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賽金(江蘇:句容市袁巷中心小學)
科學辯證思維,是指從變化發展的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在實際教學中運用這一方式將會取得較大的成效。
在實踐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一直是困擾語文老師、教學管理者的難題。本文通過運用科學辯證思維,從處理好六組關系,來突破這一難題,實現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目標:語文教學與語文教育的關系;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關系;現代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系;教學內容與學習內容的關系;小學、初中、高中的學段目標銜接的關系;課內得法與課外遷移的關系。
語文是母語學科,是基礎學科,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前提與保證。但是由于語文學科涉及的知識面太廣,包羅萬象,諸多考題的答案具有多元性,仁智各異,因而,語文學科要想在中考、高考中取得高分難之又難,導致其成了大多數老師怕教、大多數學生怕學的一門學科。如何正視問題,迎難而上,積極尋求突破瓶頸的方法與思路,筆者覺得可以通過運用科學辯證思維,從處理好六組關系著手。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要樹立大語文觀進行教育教學。大語文觀,是指老師要站在學科育人和語文學科素養形成的高度,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進行語文教育教學。
老師要把立德樹人放在語文教育教學首位,要善于挖掘語文教材中育人因子,并積極落實到平時的教育教學之中,將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同時,老師要強化生活即語文的觀點,能結合時事擴充語文教育教學的內容,讓書本語文生活化;能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讓生活語文化。此外,語文老師要想所任教的學生語文素養更勝一籌,就必須在語文教育教學中開設相關的專欄,持之以恒地進行訓練,如,開設“每日一詩”“詩文誦讀”“好書推薦”“佳句摘抄”“即興演講”“作文周報”等。堅持一學期、一年下來,學生所得是十分可觀的,在該領域的素養提升也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從課程角度來說,大語文觀就是要求老師進行基礎性課程+拓展實踐性課程的組合教學。基礎性課程,指教材、國家課程,這是學生必須完成的保底課程;拓展實踐性課程,指老師自己開發的項目課程,它能讓尖子生吃得飽,有空間,有興趣。
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提升關鍵在課堂,如何利用好課堂教學時間講透所學內容、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每一位語文老師需要練就的本領。同時,作為一名當下的語文老師,還需要勇于嘗試,積極變革自己的教學方式,從學生角度思考,怎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更喜歡,效果更佳。我們要為學而教,以教促學,把課堂變成學堂,讓學生在課堂上經歷生疑—探究—解疑—建構的自主探究歷程,努力留更多的時空給學生進行語言實踐、思維訓練、審美文化的熏陶,讓學在課堂真實發生,使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和諧統一。
傳統教育以老師的講授為主,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在教育史上占據了漫長的歷史,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技術給現代教育融入了諸多新的元素,如,海量的信息、聲光電的情境、個體學習歷程的留痕等等,這是傳統教育所無法比擬的。“互聯網+教育”是大勢所趨,因此,我們既要注重老師“三字一話”等傳統基本功的訓練要求,還要強調老師對于現代多媒體技術的使用,將傳統教育不斷升級優化,讓現代教育煥發出迷人的魅力。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不僅僅要眼中有教材,還需要眼中有課程標準、核心素養,要結合核心素養的提升精選教學內容與學習內容,要在關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表達方法、技巧及表達效果的體會賞析,突出單元語文要素的訓練與落實。老師還應明確,學生在這節課上、這個單元、這冊教材中,應該積淀哪些知識,學會哪些技能,形成哪些素養,這些應是教與學的指揮棒。
目前,我們每個學段內部命題考查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六年級的試題給三四年級學生做,初三的試題給初一學生做,高中亦是如此。而從學段的銜接上來看,斷層現象亦十分嚴重,特別是小升初后的語文測試成績,普遍臥倒。有些平時學得不錯的學生會突然考得很糟糕,有些平時普普通通的學生偶爾會考得很好,如此種種,都說明我們語文教育教學和評價都有較大的隨意性。
可以由市語文研訓員牽線,組織骨干力量,在認真研究核心素養和新課程標準基礎上,以教材為本,擬定各學段考綱,明確各學段剛性要求,建構12年一體化的語文素養形成的教學體系,并拿出與之配套的評價體系。讓老師明確每單元、每學期應該教給學生哪些知識技能,學生應該掌握哪些要點、積淀哪些方面的語文素養,從而減少學生認知鏈的“盲區”或“空洞”,循序漸進,不斷提升,構建起科學合理完整的認知體系。
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人的精神成長路是用他閱讀的書籍鋪就的。閱讀是培根工程,它不僅影響學生的當下,更對學生今后學習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學生的閱讀面有多寬、量有多大,決定他能走多遠、攀多高。因此,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每一名語文老師都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推薦閱讀的書目,擠出閱讀的時間,組織讀前的導讀與讀中、讀后的交流,讓學生的閱讀速度、整體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釋、解決問題等能力素養,在大量閱讀中得到涵養、滋長。閱讀教學,應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習作表達,是衡量一個學生語文水平的關鍵指標,但是因為它“被閱讀化”,所以從小學階段的起步,到中學、高中在教學時間、方法研究上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習作表達的訓練及評價需要建立體系,可以和之前提到的語文素養形成的教學體系融為一體,也可以獨立出來。當然,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它必然和閱讀相結合。如果說閱讀是存款、儲備,那么習作就是使用資金、打造項目。亦如杜甫所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但只要能運用科學辯證思維,處理好以上六組關系,相信一定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