毒后的生產用品方可進入生產區。
2.3.2 生活用品
生活用品除去外包裝先放在餐廳庫房用紫外消毒1h,置于貨架上紫外消毒1h,才能進入豬場食堂,拒絕采購冷凍食材。
2.3.3 職工用品
職工用品由值班人員代購,除去外包裝,擱在臭氧間臭氧消毒2h。職工請假回場,禁止攜帶動物性食品及單位規定不能帶入的其他物品進入豬場。
2.4.1 場內車輛監管
專人負責場內車輛,嚴禁交叉使用,不能駛出場外,要求使用后清洗消毒,并放置于規定的車位。運輸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車輛”,使用后立即到指定地點高壓清洗、消毒并烘干,車輛的使用情況予以詳細登記。
2.4.2 外來車輛監管
所有豬場外來車輛禁止駛入豬場,包括職工的私車。外來車輛應停在豬場外至少500m 處,并進行清洗和消毒,同時進行詳細登記。對外來物資的來源、運輸過程進行全面檢測,進入養豬場的車輛必須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從消毒池入場[2]。
2.4.3 外來拉豬車監管
任何外來拉豬車均需經值班人員檢查合格后,清洗消毒后放置在視頻系統下10h 方可裝豬;如果外來拉豬車檢查不合格,車輛返回且1 周內不得再來。外來拉豬車應選最佳路線,途中盡量繞開其他動物性污染源,詳細登記外來拉豬車情況。
2.5.1 豬只管理
豬場應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方法,對分娩舍、保育舍、育肥舍及隔離舍等按批次實行全進全出,及時轉運豬只,適當降低飼養密度,控制好豬舍的溫濕度,確保適宜的通風,對豬群環境科學調控。
2.5.2 引種管理
豬場在引進種豬時要從非疫區調入檢疫合格種豬,對種豬的主要傳染病口蹄疫、豬瘟和非洲豬瘟等進行檢測,合格的種豬可調入,并在豬場2~3km 之外的隔離舍隔離觀察50d 以上。觀察正常再次對非洲豬瘟進行病原檢測,合格后帶豬噴霧消毒,在種豬舍單獨飼養45d 正常的并入種豬生產區。
2.5.3 活豬轉運臺建設管理
轉運臺要建在豬場500m 之外,避免場內活豬轉運車與外來拉豬車直接接觸,活豬轉運后及時進行清洗、消毒。
生豬養殖場的飼料車間不能使用豬源性原料,飼料加工的工藝應該改變,調整飼料加工溫度控制系統,成品飼料溫度達60~80℃,達到徹底滅活飼料非洲豬瘟病毒的目的。
建設足夠大的豬糞陽光房,由有資質的人員對沼氣池、沉淀池、生化處理系統、氧化塘、人工濕地、沼液利用管網等糞污處理設施維護和管理,達到環保要求。
按照生豬防疫程序做好豬群的預防工作,根據自己豬場實際情況,對病死豬進行消毒深埋處理方法,嚴格按照技術要求采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的方式。
因為非洲豬瘟病毒抗低溫,可在5℃血清中存活6 年,在pH4~10 的溶液中也比較穩定[3],加強對泔水的監管,并做好臺賬記錄,對非法收運、處置使用泔水等違法行為依法處理。
非洲豬瘟病毒可能在蚊蟲、蒼蠅、老鼠等攜帶病毒。對豬場應開展衛生大掃除1 次/周,即對養殖場內外和豬舍內外的屋頂、墻壁、地面、角落、縫隙、巢窩和洞穴等地方用40%辛硫磷澆潑溶液或氰戊菊酯溶液等[4]進行噴灑,起到消毒作用。豬場應常開展殺蠅、滅蚊、除鼠工作,撲滅中間傳播介質,滅鼠1~2 次/月,對蚊蟲、蒼蠅較多的地方使用滅蠅藥。
有效控制非洲豬瘟病毒傳播途徑,采取的環境消毒措施:(1)售豬后立即對裝豬臺和附近地面進行清洗消毒。(2)場內的道路石灰消毒2 次/周,場內的重要道路石灰消毒4 次/周。(3)場外車輛、人員靠近豬場,對其地面用消毒藥消毒,并進行登記備查。
(1)增強抗病毒能力,適當提高飼料營養水平,適當補充一些抗生素和多種維生素等,在飼料中適當添加一些抗病毒藥物,預防非洲豬瘟病毒,盡量減少感染病毒的可能。(2)依據不同季節溫度變化,及時調整豬場舍內溫濕度,創造一個生豬生長舒適的環境,預防發生呼吸道疾病。
動物衛生監督所對定點屠宰場派駐官方獸醫,加強檢疫,若發現患病或疑似患病的生豬按相關規定及時進行無害化處理,堅決杜絕病死豬肉流入市場。屠宰管理部門加強巡查,如果發現私自屠宰生豬的案件,要依法進行嚴懲。
加強對豬場生物安全防控策略對生豬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具有關鍵作用。豬場要執持“全面防控,漏一為零” 的生物安全防控概念,思想上更重視,制度上抓執行,技術上求提高,將非洲豬瘟防控工作落實到位,可達到非洲豬瘟可防可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