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敏敏
(河南省澠池縣農業農村局 472400)
豬流行性腹瀉(PED)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引起豬的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腹瀉、嘔吐、脫水和對哺乳仔豬高致死率為主要特征[1]。該病自1971 年在英國首次發生,隨后蔓延至歐洲及亞洲多國[2]。僅2010~2011 年間,我國就有100 多萬頭豬死于PEDV 感染,給我國養豬業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3]。豬流行性腹瀉已成為影響當前養豬業的主要疾病之一。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屬于尼多病毒目、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具有高度變異性,不同流行毒株致病性存在明顯差異,而且感染易于多種病原體混合感染,這使豬流行性腹瀉防控難度加大。
該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腸道傳染病,該病只感染豬,各年齡段豬均可感染,但發病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率與豬只年齡成反比,仔豬和育成豬的發病率通常為100%,母豬發病率較低,約15%。病豬和帶毒豬是該病主要傳染源,通過糞便散播病毒,污染飼料、飲水和環境。糞便-口鼻是該病的主要傳播方式。病毒可通過運輸病豬或被污染的飼料、車輛、器械等傳入豬群。
該病多發生在冬季,在我國各個地區均有發生,其中中部地區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高發。周期性明顯,流行及傳播周期為半年左右。該病的感染往往伴隨其他多種病原體混合感染,這些病原主要包括大腸桿菌、鏈球菌、多殺性巴氏桿菌、豬輪狀病毒(PoR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瘟病毒(CSFV)、豬圓環病毒2 型(PCV-2)等。
出現明顯的水樣腹瀉是該病最主要的臨床表現之一,并可能伴有嘔吐、厭食和精神沉郁。糞便呈灰色、黃色、灰黃色,或透明水樣,順肛門流出,并伴有明顯的惡臭味。
各年齡段豬均易感染,發病率高達100%。但疾病的嚴重程度和死亡率隨著豬只年齡增長而降低,1 周齡以上仔豬在持續3~4d 腹瀉后可能會死于脫水,平均死亡率超過為50%,部分豬康復后發育受阻可能變成僵豬;育肥豬的死亡率為1%~3%。年齡較大的豬感染后出現食欲不振、嘔吐、腹瀉等,經4~5d 可自行好轉[2]。
流行性腹瀉的臨床癥狀與豬傳染性胃腸炎很難區分,只有通過實驗室診斷才能確診。目前,免疫熒光試驗、微量血清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PT-PCR 技術等都是臨床上常用的診斷方法。
目前豬流行性腹瀉尚無特效的治療方法,關鍵在于防控。養殖戶一是要高度重視該病,做好生物安全,嚴格控制豬只調動及人員、豬場運輸工具的流動,切斷傳播途徑;二是要積極接種疫苗,每年10 月對豬只進行集體免疫,懷孕母豬分娩前一個月再進行一次接種,仔豬斷奶兩周后進行接種;三是要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豬舍溫度和干燥環境,注意保持豬舍衛生,定期對豬舍進行消毒。
一旦豬場發生該病,首先要對小日齡病情嚴重的仔豬采取猝死,對其他患病豬進行隔離,對受威脅豬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對場區進行全面徹底的消毒。患病豬讓其自由飲水,在飲用水中添加葡萄糖和多維電解質,以減輕脫水,對育肥豬適當限飼;可以試投抗菌藥物和助消化藥,以預防繼發感染和加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