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桃
(都安瑤族自治縣婦幼保健院,廣西 河池,530700)
隨著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抑郁癥發生率逐年升高,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女性患該疾病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性,其中生育期是女性患病高發時期。女性在分娩后由于生理及生活角色發生了較大變化,導致心理狀態出現明顯改變,情緒極易出現不穩定,致使引起抑郁癥。產后抑郁癥會對產婦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同時也會降低家庭幸福感,且影響與母嬰關系,甚至部分產婦會出現自殺心理。約有一半的產婦出現抑郁癥后很難從家庭中獲得幫助,也很少尋求醫護人員的幫助,多隱藏自身不良情緒。因此尋求一種準確、簡單、有效的干預措施,降低產后抑郁癥發生率。本文就產后抑郁癥的干預措施研究進展進行綜述?,F報道如下。
1.1 生物學因素 神經遞質改變與產后抑郁癥:產后抑郁癥易受到5-羥色胺(5-HT)及多巴胺(DA)釋放、代謝等影響,Van velzen A,Toth M[1]研究發現,本研究患者5-HT1A受體結合減少,對嬰兒情感及身體發育的調節起到重要作用,可見母體5-HT1AR功能降低對嬰兒情感及發育造成直接影響。孤啡肽(OFQ)可對5-HT和DA釋放產生抑制作用,胡電[2]研究顯示,孤啡肽水平與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分值呈正相關,與5-HT、DA水平呈負相關,提示隨著孤啡肽水平升高,5-HT與DA水平呈現逐漸降低狀態,患抑郁癥風險越高。所以采用孤啡肽拮抗劑對治療該疾病可作為一種新型方法。去甲腎上腺素(NE)是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NE濃度在產后抑郁癥患者中明顯減少,表明產后抑郁癥可通過血神經遞質改變情況進行確診,因此采用其拮抗劑可進行針對性治療。內分泌改變與產后抑郁癥:產婦在妊娠及分娩期間,機體內環境出現較大改變,其中內分泌變化是產后抑郁癥生物學基礎。OHarn MW[3]研究發現,產婦分娩后雌孕激素可在較短時間內降低,與抑郁癥密切相關。常姣娥[4]研究中對患者采用了放射免疫法,并與無抑郁癥產婦進行對比,于孕36~37周、產后48 h進行血清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孕酮(P)、雌二醇(E2)的測定,研究顯示,分娩后因激素撤退,致使胎盤生乳素(HPL),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含量在短時間內降低,孕激素(P),雌激素(E)含量迅速下降,可增加抑郁癥風險。軀體因素與產后抑郁癥:產后抑郁癥還與產婦情緒、休息質量以及自身疾病密切相關,若產婦產前出現并發癥,其抑郁風險明顯增高,Ho-Yen SD[5]等研究發現,若產婦有抑郁癥史、自身疾病以及抽煙等,也易增加抑郁風險。何明嬌等[6]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220例分娩產婦進行了研究,結果顯示伴產科并發癥產婦患抑郁癥風險更高,提示產科并發癥是引發該疾病的影響因素。遺傳因素與產后抑郁癥:產后抑郁癥也具有一定的遺傳性,但遺傳方式有待研究。肖發菊[7]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一級親屬患病率較一般人群高30倍,有抑郁癥家族史患者約為50%。Marcus SM[8]發現,抑郁癥家族史是該疾病的的重要影響因素,表明家族遺傳可對患者個性及易感性產生影響。
1.2 心理因素 產婦在妊娠、分娩的應激過程中,心理動力學是其重要因素,Downs DS[9]標明形象滿意度與鍛煉行為是其重要的心理因素,以此可通過鍛煉,改變形象滿意度緩解抑郁癥。自尊心級壓力也是該疾病的影響因素,其中自尊心與該疾病呈負相關,壓力與之呈正相關。Yvette Lacoursiere D[10]研究了1038例產后抑郁癥患者,其虐待史、心理壓力均會導致抑郁癥發生率增加。
1.3 社會因素 誘發產后抑郁癥疾病的其他重要的影響因素有社會因素,Ehrlich M[11]對208名產婦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進行評估,結果發現,經歷自身或家庭成員受傷、目睹死亡,洪水災害、財產損失等均可增加抑郁癥風險。Ho-Yen SD[12]對426名產后2個月產婦采用EPDS評定,結果顯示,生活壓力、多產、丈夫酗酒包辦婚姻以及風俗習慣等也會導致產后抑郁癥發生率升高。
2.1 孕前和產前干預 目前,隨著我國優生優育政策的實施,較多家庭對備孕較為重視,為孕婦提供孕前相關知識,同時及時發現與分析高危因素,第一時間與心理人員聯系,并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導,以此可降低該疾病發生率。產婦需進行定期產前檢查,若存在孕期異常情況需及時糾正,降低相關并發癥。在對孕婦進行相關知識宣傳期間,可使患者了解疾病知識,以此全面提升疾病知識認知度,使產婦認識到了解疾病知識對負性情緒產生的影響,產時優質服務可顯著提升的孕婦自然分娩信心,降低負性情緒,對降低從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發揮重要作用。楊怡[13]研究發現,產婦對自身健康狀態的了解及對分娩知識的認識與該疾病相關。因此,在產前需增加孕婦妊娠、分娩以及育兒知識儲備,確保產后母親角色有正確的認識,可顯著緩解內心焦慮、抑郁情緒。
2.2 產時 產婦在分娩期間,產房較為陌生,且出現分娩疼痛,產婦極易出現緊張、不安情緒,導致分娩時間增加。為此,在分娩期間,需為產婦營造溫馨的環境,且使用親切、溫和語言與之交流,以此減少其負性情緒。醫務人員可通過耐心講解、導樂陪產以及給予精神支持等方法減輕產婦壓力,緩解疼痛,均有助于降低產后抑郁癥發生率。
2.3 產后 劉蘭芬等[14]研究發現,產婦早期負性情緒可能是產后抑郁癥先兆,因此需對產婦產后7 d內出現的不良情緒進行早期篩查及預防,對降低產后抑郁癥發生率至關重要。產婦產后出院后照料者減少,致使產婦有被冷落感,增加無助感,易增加抑郁癥風險,因此家屬需對產婦多關心、安撫,主動進行情感交流。同時,醫院需對出院產婦建立系統化家庭訪視制度,培訓家訪人員,增加產后抑郁癥知識培訓時間,提高對產后抑郁癥的認識和及時識別產后抑郁癥,并及時予以治療。隨訪醫師需重視產婦產后情緒變化,可在早期發現,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若出現抑郁癥狀改善不明顯,或加重患者,需及時使用抗抑郁藥物治療,同時聯合家庭護理干預改善患者負性情緒,以此避免出現產后抑郁癥疾病。
綜上所述,產后抑郁癥對母嬰均會造成嚴重的身心健康,具有較強的危害性,因此需對產婦進行產前預防,產后干預,遵循早發現、早干預,以此降低抑郁癥嚴重程度,緩解不良情緒,促進身心健康。目前,我國對該疾病的研究主要以婦產科角度為主,很少從專業的心理衛生科角度深入研究,縱向研究有較大局限性,且無法深入了解疾病的發病時間,因此臨床需從心理衛生科角度進行分析與治療,同時對患者進行全面、有效的預防,避免產后抑郁癥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