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艷
(廣西柳州市柳江區成團鎮水產畜牧獸醫站 545103)
羊快疫是腐敗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致死性毒血癥,其與羊腸毒血癥、羊猝狙、羊黑疫、羔羊痢疾均屬于梭狀芽孢桿菌屬中致病菌(不同血清型)引起的一類疾病,臨床上有較多相似癥狀,所以“四診” 檢查容易產生混淆。羊梭菌性疾病是導致羊急性猝死的高危害病種之一,尤其是羊快疫和羊腸毒血癥可造成嚴重病死損失,現代規模化養羊業必須要高度重視、嚴加防范。
病原菌為厭氣梭狀芽孢桿菌屬的腐敗梭菌,經革蘭氏染色鏡檢呈陽性,能產生芽胞但不形成莢膜,可產生多種外毒素。培養特性表現為專性厭氧菌,在葡萄糖鮮血瓊脂平板上形成超薄灰白色菌落,邊緣呈絲狀交織,總體外觀猶如花邊狀,周圍可見明顯溶血環;接種肝片湯中培養可產生大量氣體,接種于普通肉湯中則會產生均勻混濁及少許絮狀沉淀,伴強烈腐敗氣味。本菌能產生多種毒素:a 毒素為卵磷脂酶,具有致組織壞死、溶血和致死作用;β 毒素是一種脫氧核糖核酸酶,有抑殺白細胞作用;γ 毒素為透明質酸酶;δ 毒素是一種溶血素。其中,病羊血液或臟器涂片可見單個或多個菌體相連的粗大桿菌,有時呈無關節的長絲狀,其中一些可能斷為數段,這種無關節的長絲狀形態,在肝被膜觸片中更易被發現,是重要的鑒別診斷依據。該芽孢桿菌生化抵抗力較強,常規消毒須多次、長時間才能將其滅活,相對高敏的消毒劑是“20%漂白粉、5%硫酸和石碳酸合劑、5%氫氧化鈉” 等強效消毒劑,可在短時間內將其殺滅[1]。
所有羊均易感,但綿羊表現為高度易感,其次為山羊和鹿等,一般山羊及鹿較少發病,綿羊的發病癥狀最為明顯、發病率及病死率為最高。以6~18 月齡、膘情較好的綿羊發病率最高,發病高峰期較集中于冬春交和秋末冬初。由于該病原菌屬于養殖環境及天然環境中的常在菌,所以發生內外源性感染的幾率較高,但并不一定會引起感染動物發病,很大程度上屬于“條件性致病”。其中,溫差大幅波動、營養不良、飼養管理缺陷、濫用藥物、不良應激等是常見的誘導發病因素。本病主要經消化道侵入感染,健康綿羊采食被病原菌污染的飲食源后就可能引起急性發病及猝死。隨四季溫差波動,如秋冬季或早春季節氣溫驟降、霜凍雨雪之際,綿羊采食受潮變質及霜凍的草料時,可引起代謝機能紊亂及免疫力下降,腐敗梭菌占據競爭優勢并以幾何倍增態勢大量繁殖,進而產生能致病、致死的外毒素。總體上,本病以區域性散發性流行為主,發病率相對較低,但綿羊一旦感染發病多為預后不良,致死率幾近100%。
以高度易感的綿羊癥狀最為明顯。大多數病例呈急性發病、無征兆急性猝死,可能是在放牧過程中突然倒地窒息而死,也可能是歸牧后次晨發現發病畜死于圈舍內。最急性猝死病例瀕死前神經癥狀明顯,包括肢體抽搐及僵直、過度驚厥、尖叫、口吐白沫、共濟失調、角弓反張等,這些癥狀按中獸醫辯證法可視作“危象” 和 “不治”,從發病到死亡大約3~10min。部分病例呈亞急性表現,病初大多數發病羊會出現體溫異常升高(40~42℃),食欲廢絕,精神極度倦怠,常離群獨處、久臥不起,驅趕時行走乏力且搖晃不穩,腹部不同程度脹氣并有疝痛表現,采取常規治療(注射抗菌素)往往效果不佳,在24h 以內逐漸出現全身癥狀(包括神經癥狀)并衰竭而死。剖解變化:較其他死因更容易發生膨脹及腐敗,剖開伴組織過度腐敗之惡臭味,天然孔流出少量血樣液體,皮下出血性膠狀浸潤,真胃內壁黏膜炎性水腫、出血及潰瘍性壞死,胃底部及幽門附近尤甚,腸道脹氣,漿膜下出血,腹腔及心包積液,心內外膜有散在出血點,肝臟腫大并伴色變(多為土黃色)及質變(質脆易裂),絕大部分組織可見壞死灶,膽囊顯著腫脹(俗稱 “羊膽脹病”),肺組織出血。本病須在病死20min 以內即行剖解,否則可能因尸體迅速腐敗而出現其他死后變化[2]。
本病與羊其他梭菌性疾病有較多相似癥狀,而且急性病例病程極短,缺少特征性癥狀表現,確診首選微生物學檢查。主要步驟包括:(1)涂片鏡檢,制作肝被膜觸片染色鏡檢,除發現兩端鈍圓、單在和呈短鏈狀微小菌落外,還發現無關節的長絲狀菌體,則大致可判定為本病。(2)分離培養,無菌環境條件下采集病死羊肝、脾、心血等新鮮病料制作混懸液,靜置后取上層澄清液接種于葡萄糖鮮血瓊脂及厭氣肝湯分離病原,之后測定毒力強弱來加以判定。一般以24h 厭氣肝湯培養物肌肉接種感染試驗小鼠,小鼠致死量為1/100~1/400ml。(3)動物接種試驗,血液或其他病料混懸劑肌注接種試驗小鼠,于24h 內死亡。及時采集死亡小鼠內臟組織進行分離接種,一般可獲得純培養,同時在肝被膜觸片中亦可發現無關節長絲狀菌體[3]。
鑒于本病目前尚無有效對癥治療藥物及低下的臨床治愈率,筆者主張對確診病例,特別是出現“危象” “不治” 的病羊采取撲殺及無害化處置,僅對發病群假定健康羊及早期感染羊采取整群防治措施。主要預防控制措施:(1)疫苗免疫。目前針對本病最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就是對易感對象接種相關疫苗。病史區、發病場可采用羊三聯苗(羊快疫、羊猝殂、羊腸毒血癥)、羊三聯苗四防苗(羊快疫、羊猝殂、羊腸毒血癥、羔羊痢疾)或羊五聯苗(羊快疫、羊腸毒血癥、羊猝殂、羊黑疫、羔羊痢疾) 作皮下或肌肉注射(5ml/只),針對性預防建議使用羊快疫單苗效果最佳。上述疫苗的有效免疫保護期一般為0.5~1 年。(2)環境控制。養殖小環境條件惡化是引發本病的最常見原因,在冬春交、秋冬較高發病時節要注意保護易感對象,盡量消除高溫高濕、陰冷潮濕及污染指數超標等潛在的致病條件。現代規模化養羊最好科學設計布局羊場圈舍,首推“高床” 養羊、使羊只離地面1.2~1.5m、實現畜-糞分離則預防效果最佳。規模羊場減病防病的環境控制要點為:定期清掃保潔,定期消毒滅源(含帶畜消毒),定期驅除體內寄生蟲及滅“四害”,適時通風降暑排濕及防寒保暖等。(3)動態疫情處置。發病場一旦發現個別發病羊,迅速采取隔離、撲殺及無害化處置,應禁止對確診的病畜進行屠宰、剝皮及銷售、食用等;病死畜尸及排泄物、污染物等要進行焚燒、深埋、消毒等無害化處置;發病場(舍)的重點場所、用具、飼具等采用敏感消毒劑消毒至少3 次。發病群所有假定健康羊緊急接種相關疫苗,必要時每只羊內服適量0.5%高錳酸鉀液(150~250ml)、2%硫酸銅液(50~100ml) 或澄清石灰液(100~150ml),對于迅速控制疫情、防止進一步蔓延有積極意義。(4)加強日常管護。實踐證明,本病適發季節,散牧羊群盡量在高燥地帶放牧,避免在低洼潮濕、污染嚴重的地帶放牧,可有效降低感染發病風險;大幅降溫時注意防止羊群受寒感冒,罹患病毒性感冒的飼養管理人員要由健康人員替崗,早晨放牧時間適當延后、待太陽照射升溫后再行放牧;先給羊群喂水及少量喂料,防止羊只過度饑渴飲用死水、污水,采食霜凍、霉變、有毒有害的飼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