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麗麗
在我園“樂游小島”的活動倡議下,家長們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幼兒“玩轉家鄉”。活動分享之余,大家很快發現自己去過的地方幾乎都能看到水和船,但他們卻產生了分歧。木陽說:“媽媽告訴我,揚中四面都是水,我們就住在水的中間。”“你瞎說,我家那里就沒有水,怎么是住在水的中間呢?如果在長江的中間,為什么沒有被水淹掉?”迪文反對道。
幼兒們就“我們住在長江的中間嗎?我們的小島為什么沒有被江水淹沒?是什么擋住了江水?”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討論。這時,老師給大家播放了視頻,幼兒們得到了答案——揚中確實在長江的中間。幼兒們在“樂游小島”的照片中發現凡是有水的地方遠處都有高高的、長長的像小山一樣的東西。墨墨說:“是水壩,我看到過三峽大壩。”
水壩是用什么建造的?怎樣建造堤壩呢?幼兒們發揮自己的想象,有的認為堤壩是用鋼架架起來的,有的認為堤壩是很多大石頭堆起來的,還有的認為堤壩是用磚頭砌起來的……他們將自己的想法都畫了下來。
幼兒們在相互交流時產生了不同的意見,并引發了激烈的爭論,最后通過請教老師、觀察圖片、繪制設計圖等方法尋找答案,可見,幼兒們已經積累了一些探尋科學答案的方法。在幼兒們的言談中,我們還發現他們能用自己的見聞和已有經驗解釋一些事物,已經具有初步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這為后續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幾天過去了,幼兒們對探索水壩的熱情依舊不減,甚至提出了去水壩上看看的想法。于是,我們踏上了探秘江堤之旅。
原來水壩就是一條寬闊的馬路,上面可以行走也可以開車,水壩的一邊是護欄,另一邊是矮墻,下面是斜坡。教師和幼兒們玩起了爬坡的游戲。“老師,水壩為什么要修成馬路呢?”“這水壩是用來擋江水的,所以它的名字叫江堤。江堤上的這條公路叫堤頂公路,當江堤遇到險情的時候,人們就通過這條堤頂公路運送物資。”“老師,江堤為什么修這么高呢?”“因為現在是旱季,當夏天漲潮的時候,這個斜坡也會浸在水里。”“水壩上面一層是水泥,下面是泥土。瞧,上面還長著樹呢!”這下,“江堤是什么做的?”這一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江堤是怎樣建起來的?幼兒們討論了好久,都認為應該是用吊機、挖土機等現代設備修建的,當他們來到附近的渡江文化園,才有了新的發現。
他們從模型圖中了解到,以前的揚中人就是用這種肩扛手提的方法修筑了長長的江堤,保護了我們的家園,真是太了不起了。
含含找來了一根棍子當扁擔,元元拿來兩個水桶,茅茅用麻繩穿在水桶的把手上,剪一剪,綁一綁,不一會兒就制作好了一副挑擔。
【分析與反思】大班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發展,通過參觀,他們發現了挑擔的特點,找不到相同物體也能夠分析物品的使用功能,選擇替代物,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挑擔工具制作完成。
1.分工合作,修建江堤
幼兒們在幼兒園的沙池里“施工”。他們有的兩兩合作,一人挖沙子,另一人把沙子堆好拍實;有的負責運,有的負責挑,有的負責抬……
2.江堤修完,測試優化
“我們的江堤修好啦!”幼兒們拿來水桶測試沖水。剛倒了一桶水,垂直的江堤就塌陷了一些,江堤也變薄了,而造成斜坡的江堤雖然也有沙子隨著水流下來,但江堤仍穩穩地立在那兒。
3.產生新問題
為什么有斜坡的江堤還是穩穩地立在那兒呢?STEM項目學習中,幼兒積極主動參與活動的內驅力促使他們在修建江堤后主動提出測試江堤的牢固性。問題也是在測試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垂直的堤壩容易被水沖壞,而有斜坡的堤壩能承受的沖擊力會更大一些。為什么呢?幼兒們開始了第二次探究。
1.查閱資料
老師和幼兒們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得知,原來水越深的地方,水的沖力就越大,淺的地方,水的沖力就越小。所以江堤要下面寬一些,上面窄一些,這就形成了江堤的斜坡。
2.做實驗
實驗一:水有力量嗎?幼兒們將積木搬到了洗手池,在水池里壘了一道江堤并開始蓄水,不一會兒積木就浮起來了。“是不是我們擺放的方法不對?”幼兒們將積木立在水池里開始蓄水,一開始積木還是穩穩地立在那兒,不一會兒,積木接二連三地都浮起來了。由此,我們得出結論:水能將積木托起來,水是有浮力的,所以修江堤要用能沉入水中的物體。
實驗二:塑料瓶裝水行不行呢?幼兒們在建構區找來塑料瓶,往塑料瓶里裝水,壘成江堤。這次塑料瓶沒有被水托起來,可是水卻從塑料瓶的縫隙中流了出來。發現新問題:裝水的塑料瓶的重量夠了,可是密封效果不好,擋不住水。
實驗三:還有更好的材料嗎?幼兒們又從美工區找來了太空沙,裝在袋子里,做成沙包并壘好,終于可以放水實驗了。這次沙包既沒有被水托起來,也沒有水從縫隙里流出來。由此得出結論:修江堤的材料需要有一定的重量,要密實不滲水。
【分析與反思】實驗與調整是STEM項目學習中的重要環節,幼兒們針對問題尋找原因,反復實驗并調整優化,最終找到答案。科學探究類游戲是培養幼兒科學興趣和提高幼兒探究能力的沃土,教師為幼兒提供開放的空間和探究材料,營造探究氛圍,幼兒就能沉浸其中,享受科學探究活動帶來的成功感。
當幼兒們再次來到沙池,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修建江堤就變得更加簡單了,很快他們就修好了一道梯形江堤。
“我們可以上去走走嗎?”“要不咱們先踩一腳試試吧!”一腳下去,江堤上出現了一個深深的腳印。
文文說:“沙子太軟,得找一些硬的東西。”諾言說:“積木應該可以吧,那個挺硬的。”于是,幼兒們搬來許多積木,鋪在江堤的頂面上。
“這不就是堤頂公路嗎?”“是啊,是啊,這下應該結實了吧!”“沒問題,堤頂公路上都可以開汽車,人在上面走一定沒問題。”說完,佳佳已經迫不及待地走了上去,這次,幼兒們成功了。
【分析與反思】為了制作出更加美觀、實用的“江堤”,幼兒們在不斷嘗試、驗證、改進中逐步優化自己修筑的“江堤”,在深度探究、解決問題、完善作品的過程中積累了SETM項目學習的關鍵品質。
經過多次的實驗與優化后,幼兒們終于修筑完成了自己滿意的“江堤”作品。隨后,我們邀請家長來園開展了一次“我設計的江堤”小組分享會。幼兒們自由組合,每組選派一名代表介紹小組作品。有的小組選擇用沙袋夯實江堤;有的小組在江堤上鋪設草皮、種植樹木,以保護江堤土壤;還有的在江堤中巧妙設計了觀光隧道……通過這樣的分享會,一方面,幼兒之間的不同想法得到了碰撞,引發了他們對自己創意的完善與優化;另一方面,幼兒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體驗,共同參與活動的家長們也能從中看到幼兒的進步。
通過對江堤的深入探究,幼兒們開始關注生活中“上小下大”的梯形物品。例如,體育鍛煉時使用的跳馬和木梯是梯形的,相撲運動員的賽臺是梯形的。這些梯形的物品在使用時都特別穩固,因此,幼兒在建構區游戲時也嘗試搭建這種梯形的建筑,結果發現這種建構方法能比以往搭出更多層數的建筑。
這是我園“生活小鎮”園本課程中基于兒童興趣生成的STEM項目活動。為了支持幼兒的自主探究,教師應充分尊重并支持幼兒,為幼兒提供自主探究的物質環境與心理環境,以“幼兒玩伴”的角色定位適時幫助幼兒梳理關鍵經驗,讓他們運用活動中獲得的新經驗解決遇到的問題,不斷激發幼兒的深入探究學習。在活動中,幼兒們通過發現問題、查閱資料、實地考察、探索實踐、討論優化等方式了解了水的力量(浮力和壓力)這一科學知識,并且通過實踐獲得了經驗,極大地培養了幼兒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幼兒在遇到問題時不怕困難、積極主動的良好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