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小獻
(廣西柳州市柳南區洛滿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545000)
非洲豬瘟(ASF)受季節(氣溫)影響較小,呈常年發病趨勢。病豬和帶毒豬(隱性感染豬、康復豬)是主要傳染源,病豬的機體碎片組織、體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污染環境、飲食源可構成循環再傳染,帶毒的鈍緣軟蜱等媒介昆蟲也是潛在的傳染源。跨境引種及購進商品仔豬、豬肉產品等,特別是來自疫區的具有極大的遠距離傳播風險,從疫區、發病豬場返回的車輛及人員等都是潛在的中間傳播媒介。近年實踐研究發現,ASFV 可經呼吸道、消化道、受損表皮及黏膜等多途徑侵入而致健康豬發病,較常見的是通過皮膚劃傷、帶毒蜱叮咬、食入被病原體污染的飲食等途徑傳播。大量證據表明,非洲豬瘟病毒(ASFV)傳入非疫區與來自境外的未經高溫熟制的帶毒豬肉制品或殘羹(泔水)用于喂豬有關。發病豬場的病豬和健康豬只之間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播(水平傳播),還可通過運輸車輛、飲水、料槽、手術、用具、吸血昆蟲叮咬等多途徑構成間接傳播。非疫區堅持自繁自養和全封閉式管理對預防本病行之有效[1]。
本病與國內非典型豬瘟仍然具有較多的相似癥狀,癥狀程度與所感染毒株毒力強弱、豬個體差異(營養健康狀況)、養殖環境條件優劣、飼養管理水平高低等有關,近代獸醫臨床研究根據發病輕重緩急程度暫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型3 類。
少數病例呈無征兆、無臨床癥狀急性猝死。急性型病例普遍表現為高熱綜合征,病初體溫升高40.5~42℃,病豬精神極度沉郁,食欲明顯衰減或至廢絕,可視黏膜充血腫脹、發紺,眼鼻分泌物明顯增多,體表皮膚局部或大部出現紅色至紫紺色斑塊,二便異常(尿液黃赤、渾濁,便秘或腹瀉),隨病程推移、繼發癥加重,逐漸出現較為明顯的神經癥狀,包括“共濟失調、角弓反張、肢體僵直、過度驚厥、肌群抽搐” 等,一旦出現神經癥狀多為預后不良,發病豬一般在7d 左右逐漸衰竭而死,致死率幾近100%。剖解:此型剖解變化主見脾、臟明顯充血腫脹,多組織器官出血,其中內臟淋巴結出血最為嚴重,剖開淋巴結可見大理石樣病變,腎皮質點狀出血。病程較長者還可見:體表皮膚局部壞死,肢蹄皮下血腫,消化道出血糞便發黑,頸部及四肢或有出血性滲出和明顯的充血(紅色)區域。
此型是由中等毒力的毒株引起,病程相對更長,長達7~20d,期間持續發燒、呈稽留熱或不規則熱,致死率70%以內,奈過豬只可逐漸恢復。臨床癥狀與急性型基本相似,除較為明顯的血管病變外,常見多器官組織出血、炎性水腫、發燒、食欲不振等,病程后期病豬關節因積液及纖維化病變而出現癱瘓、跛足。剖解:主見膽囊壁及腎臟周邊明顯水腫,脾臟局部充血腫大,肝系膜和腎淋巴結出血性水腫,腎臟皮質、髓質及腎盂嚴重出血。
病豬體溫呈現波狀熱,少食嗜睡,身體逐漸消瘦、呈明顯營養不良狀,發育遲緩甚至停止,被毛粗亂且無光澤,常伴皮膚潰瘍、關節炎癥、呼吸道卡他性炎及肺炎癥狀。近年業內研究認為,此型病例的致病毒株或為自然致病弱的病毒,死亡率較前兩型低(30%左右),自然感染半月左右出現輕度發燒,后期也會出現呼吸道癥狀及關節炎癥,有時還可見體表皮膚紅斑、凸起、壞死等。剖解:呈大葉性或小葉性肺炎,常見肺部組織成干酪狀壞死,局部見鈣化灶;纖維素性心包炎;全身淋巴結腫大及局部出血;中度至重度關節炎性腫脹[2]。
ASF 屬于動物一類傳染病,嚴重危害生豬養殖業,其繁殖力和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可經多途徑遠距離傳播、水平傳播,一旦發生區域大流行可導致重大經濟損失,且目前尚無有效的檢疫、防治和凈化處置方法。因此,本病重在預防,而且要構建國際國內、全社會、多級多部門、全民、全員、全位參與的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機制才能達到理想的防控效果。對于地方而言,要壓實各級黨政班子和農牧行業的屬地監管主體責任,構建起從上至下、多級多部門對接聯系、高效聯動的疫情應對機制,扎實抓好疫情常態監測報告、零星疫情處置、重點區域消毒滅源、社會宣傳培訓等各項防控工作。
ASF 屬于典型的境外輸入重大動物疫病,入境檢疫檢驗檢查把關是最重要的源頭控制措施。以各級黨政班子和農業農村業務技術部門為主的疫情防控體系要科學研判國內外疫情動態形勢,不斷筑牢屬地疫情防控線。地方要及時掌握全省重大疫情防控動態,對跨省調入生豬及縣內跨境販運生豬等違法違規行為做到快反應、早研究、早通報、早處置,嚴格按照“早快嚴小” 總方針落實管控工作,通過開展入境生豬及其產品的檢疫檢驗把關有效杜絕境外輸入疫病源(病毒),同時對邊境出入車輛、人員等進行嚴格檢查、備案登記、消毒凈化處置等,抓好省際、縣(市)、鄉村組等各級交通主干道的入境源頭管控,盡力堵源截流、嚴防疫源輸入。屬地源頭監管重在加強對生豬養殖場(戶)、生豬屠宰戶、生豬及其產品販運戶等風險對象的常態化監管與指導,不斷規范其經營行為,督促其嚴格遵守疫情防控管理相關制度及法律法規,以筑牢內防疫情發生的頭道防線[3]。
值此“新冠肺炎” 與“非洲豬瘟” 重大疫情防控應對期間,建議各級各部門履行屬地監管職責要善于運用“網+雙線(線上線下)” 模式,倡導線上、線下同步運行,盡量以“在線” 監管模式為主。經實踐證明,農業農村系統在疫情防控期間,將生豬規模養殖戶、屠宰戶、販運戶等風險對象納入線上“監管工作群” 管理,“遠程辦公、遠程培訓、即時宣傳、即時監測信息反饋” 更加及時高效。“網絡信息化辦公” 與“現場入戶監管服務” 相得益彰,逐漸成為應對重大疫情嚴峻形勢下的創新主流模式,一方面優化了責任監管服務,另一方面提升了科普與普法、宣傳培訓的質效。
重大疫情防控在全國、全省“一盤棋” 高度統籌的前提下,各級各部門還要結合區域、自身實際科學研判分析,合理制定切合屬地實際的疫情防控措施、管理技術方案,全面提高非洲豬瘟防控專項工作監管質效,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學合理的重大疫情防控管理技術規范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 《非洲豬瘟疫情應急預案》 和農業農村部公告等有關規定為依據,進一步明確對生豬規模養殖場(戶)、生豬屠宰經營戶、生豬販運戶、豬肉食品加工經營戶、重點用肉單位等風險對象的管理辦法(規定),進一步細化完善各檢疫檢查站點進出境檢疫、產地檢疫監管等技術規范和措施方案,有力推動防、檢兩條線共同發力,限制和規范省內外生豬及其產品調運,不斷強化產地檢疫和同步檢疫等監管措施,做到精準管控、務求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