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科
(福建省三明市自然資源局,福建 三明365001)
林權類不動產登記是服務林業改革的重要環節。針對日常不動產登記實踐中發現林權類不動產登記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分門別類,厘清原因,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以“尊重歷史、不變不換,物權法定、平等保護,優化流程、安全快捷,部門聯動、信息共享”為原則,穩妥解決林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持續規范林權類不動產登記。
1.1.1 林權登記與建設用地重疊
針對林地征占用后,林權證未注銷或被部分征占用面積未核減,存在林權宗地與已審批的建設用地圖斑重疊,以及在分散登記期間,因林業部門與原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數據未銜接、信息未共享,林權證范圍內存在建設用地并已辦理土地證的重疊問題。
解決路徑和辦法:一是登記機構通知原權利人依法辦理注銷或變更登記(面積核減),或者由擬辦理供地的主體單位(通常為經濟開發區、土地收儲中心)代替原權利人提出申請,依政府批文或收儲文件對已供地地塊涉及的林權證進行注銷或變更登記(面積核減);二是對未申請林權注銷登記但已經供地的地塊,依據政府批文或收儲文件在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系統(權籍系統)中對宗地進行限制辦理業務處理,先行辦理國有建設用地不動產權證,待林權持證人申請辦理林權有關業務時,再對該地塊辦理注銷或變更登記(面積核減)。
1.1.2 林權登記與永久基本農田重疊
針對原林業部門辦理林權登記時未參考永久基本農田圖斑,將部分山壟田、種植苗木的永久基本農田納入發證范圍,造成林權登記范圍與基本農田重疊;以及原林權發證界線未與土地利用現狀的耕地圖斑邊界套合,產生較多細小或條形狀的重疊問題。
解決路徑和辦法:登記機構在不動產登記權籍系統中加載永久基本農田圖層,在系統中對重疊部分進行標注,同時加強與林業、農業農村部門聯動,分步驟、分階段組織實施整改,結合第3 次全國國土調查、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發證及生態保護紅線優化調整成果,按“宜耕則耕、宜林則林”的原則,經自然資源、林業及農業農村部門認定,對現狀為非耕地的永久基本農田重疊地塊,予以調出;對實地為耕地且維持耕地利用的,繼續保留基本農田,相應核減林地范圍,并在不動產登記簿上標注信息,待林權權利人申請抵押、轉移登記時,依法一并辦理林權變更登記,解決林權地類重疊問題。
針對早期集體土地所有權界線與林權登記數據未充分銜接,造成在縣與縣、鄉與鄉之間的行政界線周邊,存在較多已發放林權證的林地所有權界線與集體土地所有權界線重疊;原林權登記未進行圖形化管理,不同時期發放的林權證及原省、縣林業部門分別登記導致權屬重疊;原林班圖因測量精度不高(基本上用1:10000 地形圖手工勾繪林權宗地圖),造成林權宗地之間存在權屬交叉重疊等問題。
解決路徑和辦法:一是林地所有權與集體土地所有權重疊的,原則上按已發放的林地所有權證界線為準,并告知相關集體土地所有權主體申請變更登記;二是不同時期發放的林權證及原省、縣林業部門分別登記導致重疊的,在不動產登記系統中做好標注,并限制辦理林權登記業務,待持證人申請辦理林權登記有關業務時,一并核實調解解決;三是因測量精度問題導致林權登記界線少量交叉重疊的,通過技術處理,調整相鄰宗地界線予以解決;非精度問題導致重疊的,應由相鄰權利人指界,形成地籍調查成果。
原林業部門對面積較小宗地(通常為0.2 hm2以下),采取“點狀”帶屬性的矢量數據進行管理,面積大的林權宗地范圍內包含一宗或多宗面積小的林權宗地,大宗林地按照實際使用面積(數字上已扣除小宗地面積)進行登記,但矢量圖未將小宗林地進行扣除。
解決路徑和辦法:在存量數據整合中對“點狀”宗地全面梳理,對“點狀”宗地進行面狀化處理,在大宗林地圖斑中扣除面狀化的小宗林地圖斑,避免拓撲錯誤。
在存量數據整合過程中,原林權登記因缺失林權宗地紅線圖、林權登記檔案、林權登記業務等資料,質量較差,圖形、屬性和檔案無法關聯的問題。
解決路徑和辦法:一是對于缺失宗地紅線圖的,依據發證檔案、1:10000 地形圖等資料進行補充上圖;二是對于缺失林權登記業務數據的,依據林權登記檔案進行補錄,并將檔案掛接至對應業務數據;三是對于林權登記檔案遺失的,在不動產登記系統中進行備注說明,待持證人辦理業務時,核實補錄登記數據后做好檔案補充工作。
不動產登記信息與林業管理信息(主要有林地征占用、林業二類森林資源管理和采伐數據)更新機制不同,不動產登記信息與林權管理信息未能共享,特別是與林權登記關系較為密切的林地征占用無法提供矢量數據問題。
解決路徑和辦法:一是林業部門按年度更新森林資源管理一張圖數據庫后,登記機構向林業部門申請按年度提供全域的更新數據庫;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將不動產登記系統與共享平臺進行關聯,林業部門上傳林地征占用矢量數據提供登記機構使用;三是在信息共享平臺中集成林權登記信息查詢和合同管理功能,為林業部門提供查詢核實不動產登記信息和合同管理服務;四是通過政務數據匯聚共享平臺獲取有關采伐數據信息。
林權地籍調查是申請辦理林權類不動產登記的前置要件,也是困擾登記機構的難點、堵點。以便民服務為前提,探索優化林權地籍調查內容。一是林權地籍調查前置,對于村(組)集體經濟組織統一經營管理本集體所有的林地、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以家庭承包或聯戶承包或其他方式承包本集體所有的林地、農戶的自留山等申請林地使用權或土地承包經營權或經營權及其森林林木所有權的首次登記,把林權地籍調查服務前移至林地發包之前;二是優化林權地籍調查內容,著重調查與林權登記有關的界址、四至、權屬等內容,精簡造林年度、林班、小班、起源、主要樹種等林業管理屬性因子的調查核實內容;三是規范林權地籍調查流程。對于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企業單位及其他組織申請林權登記的,由各鄉鎮自然資源所提供無償地籍調查服務,制作地籍調查成果,提交登記機構審核,并由各鄉鎮自然資源所受理登記申請。
結合實際,分類處理林權登記地籍調查,即無需開展林權地籍調查、補充地籍調查和重新開展地籍調查3 種情形。一是原登記成果界址界線未發生變化的;共有人增加或者減少以及共有份額比例發生變化不涉及界址變化的; 因坐標系轉換或界址點轉繪時產生的偏差或面積誤差的;原登記成果信息不完整,但能夠通過林業部門信息共享予以完善補錄的,不再開展林權地籍調查。二是因面積增減導致部分界址發生變化,原登記信息存在錯誤無法獲取數據共享、內業補錄的,界線不閉合或權源材料四至表述錯誤的,需要開展補充地籍調查的。三是林權類不動產權利的首次登記; 林地分宗或林權部分流轉的變更登記、轉移登記需重新開展林權地籍調查。
積極探索創新數字化林權地籍調查方法,以提高數據成果質量,減輕外業工作量為目標,生成標準化成果。一是配足設備,搭建調查平臺,開發移動端林權信息采集軟件APP,集成林權信息表,可現場采集界址點、林權屬性因子及指界照片、視頻等重要資料;二是加工提升基礎數據,利用影像圖生成3D 影像模型,直觀展示地形地貌,疊加林權宗地圖、生態紅線圖、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等基礎數據,便于林農林企核實權屬界線;三是現場測量,精準繪制宗地范圍,生成標準化圖、屬、表等內業成果,無縫對接不動產登記信息管理系統,減少登記人員工作量。
林權登記經歷了20 世紀80年代的林權“三定”、2003年前后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及2016年前后的不動產統一登記,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對林權登記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解決林權登記歷史遺留問題,創新開展林權登記地籍調查,為明晰林業產權,保障林權流轉及支撐林權融資奠定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