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潔,盧 娟,黃綠荷,莫凱迪
(1.永州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湖南 永州425000; 2.湖南科技學院,湖南 永州425000)
近年來,各地政府大力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其中一些地方出現了破壞鄉村自然生態環境、鄉村旅游景觀完全景區化同質化、農民參與程度低等傾向,導致所在地區鄉村空間格局與地域景觀特征發生明顯變化,農業景觀文化與審美價值面臨消解與重構[1-2]。在當前鄉村振興、脫貧致富的社會語境下,全面客觀理解田園綜合體中農業景觀的基本內涵,從定位、建設、運營不同時效階段,合理確定農業景觀開發途徑,在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實現農業景觀組織的科學及合理性,這對田園綜合體長遠良性發展、全域鄉村振興的早日實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為該戰略背景下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平臺,田園綜合體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強調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3],這使其農業景觀基本內涵在傳統農業基礎上得以進一步拓展,具體來說可從景觀形態、構成要素、整體效應三方面進行界定:一是就景觀形態而言,其農業景觀既包括顯性的物質實體形態,如區域地形地貌及水文資源、生物資源、農田果園等,還包括隱性的、非物質形態的人文景觀,如鄉村社會民俗、文化藝術、生活方式等[4]; 二是從構成要素來看,涵蓋了田園綜合體中自然生態、農業相關生產和文化生活等“三生”多種景觀要素,其中生產類要素是對田園綜合體內“農業+”多業態生產活動的綜合概述,包括農業經作物、動物生產及生產設施等一產景觀要素,編織、印染、食品等農副產品加工等二產景觀要素,以及農業體驗、農業文旅文創等三產景觀要素; 三是從整體效應來看,與農業示范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模式相比,田園綜合體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強調三農“融合”與成效“綜合”,因而其農業景觀尤其強調整個景觀系統的復合效應,而非各要素的個體效果。
仁山湖美田園綜合體位于湖南省南部傳統農業大市——永州市東部的上嶺橋鎮仁山村,距永州市中心城區10 km。該項目由湖南湖美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建設目標為集現代科技農業觀光、科普教育、休閑康養、生態保護為一體的綜合型鄉村田園綜合體,總投資3.5 億元,以占地面積80 余hm2園區為核心區,以仁山村為外圍,按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指導原則開發建設。一期開發49.8 hm2,建設期從2019 至2020年,現已投入運營,主要建設基礎服務設施及接待服務區、有機特色農業種養區、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區等項目; 二期開發1.5 hm2,建設期為2020 至2022年,主要建設含康體養生等內容的田園社區及其他配套設施項目。
2.2.1 區位分析
項目所在的上嶺橋鎮是永州市中心城區的衛星城鎮、城市空間東拓重要承載地,在區域交通、旅游、農業產業發展方面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交通方面,項目東臨祁冷公路、322 國道,二廣高速與泉南高速在其南面交匯,距高鐵站、永州機場均在15 km 內,距湖南郴州、廣西全州等周邊縣市均在一個半小時車程內;旅游格局方面,永州地處“大湘西”、“大桂林”、“大湘南”三大旅游圈結合部,是對接大桂林旅游圈的重要樞紐城市、大湘南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區域內九嶷山舜帝陵、江永女書等豐富成熟的生態、文化旅游品牌可為項目分流穩定的游客量; 而從區域農業發展來看,永州市現為國內首批設立的6 個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分中心之一,近年來政府大力發展農業強市、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項目以南是擬申報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下稱農高區)建設的國家級農業科技園(下稱農科園),發展農業產業具有較大的市場、種源、技術和科研優勢(見圖1)。

圖1 仁山湖美田園綜合體區位
2.2.2 資源分析
良好的鄉村土地、生態及旅游資源是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重要基礎。項目基地原始地貌較為平坦,主要由耕地、果林和水塘構成,土質以湘中南地區代表性的紅壤、沙壤土為主,適合種植柑桔、油茶、西瓜、綠色蔬菜等地域性特色農產品; 前期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基地內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花海景觀,成片水塘則適合開展水上休閑娛樂活動和魚類養殖及垂釣; 基地外圍有陽明寺、梨山七仙塘、明塘黃家古建群、埠頭古街古碼頭等旅游景點,永州血鴨、舜皇山土豬、紅糟雞翼、醋生魚片等特色湘菜則構成了當地的美食名片。
此外,仁山湖美田園綜合體外圍的仁山村近年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鄉風淳樸、村容整潔,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為項目發展提供了優美的外圈層景觀。
2.3.1 開發定位:著眼區域產業布局、涉農產業聯動發展,打造“現代科技農業+”的生態農旅景觀
仁山湖美田園綜合體基地內原有農業生產形態主要為果蔬種植和零星水塘養魚,但生產規模、產出經濟效益有限,難以實現產業融合及延長產業鏈價值,因而需轉從區域產業協作集群發展的視角,探求項目產業定位新思路。仁山湖美田園綜合體南鄰國家級農科園,該園區現已集合了農林科教、林業及果蔬生產加工、花木種植、倉儲物流等發展成熟的功能區,但農旅項目發展較為薄弱,主要有山地自行車騎行、鮮果采摘等短時農業旅游項目。根據永州市“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將以“亞熱帶丘陵區高效特色農業”為主題申報國家農高區,園區以現代農科園為核心區、周邊地區為拓展區形成“一核一帶七基地”的總體布局,仁山湖美田園綜合體位于拓展區的現代農業產業推廣示范基地; 此外,結合永州市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方案,以及全市休閑產業和旅游業等延伸產業發展趨勢分析,最終順應上位規劃、依托區域產業資源,將田園綜合體的核心產業定位確立為以智慧農業、特色農業為主的現代科技農業,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休閑農業旅游,并通過與農科園內的果秀等龍頭企業展開農產品加工合作,以實現區域內優勢產業互補、涉農產業聯動發展、延伸農業產業鏈的目標。據此,項目農業景觀開發定位為現代科技農業生產及觀光、科普教育、休閑康養的生態農旅景觀。
2.3.2 規劃設計:遵循自然生態設計理念、突顯在地農業文化特征,圍繞景觀吸引核合理布局功能區塊
在景觀規劃設計方面,仁山湖美田園綜合體遵循生態設計理念、突顯在地農業文化特征的設計原則。
項目基地中西部原有零星水塘,南北端沿祁冷公路丘陵地塊土質較好,適于開展農業種植,中部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花海景觀。據此,規劃中擴充原有花海將其作為整個田園綜合體的景觀吸引核,并在其南北兩側設置親子拓展體驗區和農耕體驗區,依據基地地形變化設置相應的體驗項目,如在地勢低洼處疏浚并連通原有水塘,或開展蓮花種植、漁業養殖供人采摘、垂釣捕撈,或設置皮筏艇、水上趣味競技等涉水游樂項目,利用地形高差設置彩虹滑道、草滑、玻璃索道等臨空休閑娛樂項目; 沿公路以西線性布置綜合服務區、農耕文化景觀區、農業種植觀光區(含柑桔、油茶及西瓜特色農業種植區、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區、農業產業種植示范區),其中現代農業科技展示區占地2.5 hm2的智能恒溫玻璃大棚是整個項目面積最大的建筑,棚內所有蔬菜瓜果生產均采用無土栽培技術,場地鋪裝均采用柔性鋪裝以避免破壞棚內耕地耕作層; 基地西側地塊臨近天然山體,由于自然環境、現有基礎設施建設條件較好將其規劃為康體養老功能區,后期結合仁山村人居環境改造進行深度設計、整合為田園社區,以山水田園養生、鄉賢文化、古建筑藝術為主題,以實現城市形態基礎設施與鄉村形態文化生活聚落的有機結合(見圖2)。除規劃布局尊重原有自然生態環境外,整個田園綜合體景觀工程設計和建設也體現了生態環保理念,如利用雨水花園過濾、凈化雨水徑流,采用太陽能光伏照明系統等。

圖2 一、二期規劃總平面圖
在地農業文化則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在景觀設計中有所體現:一是將地域性的傳統農事農俗活動、現代科技農業生產等巧妙融入到休閑體驗農業景觀中去,如設置圩市、地方戲臺、摸魚泥塘、豆腐工坊等景點,將現代科技農業生產與農民技術培訓、市民科普教育等結合起來,讓游人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并了解當地傳統農業文化民俗和現代科技發展成果; 二是將能反映在地農業文化歷史及現階段高效智慧農業發展的景觀要素加以符號化提煉,大量運用在景觀空間設計中以營造濃厚的在地農業人文氛圍,如從當地傳統民居建筑中提取、重構挑檐、吊腳樓等符號及色彩信息等進行景觀單體建筑設計[5](見圖3)。
2.3.3 運營維護:構建多元合作的管理運營機制,注重農業景觀多重效益同步發展
良好的社會、生態和經濟效益是田園綜合體農業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而權責明確、多元合作的管理運營機制則是實現其多重效益的制度保障[6]。仁山湖美田園綜合體及其農業景觀開發采用“政府支持+村企聯合+村民參與+產研合作”的管理運營模式:政府在土地、稅收方面給予項目政策優惠,并運用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方式提供財政資金支持; 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社會資本合作,共同組建湖南湖美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其中社會資本以資金和固定資產入股、合作社以集體資產和部分財政資金入股,雙方以董事會為平臺集中事權、共同進行項目農業景觀的建設及運營管理; 村民除以土地流轉加入合作社外,還以受聘成為企業員工、個體開展餐飲民俗等多種方式參與項目景觀運營;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則主要以共建科研或實習基地、共同技術研發等方式為項目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科研合作。
仁山湖美田園綜合體自2020年10月一期部分項目建成開放以來,吸引眾多周邊市民前往體驗消費,僅國慶黃金周日均游客量達7000 余人,農業景觀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初步顯現。園區企業現已與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永州配送分中心簽訂產品供給協議,智能溫室大棚培育的120 多種“新、奇、特、優”蔬果已達到優質農產品供給標準,17.3 余hm2種植區內的柑桔、油茶等均采用大苗上山技術、隔年即可掛果產出,這將穩定推動仁山村及上嶺橋鎮未來現代農業發展和供給側改革; 同時,仁山村民通過從事園區養護、種植、服務、售賣、加工等工作實現農民職業的就地轉化,并通過合作社分紅、個體經營等方式獲取收益,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之前的1.6 萬元增加至2.6 萬元,23 戶貧困戶全部脫貧,近兩年共吸引外出務工人口回流57 人①,有效解決了農業現代化后農業就業人口的剩余問題,加快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變。此外,項目目前主要通過對園區功能分區的合理規劃、現代生態農業技術的應用、改變單一農業生產模式等途徑,最大限度實現了優化田園景觀資源配置及區域生態生態格局、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但生態效益的考量具有時效性,其最終評估還需綜合評估農業景觀的后續發展情況,并通過生態環境指數等指標量化得出。
田園綜合體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其中的農業景觀發揮著承載農業生產、生活文化、生態平衡的本底功能。仁山湖美田園綜合體從定位、規劃、運營三個層次積極實踐,探索田園綜合體農業景觀開發途徑:依據區域產業布局、自身資源稟賦,合理定位以農為本的“農業+”產業融合景觀; 遵循自然生態與突顯在地農業文化的設計理念,因地制宜布局功能區塊、開展景觀細部設計; 引入多方參與的管理運營機制,注重農業景觀社會、生態、經濟效益同步發展。綜上,不同田園綜合體可結合具體區域條件和資源特色,借鑒上述開發策略,創新更多農業景觀開發營建的思路與實施路徑,以促進田園綜合體可持續發展,早日實現全域鄉村振興。
注釋:
① 以上數據來自上嶺橋鎮仁山村2020年度工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