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萍
(田東縣人民醫院,廣西 百色,5315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種以腹痛、腹脹、反酸、畏食、嘔吐等一系列消化功能紊亂為典型表現的臨床綜合征[1]。現階段臨床上針對FD的病發原因及發病機制尚未得到完全闡明,很多學者認為該病癥的發生與胃腸運動障礙、胃酸異常分泌、幽門螺桿菌(HP)感染、胃腸激素異常以及精神心理等綜合因素存在一定關聯[2]。
對此,本文主要基于小兒FD的病因、診斷及治療進展進行綜合闡述。
1.1 內臟高敏感性 內臟感覺功能是導致FD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相關研究顯示,臨床上有30%以上的FD患者胃部擴張會有敏感性增高現象出現,其與餐后有噯氣、疼痛、體重下降等均有一定關聯[3]。此外,也有研究證實,胃部有擴張性增高情況出現者更易發生噯氣及上腹部疼痛等癥狀。
1.2 HP感染 HP誘發的胃黏膜炎癥多會進一步引發胃感覺異常及胃運動異常。有相關研究發現,在患兒有慢性HP感染發生后,會誘使其胃部、脊髓傳出通路神經形態及功能出現變化[4]。同時,合并HP感染的患兒還會出現飽脹、食欲缺乏等癥狀,其相對比動力障礙性FD患兒間存在一定聯系,可導致患兒胃部排空功能受到不利影響。
1.3 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是導致小兒FD發生的最常見因素之一。尤其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其多見吃零食、飲用碳酸飲料、飲食不規律等情況,這就導致其機體攝入的維生素 A、C含量不足以滿足機體需要,難以有效保護胃腸黏膜,故易誘發一系列消化系統病癥。
1.4 胃黏膜肥大細胞的胃電活動 胃電活動與FD的發生也存在一定關聯。對于機體而言,胃電活動多是由動作電位及胃慢波電位構成,一般與胃收縮運動頻率、傳播方向、傳播速度等有關,而在動作電位予胃電活動之上疊加時,則會導致強力封閉式收縮產生。在異常胃電活動的作用下,則會對胃部蠕動產生不利影響,故患有胃運動功能障礙性病癥者多伴有一定的胃電節律紊亂問題,且存在胃部收縮異常,由此可進一步促使其胃動力減弱、胃排空減慢等,進而引發FD。
2.1 診斷 FD患兒病發后,多存在上腹疼痛、腹脹、早飽、厭食、噯氣、反酸及惡心嘔吐等癥狀。就目前而言,臨床上針對該病癥的診斷多參考羅馬Ⅲ診斷標準,一般認為患兒存在如下癥狀可診斷為FD:①臨床癥狀每周發作1次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2個月;②腹部不適及上腹部疼痛癥狀有持續性或多次反復出現,便后癥狀未得到減輕,或大便性狀與次數無關;③用炎癥反應或器質性/代謝性病癥、腫瘤疾病等均無法結束患者癥狀。除了上述癥狀判斷標準外,在臨床上還可通過超聲檢測患者的胃排空時間,從而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準確結果,評估患者胃動力功能。C紅外線同位素能譜分析儀也是一種能夠準確檢測患兒胃排空情況的方法,其不僅能夠對患兒的胃動力功能加以反映,且不會受到其他化學物質的影響,具有較高的試驗敏感性;同時其同超聲一樣不會對患兒機體造成不利影響,應用效果較高。此外,體表胃電圖也是重要的檢測手段之一,其也可對患兒為動力情況進行反映,進而起到輔助診斷的作用。對此,為了有效提升小兒FD診斷準確性,就需結合患兒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測結果獲得最終診斷。
2.2 鑒別 在臨床診斷小兒FD中,一般需與腸易激綜合征(IBS)及功能性腹痛綜合征(FAPS)等病癥進行鑒別[5]。一般來說,FAPS病發后患兒疼痛部位與FD患兒有所差異,前者一般為下腹部疼痛,且無明顯腹痛范圍;而FD患兒則多為上腹部疼痛,疼痛范圍較為明確;其次,FAPS則多表現為持續性腹痛,而FD、IBS則多為間斷性;再次,從發病因素方面來看,IBS患兒在排便前多會有腹痛表現,便后癥狀明顯減輕;而FAPS患兒癥狀表現與排便無明顯關聯,FD患兒則多由于進食導致腹痛。另外,除了與上述兩種病癥進行鑒別外,還需與器質性病癥引發的腹痛進行鑒別,以明確病情,對癥治療。
3.1 一般治療 很多學者認為FD的發生與飲食及精神社會心理因素存在緊密關聯;認為胃腸道激素的分泌異常以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多與患者自身心理壓力、精神壓力等情志因素有關。故在患兒病發后,需第一時間關注患兒心理健康,及時予以心理疏導,從而緩解其心理壓力,指導患兒建立良好心態,從而促進其疾病的恢復。
同時,不良飲食也是導致FD病情反復難愈的重要因素,故還需在治療中督導患兒糾正不良飲食習慣,保持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從而提升機體免疫力,保障機體健康。
3.2 西藥治療 目前臨床上針對FD的具有病發機制尚未得到完全明確,一般認為其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而胃腸動力障礙、內臟過敏等均為FD病發的主要生理病理基礎。故現階段西醫針對FD的治療用藥主要以促進消化、改善胃腸動力、抑制胃酸等為主,臨床常見藥物包含莫沙必利、復方阿嗪米特等多種。同時,在西醫治療中也遵循個體化治療結合綜合治療的原則,針對病情較為嚴重,且單一藥物效果不佳者,多以2種藥物聯合應用。何遠娜[6]在研究中發現,在小兒FD治療中聯合予以小劑量紅霉素、多潘立酮效果對比單一多潘立酮效果更為明顯。彭力濤[7]通過相關臨床研究也發現,聯合應用多潘立酮與乳酶生治療小兒FD可有效發揮藥物協同作用,且用藥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以上研究內容均表明,結合患兒病癥的不同,適當采取聯合用藥對比單一藥物干預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故可作為小兒FD日后治療的重要方向。
3.3 中成藥及微生態制劑 有相關研究顯示,通過采取中成藥制劑治療FD具有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等優勢。胡芳[8]在研究中發現,予以小兒FD患兒口服藿香正氣口服液能夠有效促進其胃腸蠕動,進而加快患兒胃腸功能的恢復。而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則是一種多種活菌聯合制成的微生態制劑;時曉光[9]在研究中發現,通過予以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輔助治療,可有效促進患兒胃腸蠕動,并抑制HP生長,加快患者病癥的康復。但從中成藥及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應用來看,其多與其他藥物聯合應用[10];分析可能與其作用時間較長有關,故在實際應用中,還需結合患兒病癥制定科學的給藥方案。
3.4 胃電起搏 對于FD患兒來說,胃十二指腸運動功能異常是主要病發因素之一,而胃電起搏則是針對胃動力障礙的專項治療方案。其治療原理主要為利用外加電流驅動胃體起搏點的電活動,進而使其產生跟隨效應,促進異常胃電恢復常規波幅及節律,最終達到改善胃動力,改善消化不良的目的。
3.5 中藥治療 中藥辯證治療也是FD治療的重要方案之一。楊艷[11]在研究中發現,予以小兒FD四磨湯聯合推拿按摩治療下,其癥狀改善明顯,且無不良反應發生。高玉鳳[12]在予以FD患兒小兒消食顆粒治療后,小兒病癥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王倩[13]在研究中選取82例FD患兒分組予以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醒脾養兒顆粒聯合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治療后也發現,中藥聯合干預的研究組患兒病癥改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以上研究均證實中藥在小兒FD治療中具有確切效果,但針對藥物作用機制及作用時間的研究還有一定不足,有待進一步深入探析。
3.6 推拿及穴位貼敷 推拿及穴位貼敷是一種中藥的中醫外治方案,其能夠有效規避藥物毒副作用,且具有易操作、成本低、療效顯著、小兒依從性強等優勢。在許見紅[14]的研究中輔助了捏脊治療干預后,患兒病癥改善效果明顯。劉永興[15]在研究中也發現,基于常規藥物治療,聯合穴位貼敷能夠起到更為顯著的效果。
總體而言,小兒FD是一種社會、心理及生物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兒科常見病癥,若病發后未能及時治療可對小兒生長發育產生嚴重影響。而伴隨臨床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當前大量研究學者不斷從西醫、中醫及物理療法等角度展開了不懈探索,并初步獲得一定成效。但為了進一步保障小兒FD的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在未來的研究中,還需進一步加大臨床試驗投入,充分探討病癥發生機制及治療方案,為該病癥系統化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積極啟發與廣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