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輝
(南寧市第九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530409)
耳鼻喉科的病種包括諸多種,護理工作量較大,護理方式存在差異,易出現潛在的護理隱患,從而導致護患糾紛的發生[1]。耳鼻喉科最常開展的手術為鼻竇炎手術,鼻內鏡手術易導致鼻腔黏膜受損,患者出現充血及腫脹的癥狀,且術后患者鼻腔內需填塞止血海綿48h以上,增加患者的痛苦,其耐受性較差。因此在給予治療的同時需采用護理措施聯合干預,以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提高其依從性,從而能使科室的護理質量整體提升。持續質量改進護理模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通過在護理的過程中通過定期檢查與護理結果的反饋,發現日常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下一階段的護理方案,從而達到質量持續改進的目的[2]。本文分析在該科室護理質量管理中應用持續質量改進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自我院接受鼻竇炎手術治療的患者中選擇6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均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就診,依據隨機抽樣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及實驗組,均30例。參照組男女比21:9,年齡30-55歲,平均(38.65±5.23)歲;實驗組男女比22:8,年齡30-55歲,平均(38.68±5.25)歲,兩組基礎資料一致,P>0.05。共有12名護理人員參與本次研究,其中包括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1名、護師6名及護士4名,護理人員年齡20-46歲,平均(31.05±0.08)歲,對兩組患者分別匹配6名護理人員提供護理服務,兩組護理人員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參照組予以常規護理質量管理,根據科室的護理標準為患者實施護理服務,密切觀察患者的癥狀,給予用藥指導及飲食護理等。實驗組予以持續質量改進管理模式,(1)成立持續質量改進小組,由科室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其他護理人員為執行者,小組主要任務包括收集資料、發現問題及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做好效果評價;(2)持續質量改進管理模式的實施,根據鼻竇炎疾病的特點及不同患者的心理狀態,以個性化的健康教育為主,完善宣教內容及流程;①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如手術方式、麻醉方式、術中配合及術后注意事項,增加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的認知情況,消除其不良情緒;②鼻腔鼻竇引流情況干預,待患者麻醉清醒后協助其采取半坐臥位,將床頭抬高,減輕鼻腔黏膜充血及減少出血量,促進鼻腔引流,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勿打噴嚏及擤鼻,告知患者術后48h或48h以上拔除鼻腔內填塞的無痛鼻腔止血海綿及清除鼻腔內血液及血痂。術后第3d開始沖洗鼻腔,向患者講解沖洗鼻腔的方式,并使其認識到沖洗鼻腔的必要性,鼻腔沖洗能改善患者鼻竇引流及清除鼻腔內的分泌物及減輕鼻腔干燥,恢復鼻腔黏膜功能,同時能避免術后出現粘連,以提高患者的依從性;③建立患者資料庫,詳細記錄患者的聯系方式及家庭住址,定期通過電話隨訪等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指導患者用藥及鼻腔清潔等方式,囑咐患者定期復診;(3)采取持續性的質量改進實施管理,通過借助持續質量改進模式以優化科室護理的整體質量。具體在改進科室現有護理質量的實踐過程中,應當將關注的重點轉向患者本身,定期對潛在的護理隱患實施全面排查。兩組均干預兩周。
1.3 觀察指標 (1)比較術前及術后3個月的鼻腔鼻竇情況,采用鼻腔鼻竇結局測試(SNOT-20)表對鼻腔鼻竇情況進行評估,總分為25分,分值越高患者癥狀越嚴重。(2)根據焦慮自評量表(SAS)及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定患者心理狀態變化,每項總分均為100分,分值與心理狀態呈負相關。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鼻腔鼻竇情況 術前兩組鼻腔鼻竇癥狀對比無差異,P>0.05;術后3個月實驗組鼻腔鼻竇恢復情況較好,P<0.05,見表1。

表1 鼻腔鼻竇情況對比(n=30,分)
2.2 比較患者心理狀態變化 干預后實驗組患者心理狀態較好,P<0.05,見表2。

表2 心理狀態變化對比(n=30,分)
慢性鼻竇炎屬于耳鼻喉科常見疾病,發病風險較高,難以根治,導致病情遷延不愈,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嚴重影響,該疾病的常用治療方式為手術,手術后需在患者的鼻腔內填塞止血海綿48h以上,增加術后的痛苦感,大多數患者的耐受性均較差[3]。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對慢性鼻竇炎患者術后康復及提高其依從性至關重要。
本次研究將持續質量改進管理模式應用于鼻竇炎手術患者的護理中得到較好的效果,可促進患者的鼻腔鼻竇的恢復,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從而使整體護理質量顯著上升。持續質量改進注重優化護理過程中的細節,針對細節化的護理質量實施全方位的優化。持續質量改進模式通過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使其對自身疾病有更清楚的認識,增強患者及其家屬對術后保養鼻腔及術后持續用藥重要性的認識,促進鼻腔黏膜功能早期恢復,進而促進患者病情恢復。質控小組成員對護理過程中的護理隱患進行定期排查,可避免護理差錯的發生。此外,護理人員通過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并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使其保持較好的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提高其配合護理工作的依從性,從而使整體護理質量顯著上升。
綜上所述,將持續質量改進模式應用于鼻竇炎手術患者的護理中得到較好的干預效果,可促進患者鼻腔鼻竇的恢復,提高患者依從性,從而使整體護理質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