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琪云,徐清晨
(武漢紡織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高平刺繡是山西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與高平文明的發展一脈相承,不僅具有獨特的造型、色彩、美感,還兼具了聯絡感情、交流技藝的作用,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入。但在長期自然發展的環境下,高平刺繡無法適應時代需求,逐漸顯露出嚴重的生存和發展危機:繼承人缺失、傳統技藝即將失傳。在關于高平刺繡傳承保護研究中,有些是從實踐的角度來剖析文化語境變遷,有些是從文創產業發展的活態傳承角度來探析高平刺繡的傳承路徑等,都為高平刺繡的歷史發展軌跡探究和傳承方法提供了借鑒。但在數字化時代,要使有形的傳統文化和技藝長盛不衰,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創造更多的傳播途徑,為傳統文化快速融入現代生活提供更便捷的渠道。
近年來,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成熟,我國更加注重利用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實現傳統手工藝及藝術品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虛擬現實可以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及人工智能等綜合信息處理技術,結合虛擬可穿戴設備,在現實空間中構建虛擬場景,連接虛擬與現實,創造觀眾的感官體驗[1]。我國城市化、現代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給人們的審美時尚、物質使用制度和消費習慣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一些傳統工藝,特別是一些民間傳統工藝,地處偏遠地區、限制條件多、面臨生存傳承等發展困境。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對傳統手工藝品進行數字化展示,以新的視角、新的方式保存和利用,可以為傳統手工藝品的展示和傳播提供廣闊的空間。
高平刺繡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期。過去,高平刺繡不僅是凝聚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精美工藝品,更是鄰里之間交流、溝通感情的媒介,不僅能給當地居民帶來經濟收益,也扮演著傳承文化命脈的重要角色,是當地精神文化的象征。但現代化發展進程中的各種限制性因素,如所屬地區偏僻、傳承人缺失、適用范圍縮小等,使高平刺繡的保存與發展逐漸與現代化進程脫節,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藝術語境,直接導致藝術價值被忽視和埋沒。具體來說,高平刺繡的時代局限性主要體現為3點。
高平地處黃河腹地,位于山西省東南部。在歷史上,高平被譽為“絲綢之鄉”,有著悠久的刺繡歷史,主要依賴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高平的地理位置適宜種植桑樹,在當地,養蠶十分普遍[2]。在社會經濟發展較為緩慢的時期,高平刺繡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因為高平所屬地區遠離省會城市,發展相對緩慢,缺乏適當的宣傳途徑和足夠的重視,高平刺繡難以被大眾所知。此外,自動化機器的出現也對高平刺繡的發展造成了很大沖擊,快速編織機大大縮短了手工藝品的生產時間,占用了民間藝人的生存空間,高平刺繡成為少數人的技藝。
高平刺繡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是當地人民精神的高度凝練。但現代人很難了解其文化背景和藝術內涵,當人們拿到一件傳統刺繡作品,往往只能欣賞其外部特征,無法了解其內涵和意義。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的解說,人們甚至不會了解其所用的技法和圖像的表征意義,而年輕人沒有接受過專門的培訓,很難理解“鳳銜梅枝”和“貴子折蓮”的寓意。因此,用于吸引游客的工藝品一旦離開了它的生產環境,就失去了文化語境,只是一件擁有獨特外貌的商品。
清朝末年以前,刺繡是深閨小姐們的專屬技能,隨著時代的遷移,1949年以后,刺繡開始進入尋常家庭,成為高平婦女們的必備技能。對于當地的居民來說,高平刺繡是“看會的技藝”“家用與鄰里互助”的形式,是“共享的知識與符號”[3],可見高平刺繡是一種口耳相傳的技藝,幾乎不需要刻意鉆研,是耳濡目染并作為一種文化習俗存在的,因此,其傳承是自然而然的。改革開放后,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被徹底扭轉,刺繡、紡織等技藝也不再是評判女子才能的唯一標準,因此,許多當地婦女不再固守家庭,紛紛投身工作崗位,大大減少了潛在傳承人的數量,導致高平刺繡的實踐創新越來越少。事實上,由于缺乏成熟、完備的培養體系,現存的民間傳承人往往也面臨收入與支出不成正比的窘境,即使手工藝品具備更高的藝術性和精細度而受到游客和當地居民的喜愛,付出的成本與收益也不成正比。高平刺繡的藝術趣味也無法融入快速發展的時尚潮流并逐漸被人們遺忘,即使在藝術品位和時尚偏好開放兼容的時代,也很難讓人想起還有這樣一種藝術形式的存在。
首先,將高平刺繡的手工藝產品通過數據采集的方式整合錄入互聯網系統,將其轉化為虛擬影像,能打破地域空間限制,使更多人在搜索引擎上便捷、快速地找到相關資料,了解其歷史淵源和藝術特色,領會高平的風土人情。其次,通過創新結合高平刺繡紋樣和用色特點制作數字化宣傳手冊,或通過建設高平刺繡數字化網絡互動平臺等方式,能引發更多產業結合,提供高平刺繡的新時代藝術創新方向,給高平帶來新的生機活力和巨大的經濟財富,對于發展當地文創、旅游業具有積極意義;最后,積極與數字媒介企業合作,能為非遺保護與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2009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佳能和深圳愛文化兩家公司聯合啟動了《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項目》,佳能使用其先進的影像數字技術,將采集到的原始資料以文字、圖片、影像、聲音及3D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手段轉化為三大影像數據庫,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統且能深度記錄羌族非物質文化形態的數字庫,為羌族文明的發揚和傳播提供了強大的科技保障[4],也對高平刺繡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還必須被大眾熟知,盡管數字化資料的收集能很好地彌補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寓意的缺失,但文字、圖像、音像的作用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仍然不具備足夠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尤其對于年輕人來說,需要以更加生動的形式體驗傳統手工藝的操作流程。交互式虛擬體驗的優勢在于能借助虛擬現實和增強技術的特點,使傳統的單向、靜態的實體展示朝雙向、動態的虛擬空間轉變,通過調動受眾的臨場感受,有效激發傳播新活力,讓參與者投入特定的文化實踐中,加深對地域特色和文化的感悟和理解。首先,虛擬交互技術創造了全新的展示模式,除了傳統的人工智能語音講解,觀眾在現場能親身體驗深度交互,甚至能上手操作;其次,交互模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這種體驗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降低了旅游成本,拉近了不同地方人與高平刺繡技藝的聯系。這樣不僅能使觀眾學習和了解高平刺繡的文化語義,參透各種傳統刺繡紋樣的隱喻和內涵,還能切身體會傳統手工藝制作的流程,受到藝術風格的感染,領悟手工藝制作的獨特韻味和樂趣,從而對其產生濃烈的興趣。
高平刺繡是聯系人民生活和文化歷史的載體,不僅具有非凡的藝術感染力,能展示當地人的智慧和手工藝技巧,還是作為民族基因而存在的重要文化遺產。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環境中,利用數字化采集、人工智能交互等技術支撐,保存和傳承這些重要歷史依據和文化資源十分迫切,也只有將非遺保護的眼光與政府重視、企業支持相結合,才能使高平刺繡在得到傳承的保障下走向可持續創新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