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朵
2020年10月17日,“性教育”正式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年修訂)》,其中第四十條明確指出,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學校、幼兒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一時之間,學校成為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學習場所,教師成為學校性教育的重要實施者。
然而,我國性教育的學科地位在高等院校并未確立,師范生在職前未能接受系統的性科學知識、性教育素養與技能培養;同時,在“談性色變”大環境的熏染下,教師對青少年性教育還存在諸多“偏見”。這里所說的“偏見”主要指教師在性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青少年性教育更多的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遞和教育,教師的性教育理念是貫穿整個性教育教學活動的靈魂,體現著教師自身的性價值觀。只有具備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科學的、有益的、健康的性教育理念,才能培養學生科學的性價值觀,引導學校性教育的健康發展,促進新時期性文化的建設。我國中小學教師對青少年性教育存在的“偏見”有以下三方面。
“無師自通論”將性教育職責推到青少年身上,認為孩子長大了,有關性方面的知識自然而然就懂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性”是個諱莫如深的話題,教師容易將性與道德混淆,造成性教育的遮蔽,從而認為沒有進行性教育和性防范教育的必要。而“無需教育論”則將性教育職責推到家長身上。教師認為“性”是極度隱私的事情,家長作為學生的監護人,是性教育的最佳人選,性教育應是學生家長的責任。各個層次的學校教師也在互相推脫性教育職責,小學階段的教師認為學生年齡尚小,對“性”還處于懵懂無知的狀態,無需提前喚醒和教育;到了初中階段,學生處于青春發育期,正是好奇心濃烈、需要學習性知識的時候,教師卻選擇性地忽略,讓學生“自學”生理發育章節;而到了高中階段,由于學業壓力加大,性教育自然不在教學計劃之內。這兩種“偏見”導致“教師選擇性地忽略性教育、學生‘自學’性知識”的惡性循環,阻礙學校性教育的健康長遠發展。
“無師自通論”和“無需教育論”都是不符合實際的,性教育有著廣泛且重要的教育內容,僅以性知識來說,也絕不是無師自通和無需教育的。在青少年成長的各個年齡階段,都伴隨著生殖系統的變化,會遇到各種性問題的困擾,教授青少年科學、全面的性知識是教師應承擔的教育職責。
所謂“問題化”性教育,即將性教育片面地看作解決危險性問題的教育。在對學生進行性教育時,教學內容多集中在艾滋病與性病的預防、早戀避孕、性侵害、青春期生理發育等主題上。不可否認,這些主題是整個社會、學校和家長都重視的問題,然而這些主題也僅僅是將主流社會和教師認為正確、應該學習的性知識傳遞給青少年,較少以學生的自我成長為出發點。這些主題內容更多的是將性和親密關系看成麻煩、危險問題,如“艾滋病與性病的預防”主題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會重點講述艾滋病的危害、傳播途徑等,從而警誡學生要“潔身自好,杜絕性行為”來預防艾滋病和性病,完全忽略對艾滋病患者的人文關懷和反歧視等內容,缺少尊重、平等與愛的價值觀的傳遞,警誡與規訓式的教育內容也容易造成學生對性的恐懼。這種將性教育看作解決危險性問題的教育理念,向學生強加灌輸“艾滋病的危害”“性行為的危害”“早戀的危害”等消極內容,無疑是對性教育的污名化。
性教育的重點在于價值和觀念的厘清。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一樣的,沒有唯一的答案,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做決定,協助學生在民主、自由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并使學生在清楚了解所有可能的選擇及其后果后做出負責任的決定,而不是一味地從成年人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灌輸。
瑞典性教育專家愛瑞克·先德沃爾指出,“性是復數的,因為性有著不同的聲音,在同一個文化中也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每一個文化的性都是復數的,具有不同生活、經驗和表達方式。”“性”可能是人類歷史文化中最難達成共識的問題之一,性教育內容沒有一個絕對標準的答案。即使是當下主流社會認可的性知識和性價值觀,在若干年后也可能會被推翻。因此,教師不應將自己認為正確的和目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性知識及價值觀強加給學生。如關于“青春期愛情”的主題教學中,大部分教師會強調青春期戀愛的危害,目的在于打壓青春期早戀現象。戀愛和婚姻本身具有雙面性和復雜多樣性,并不是非黑即白,這種以戀愛消極面為切入點的教學、一刀切和一元化的愛情觀教育,不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又如關于“性侵害”的主題教學中,多數教師側重于講授女生應該如何保護自己,或者將女生作為性侵害案件中的唯一受害者,忽視了男生也可能成為性侵害的受害者,涉及同性間的性侵害教學更是少之又少,這類教學缺乏社會性別平等視角,滲透著嚴重的性別刻板印象。同樣,在關于“愛情教育”的主題教學中,多數教師以異性戀為載體,很少涉及同性間的愛情,缺乏性多元視角,教師會以學生對同性戀不感興趣或者同性戀情況是“少數”為由而不講授。實際上,筆者在中小學性教育實踐中發現,學生關于同性戀的困惑依然不少,并非教師所認為的學生不感興趣。
一元化的愛情觀教育、性別刻板印象教育和異性戀霸權式性教育都屬于單一的性教育價值觀教育。2018年發布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指出,性教育內容應包括全面多元的信息和價值觀教育,強調性教育的廣度和深度。性教育教學應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多元的、相互沖突的信息、知識和價值觀,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