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紅
(甘肅省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甘肅莊浪 744699)
隨著旱作農業項目的實施,多年覆蓋地膜,殘膜清除不干凈,造成土壤污染。莊浪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從2017 年開始研究代替地膜覆蓋的綠色種植模式。為了探索小麥秸稈覆蓋栽培的模式,于2019—2020 年開展了冬小麥秸稈覆蓋栽培的模式試驗研究,現總結如下。
1.1 供試材料
供試氮肥為尿素(含N46%),磷肥為普鈣(P2O514%);地膜為0.01 mm 農用黑色地膜,幅寬120 cm;小麥指示品種為蘭天26 號。
1.2 試驗設計
試驗設在莊浪縣盤安鎮焦灣村,海拔1 705 m,選擇肥力中上等、肥力均勻平坦的地塊。該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法設計,共設5 個處理,即T1:通用微壟壟作,壟底寬35 cm,壟面寬20 cm,壟高10 cm 左右,壟溝寬15 cm,120 cm 幅寬地膜覆蓋3 壟3 溝,壟上播種1 行,行距35 cm,穴距14 cm,穴播7~13 粒,播深2~3 cm 左右。密度40.5 萬穴/hm2。采用小麥穴播機播種。T2:全膜覆土,地膜平覆,上覆土2~3 cm,平作,其他同T1。T3:玉米秸稈覆土覆蓋栽培,平作,非播種帶覆蓋秸稈。兩行小麥之間開溝,溝寬20 cm,深15cm 左右,覆蓋粉碎的玉米秸稈7500 kg/hm2(干重),上覆土3~4 cm,其他同T1。T4:馬鈴薯秸稈覆土覆蓋栽培,平作,非播種帶覆蓋粉碎的馬鈴薯秸稈3 000 kg/hm2(干重),其他同T1。T5:露地平作(CK),播種方式規格同T1。試驗隨機組排列,重復3 次,小區面積25.2 m2(7.0 m×3.6 m)。試驗走道30 cm,四周設保護區。試驗于9 月下旬末覆膜采用小麥穴播機播種。各處理施肥量相同,播前結合整地施純N 105 kg/hm2、P2O590 kg/hm2、K2O 30 kg/hm2,磷鉀肥一次性底施,氮肥純N 45kg/hm2追施,追肥于小麥返青期借雨撒施。試驗其他管理措施同于當地大田。
2.1 生育期
T1 生育期為274 d,T2 為272 d,T3、T4 均為288 d,T5(CK)為284 d。以T1、T2 在分蘗、返青、拔節、抽穗、灌漿、成熟均較T5(CK)提前。T3、T4 較T5(CK)各個時期延遲,在返青以后的各個生育期延遲明顯,全生育期增加4 d(見表1)。
2.2 經濟性狀



平均株高T1 第四位,為114.0 cm;T2 第一位,為115.0 cm;T3 第二位為114.7 cm;T4 第三位,為114.3 cm;分別比T5(CK)92.0 cm 增加23.9%、25.0%、24.7%、24.2%。平均有效穗數T1、T2、T3、T4依次為439.5 萬穗/hm2、451.5 萬穗/hm2、418.5 萬穗/hm2、406.5 萬穗/hm2,分別比T5(CK)396.0 萬穗/hm2增加10.98%、14.02%、5.68%、2.65%。穗粒數T4 最高,為27.7 粒/穗;T3 次之,為27.6 粒/穗;T1居第三,為27.5 粒/穗;T2 第四,為27.1 粒/穗;分別比T5(CK)24.8 粒/ 穗增加11.69%、11.29%、10.89%、9.27%。千粒重T1 第一位,為45 g;T3、T4 同第二位,為43.2 g;T2 第三位,為42.1 g;分別比T5(CK)40.4 g 增加11.39 %、6.93%、6.93%、4.21%(見表2)。
2.3 產量結果
T1 折合產量最高,為5 721.15 kg/hm2;T3 次之,為5 547.45kg/hm2;T4 第三位,為5 445.45 kg/hm2;T2第四位,為5 376.45kg/hm2;T5(CK)第五位,為3 994.05kg/hm2。試驗產量經方差分析,F處理=96.230 0;P=0.000 1,表明處理間達到極顯著水平。對比分析顯示,T1、T3、T4、T2 產量分別較T5(CK)增加43.24%、38.89%、36.34%、34.61%。秸稈覆蓋的產量基本上接近黑膜微壟的產量(見表3)。
以黑膜微壟產量最高,且技術成熟。秸稈覆土覆蓋模式較好,可以提高秸稈的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機質,為綠色覆蓋模式,不足之處是較為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