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正則幼兒園 陳紅艷
我園地處市中心,辦園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我園有著豐富的家長資源。我們對我園的家庭資源和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一次摸底調查,發現全園1145個家庭,家長文憑達大專率以上的家庭90%以上,其中有研究生學歷家庭達4%,本科生學歷家庭42%,家長都有較高的文化基礎。同時,幼兒園周圍的省丹中、第六中學、第九中學、正則小學等教師子女在我園就讀,我園教師子女家庭達8%,醫生家庭達6%,公務員家庭達7%,全職媽媽家庭12%,平時支持老師工作的家庭達95%以上,80%左右的家長在外面不同程度為孩子報了興趣班、輔導班,盲目追求“提前學習”“超前教育”,唯恐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樣一支“高知”的家長隊伍,他們學習能力強,很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和教育孩子的方法:一方面他們不太了解幼兒學習的特點,認為孩子小的時候是吸收知識最快的階段,孩子的成長就是學習各種知識,將來取得好成績,甚至所有的基礎階段的努力都是為了能為將來的高考做好準備,沒有太去考慮孩子將來整個人生的問題。另一方面,受自己成長經歷的影響,一部分家長自己當年就是通過學習考取學校有了好工作,才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他們堅信孩子從小多學點東西是對的;還有一部分家長認為,自己當年吃過的虧,一定不能讓孩子再吃一次。自己當時沒能滿足的愿望,現在都要滿足孩子,卻不考慮適不適合孩子,孩子需不需要。
首先是一些教育機構的誤導:當前很多學前教育機構基于商業化運作的目的,介入了學前教育市場,他們充分抓住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心理,利用商業廣告等模式不斷吹噓灌輸一套所謂贏在起跑線的超前教育模式,甚至利用很多所謂學前教育成果、學前神童來吸引家長。
其次,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家長受身邊其他家長的影響,存在跟風攀比現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報了這個班,唯恐自己的孩子不報虧了什么,加上經濟條件現在也比較好,于是紛紛跟風,把孩子的時間安排的滿滿的。一來安撫了自己內心的焦慮,二來也減少了陪伴孩子過程中的種種不愉快。
總之,獨生子女時代的家長,對孩子傾注了大量的教育心思,對于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能贏在起跑線上,不惜犧牲了孩子快樂的童年生活,盲目跟風,本想贏在起跑線上,沒想到卻讓幼兒“傷”在了起跑線上。有研究顯示:超前教育的優勢最多持續到小學中年級,這些搶跑的孩子卻不一定有后勁。往往付出的代價是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專心學習,喪失興趣和信心,失去孩子本有的童真。
1.引導家長學習和了解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轉變家庭的教育觀念,提高家長的科學育兒能力,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2.與家長共同踐行《指南》,提高家長對幼兒園工作的參與度,通過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家園互動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3.在《指南》的引領下,以科研為先導,以發展為動力,加強家庭教育指導目標管理和指導實效性管理,切實提高教師的家園共育能力。
1.依托《指南》家長學校,促進家長理念更新
家長學校是家園共育的重要場地,要做好家園共育,首先就要轉變家長的觀念,因為風信子是我們的園花,所以我們將家長學校取名為《風信子家長學校》,圍繞“健全組織,完善制度,更新觀念,改進方法,提高素質,促進協作”這一工作思路,使家長學校真正成為家園共育的加油站。
(1)《指南》學習
班級成立家長委員會,讓《指南》學習成為一種常態化的行為。如我們每個月定期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指南》精神,設計并印刷了《指南》口袋書,家長人手一份;每周一次線上或線下組織家長讀《指南》、悟《指南》、用《指南》,讓家長交流學習心得體會,制定《指南》宣傳小報,通過系列學《指南》的活動,改進家長育兒理念,促進家園共育。
(2)專家講座
定期聘請專家進行講座,如《幼小銜接家長注意事項》《愛的五種語言》《家長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合理兒童的自由生活》《親子活動的重要意義》等專家講座拓展了家長視野,更新了家長理念。
(3)家長沙龍
組織家長共同討論《指南》,開展“家長教育辯論會”“體驗式的經驗交流”等,利用案例,幫助家長解讀幼兒學習與發展,促使家長獲得心靈成長。我們還針對家長們的疑難困惑,如孩子在幼兒園被打了怎么辦?如何陪伴孩子等進行現場沙龍活動,家長們通過辯論各抒己見,專家進行深入淺出的解答,讓家長更加明確我園“學習《指南》,踐行《指南》”的目標和價值,樹立正確的育兒觀。
2.開展《指南》親子活動, 支持家長有效陪伴
《指南》的家園共育不能光靠說教和給家長布置任務,還必須以多種形式調動家長參與活動的主動性,激發家長參與的積極性。為此,我們組織了各類與《指南》精神相吻合的親子互動活動,讓廣大家長參與其中,進一步更新他們的教育理念,強化家長的責任感,增進親子、師幼及家園的情感, 改變家長的教育行為,支持幼兒的發展。
(1)預約式家長半日活動
家長都有自己的工作,我園打破了從前集體家長半日活動的模式,為家長提供便利,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跟班級老師預約,隨時參與半日活動。在活動中,教師為家長提供觀察記錄表,觀察、記錄幼兒的行為,有效陪伴幼兒。
(2)親子遠足活動
親子遠足活動是一項富有健身價值和教育意義的活動,能有效增強幼兒體質、磨煉幼兒意志、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增進親子感情。
如春天,我們帶著我們的任務卡和爸媽一起去田野尋找春天;秋天我們和爸媽一起去野炊。
(3)親子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活動,它讓幼兒走出園門,在廣泛接觸社會的同時,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在活動中體驗,使幼兒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如家長帶著孩子體驗乘公交、幫助環保工人撿垃圾、自己買菜購物、采訪不同職業的人,等等。
(4)親子環保小制作
親子制作能進一步增強親子間的互動性和合作性,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創造能力的同時,激發幼兒制作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如親子制作花燈活動,每個家庭參與其中,與孩子一起制作花燈,欣賞花燈,到底是制作精美的好,還是材料新穎的好?通過系列活動,家長感悟到了這次活動的意義,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看到孩子的發展。
3.創新家教指導模式,推動三方和諧互動
家長俱樂部是一種新型的模式,它能使家長掌握系統的、科學的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并為孩子提供具體的行為矯正訓練計劃,使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少走彎路,是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我們開辦《指南》“家長俱樂部”,打造一個孩子、家長與老師、專家朋友交流互動的平臺。我們準備借助網站、家長論壇、家長博客、家長QQ群、微信等工具,為家長傳達《指南》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建議,提供各種家庭教育資源,育兒經驗共享,進行幼兒行為習慣以及學習課程指導,跟蹤觀察與解憂。還可以聘請專家加入,為家長進行《指南》理論的培訓和育兒指導,定制育兒教育方案,針對育兒的問題,專家進行點評和指導等,實現家長、幼兒園、專家三方雙向互動交流,完美的三組合奏出和諧的音符。
在課題實施的一年來,我們開展了32次線上讀書活動、8次線下讀書活動、7次專家講座、2次沙龍活動,2次家長半日活動、2次遠足、1次社會實踐活動,隨著一次次活動的開展,老師、家長、家園合作正悄悄發生著變化。
教育觀念的改變必定帶來行為的改變,從孩子、老師、家長……最終,我們可以看到,家長的行為正在一點點變化。愛孩子,是本能,而教育孩子,是一場漫長的自我修行。讓我們家園攜手,從愛出發,學習《指南》,踐行《指南》,走近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用專業之心激發孩子的力量,共育快樂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