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琪彥 符秀娟 林麗珍 丁兆建
(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海南 海口 570216)
檳榔原產馬來西亞,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亞洲熱帶地區、東非及歐洲部分區域。印度的檳榔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其產量占世界檳榔總產量的50%以上。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檳榔出口國,巴基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檳榔進口國。檳榔種植面積和產量在全世界范圍內均呈不斷增長趨勢。1961 年,全世界檳榔種植面積約為33萬hm2,產量約為21萬t;2000年,全世界檳榔種植面積約為 56 萬 hm2,產量約為 73 萬 t;2019 年,全世界檳榔種植面積已超 90 萬 hm2,產量超 100 萬 t,相比 1961 年增幅較大[1]。我國的檳榔產量位居世界第二,海南島的檳榔產量占我國檳榔產量的絕大部分。
自古以來,檳榔就是我國東南沿海各省居民迎賓敬客、款待親朋的佳果,因古時敬稱貴客為“賓”、為“郎”,“檳榔”的美譽由此得來。漢代以來,諸多史料對南國檳榔有詳盡描述,也有關于海南少數民族采摘檳榔和嶺南百越族群嚼食檳榔的記載。檳榔的食用方法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各不相同。在中亞、東南亞和南太平洋諸島等出產檳榔的地區,有直接食用鮮果的,也有經蒸煮、烘干后調味制成干果的。食用鮮果時大多會添加輔料,如在泰國或者柬埔寨,人們會加入丁香或桂皮等香料;在印度,人們會添加果子凍、食糖或者磨碎的椰肉等食品。咀嚼檳榔具有類似于香煙和酒精的引人嗜好的效果,因此世界上嚼食檳榔的人數逐年增多。
在中草藥中,檳榔、砂仁、益智、巴戟并列為四大南藥,檳榔居首。檳榔的果實、核仁、果皮、花苞和根均可以作為常用的中藥材,具有殺蟲消積等功效,內服可以治療腹脹、水腫、腳氣和痢疾等疾病,外用可治療青光眼等。與此同時,民間認為檳榔果實中含有各種營養元素和有益物質,如檳榔油和生物堿等,嚼食檳榔具有保健作用。
海南省出產的檳榔大部分在湖南省消費,湖南省食用檳榔加工業占據檳榔產業鏈的高端。據不完全統計,湖南省咀嚼檳榔人數超過1 000 萬人,檳榔加工企業50余家,干果年產量超過20 萬t,占世界總產量的1/4,年產值近100 億元。湖南省檳榔產業經歷了由街頭小賣、手工作坊到現在的規模企業的轉變,加工品種也由原來的單一品種向多品種、多口味轉變,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及海外。湖南省還興起了一批上檔次、上規模的食用檳榔生產企業,如胖哥、小龍王、賓之郎、口味王、皇爺等,數家企業產品獲省名牌和國家馳名商標。
目前,湖南省檳榔行業始終保持著平穩持續的發展態勢,連續5年銷售額以年均15%~20%的速度增長。檳榔產業作為非公經濟、民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湖南省食品加工業的龍頭和支柱產業。另外,檳榔行業屬于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了湖南省30多萬人的就業問題,同時帶動了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印刷、廣告媒體、運輸物流等其他相關產業和上游海南省檳榔種植業的發展。
海南省檳榔栽培歷史悠久,品種類型多樣,目前栽培品種有本地種、越南種、泰國種和印尼種等,本地種占95%以上。與東南亞的檳榔相比,本地檳榔不僅纖維柔軟、耐咀嚼,而且生物堿含量高,具有明顯的質量優勢。檳榔一般種植四五年開花結果,10年后達到盛產期,經濟壽命在60 年以上,平均每株年產青果5~7 kg。近年來,由海南檳榔品種選育而成的新品種,成齡后每株平均年產鮮果約 10 kg,667 m2產鮮果 900~1 000 kg,667 m2檳榔園產檳榔干果250 kg左右。
海南省檳榔種植地主要集中在萬寧市、瓊海市、定安縣、屯昌縣、樂東黎族自治縣等市(縣),其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5%以上。由于下游湖南省檳榔消費市場不斷擴大、加工業持續發展,對原料的需求不斷增加,推動了海南省檳榔種植面積的逐年擴大。如今,檳榔已成海南省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目前,海南省約有50 萬戶近230萬農民種植檳榔,60%以上的檳榔園樹種長勢良好,總體掛果率達85%。農民銷售青果的收入占總收入的15%左右,檳榔采后初加工可增值超10 億元,同時可吸納大量農民就業,海南省從事檳榔采后加工、運輸、銷售等的人員有近10萬人[2]。
富硒檳榔是海南檳榔的品牌產品之一。硒在醫學界被確認為必需的微量元素,有助于人們養生防病和健康長壽,而且食用富硒農產品是人體補硒的最佳途徑之一。目前,已探明海南島具有我國面積最大的富硒土壤,達954 5 km2,占全島總面積的28%以上。最重要的是,海南省土壤不僅富硒比例高,而且清潔、污染少。其中,萬寧市是海南省富硒土壤面積分布最大和最集中的市,也是我國檳榔之鄉海南檳榔的主產區[3],富硒檳榔種植面積約16 667.5 hm2,占萬寧市檳榔種植面積的39%,占海南省檳榔種植面積的近20%。
目前,海南省檳榔初加工產業已基本摒棄傳統的煙熏黑果工藝,完成了轉型升級。檳榔在每年8—12 月進入采收高峰期,以往這個季節在萬寧市、瓊海市、定安縣等市(縣)會出現“村村點火土爐冒煙烘烤檳榔”的現象。早在2012年之前,海南省采用土法上馬的檳榔烘干初加工戶有1 萬多戶。采用土法煙熏火烤加工檳榔,每年要消耗超30萬t木材,相當于333 3.5 hm2林材;這種方法需要土法加工,煙霧彌漫,污染環境,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嚴重超標;烤制的檳榔焦油、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殘留量較高,對食用者的健康不利。現在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新型環保檳榔初加工設備和工藝,其中環保初加工工藝有空氣能熱泵烘干工藝、太陽能熱泵烘干工藝、煤爐蒸汽烘干工藝、檳榔生物素萃取加工工藝和賓萃封閉循環煙熏工藝。新型工藝的使用使加工的檳榔干果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而且節約人工成本達60%,使得節省的勞動力又繼續轉向檳榔干果的深加工、高附加值企業。
近年來,海南省檳榔鮮果價格不穩定,有時會大幅度波動。海南省三亞、樂東、陵水是檳榔最早成熟的地區,鮮果收購價往往較高。2018 年數據顯示,8 月初檳榔青果平均市場收購價格約為20.8 元/kg,創歷史新高,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受氣候影響,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檳榔產量和出口至海南的檳榔數量均有所下降;二是海南省檳榔市場越做越大,我國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到海南省收購檳榔干果,海南省各市縣為此不斷增加鮮果烘干生產線,而市場供應的檳榔鮮果量基本穩定,需求量暴發時鮮果收購價格自然不斷攀升。而2019年檳榔鮮果價格則出現過山車式下滑現象,9月中旬平均下降至10.4元/kg,10 月底下降至 8.0 元/kg,11 月中旬至 12 月初,萬寧、瓊海、陵水一帶的檳榔青果跌至6.0 元/kg 左右。其中,2019 年萬寧市檳榔鮮果產量 14.0 萬 t,同比 2018 年 12.5萬t 增加12.4%,人均種植收入約4 200 元,同比減少41.9%。2020 年,檳榔鮮果自7 月上旬逐漸上市,其價格從10.0 元/kg 升至30.0元/kg,8月海南省各市縣檳榔市場收購價為16.0~18.0 元/kg。雖然近期有所回落,但總體一直呈現逆市上揚。由于2014—2015 年新種植的檳榔已進入收獲期,海南省檳榔收獲面積和鮮果總產量預計5年內保持增長。鮮果大果和小果分類銷售更明顯,大果(38 粒/kg 以下)比小果價格高10.0 元/kg。調查分析顯示,檳榔鮮果價格不穩定的原因有3個方面:一是種植規模增長較快,有時市場出現供大于求現象;二是市場逐漸被深加工買方所控制,導致價格人為波動;三是冷庫建設和檳榔綜合開發利用不足。
筆者認為未來海南省檳榔產業的發展不僅在于做大,更在于做強,要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目前,檳榔的消費主要限于咀嚼鮮果和干果,而干果存在產品單調、食用不雅、消費形式不高等問題。隨著現代食品科技的發展,要重視檳榔產業的基礎技術研究,向多層次的消費人群多角度地開發檳榔的精深加工產品,實現檳榔產業技術升級,從栽培技術、改良鮮果品質和干果加工技術等方面推動產業向精、深方向發展。
為提高檳榔產品附加值,一是要解決供需矛盾,穩定市場價格。海南省檳榔鮮果收購價格波動主要是由于檳榔消費市場有限,而近年來海南省檳榔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供應量逐年增加,供大于求的現象時有發生。所以,應穩定檳榔種植面積,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二是要充分發揮海南省檳榔電子交易市場的作用,避免價格大幅波動。交易信息的公開對稱能提升檳榔市場的輻射力和產業影響力,使海南檳榔等熱帶作物交易從實物交易進入標準化、信息化和金融化的新時代。要立足海南、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及周邊國家和地區,使海南檳榔市場具有國際影響力。三是要加強冷鏈物流建設,增強海南檳榔定價話語權。海南省沒有專業的檳榔鮮果和干果冷庫,現有的冷庫主要用于保障海南瓜果蔬菜的島外銷售,因此,需加強檳榔專業冷鏈建設。首先,建立專業冷庫,檳榔干果的冷藏溫度比瓜菜低,經測試,-6~1 ℃溫度條件下檳榔干果可以存儲一年保持品質不變。其次,配置冷藏汽車或火車專用車廂,滿足海南省到外省的長途運輸需要。檳榔種植和初加工產業具有“半年忙、半年閑”的季節特點,每年2—8月為農閑,8 月至次年2 月進入農忙。檳榔專業冷鏈可儲存烘干初加工后的檳榔干果,待檳榔農閑季節進行深加工,既可以穩定檳榔的市場價格,又可以合理分配勞動時間和勞動力資源。
目前,檳榔產業的產業鏈布局是海南省進行檳榔種植和干果初加工,省外其他地區對海南省初加工產品進行深加工。按照價值鏈的比例計算,海南省種植和初加工2個環節所占的價格分配比例僅為16%~17%,即省外其他地區的檳榔深加工環節獲得了大部分利潤。對此,海南省需要下大力氣發展深加工環節,不僅要建立上規模的檳榔加工企業,而且要注重檳榔綜合開發、系列產品研發等產業規劃。
在整個檳榔價值鏈中,海南省大有可為。推廣檳榔種植新科技,發展新型環保加工工藝,建設綠色環保、資源節約型檳榔產業體系,進一步提高產業附加值,是海南省檳榔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