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辰
傳統觀念認為,“成家”才是“成熟”的標志,因此在孩子長大后,父母著急看到子女“成熟”的一面。古人云“三十而立”,自然而然,30 歲便成為催婚的“分水嶺”。在催婚、年齡資本下降、孤獨等社會和自身壓力之下,30 歲之前的年輕人很可能降低擇偶標準,為結婚而結婚。30 歲以上的年輕人則因度過了“慌亂期”,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樣的婚姻,從而寧缺勿濫,同時這也使其父母意識到,孩子的婚姻只有孩子做得了主,放下對孩子婚姻的過度關注。
相比寧缺勿濫,匆忙結婚更易埋下不幸的種子。兩個人的結合不能指望運氣,婚姻一半是感性一半是理性,既要相愛,也要戒急戒躁,否則越著急越糟糕。面對婚姻恐慌和年齡恐慌,年輕人應該積極調整心態。要知道,人不會因年齡增長而貶值,婚姻也不會因為年齡小而變得完美。要坦然面對,但不接受“剩男剩女”的不良觀念。年輕人一定要厘清結婚目的,是追求相愛后的結合,還是為結婚而結婚?此外,還要認真衡量早婚晚婚的優劣勢,認識到自己的真實需求,而不是人云亦云。
任何年齡進入理想婚姻都是件美好的事,我們不應該人為地給婚姻劃上“年齡線”,而是要劃一道“尊重線”。除了年輕人自身的調整,父母也需要回歸原位:做子女婚姻的助手,而不是主導者;有合適的人選可以介紹給子女,但不能逼迫;經營好自己的婚姻,良好的示范有助子女形成正確的婚姻觀,增強結婚信心。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對人生領悟得也會更深。未婚青年要不斷提升自己,讓年齡轉換為魅力,成為值得未來伴侶愛的人,建議做到“四懂”。
懂得共情 男性不要覺得流露感情是軟弱的,女性不要陷入內心世界不能自拔。建議嘗試體會他人的艱辛,這樣容易發展共情能力,以便交往時能夠彼此欣賞和理解,提升未來婚姻滿意度。
懂得獨處 不論戀愛還是婚姻,雙方都需要有各自空間。如果不懂得獨處,就會“霸占”對方的空間,讓關系變得糟糕。建議學會享受獨處時間,同時多發展一些個人興趣。
懂得自己 愛自己才能愛別人,懂自己才能愛自己。年輕人要懂得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想變成怎樣的人,了解自己的可愛和可恨之處。認識到人無完人,在兩性關系中便能少些挑剔和指責,多些理解和寬容。
懂得情趣 懂得情趣的人不僅心胸更加開闊,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能讓兩性關系變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