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史娟娟,張瑞娟,楊利蘭
(1.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農業農村經濟服務中心,甘肅天水 741000;2.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甘肅天水 741000)
冬油菜是天水市秦州區主要油料作物之一,近年來年播種面積穩定在0.87 萬hm2左右,隨著油菜在秦州區的大面積種植,冬油菜新品種(系)的引進及篩選顯得尤為重要。多年來,秦州區甘藍型冬油菜大面積種植的品種為甘雜1 號,品種比較單一,且種植區域有限,為了提高秦州區甘藍型冬油菜產量和品質,秦州區農技站于2019 年8 月至2020 年7 月對引進的8 個甘藍型冬油菜品種(系)進行了比較試驗,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天水市秦州區藉口鎮緱家莊村,海拔1 546 m,年均氣溫9.2℃,年降雨量578 mm,無霜期163 d,光照充足,四季分明。試驗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為黃綿土,前茬作物為小麥。取耕層土壤進行養分分析,有機質13.5 g/kg,全氮0.83 g/kg,全磷0.79 g/kg,全鉀21.6 g/kg,堿解氮58.0 mg/kg,有效磷12.1 mg/kg,速效鉀176 mg/kg。
1.2 試驗材料
供試甘藍型冬油菜品種(系)分別為2018-GL-GAU-24、2018-GL-GAU-30、2018-GL-GAU-39、16-2444、17-2251、秦早1 號、甘雜2 號、天油14號(CK)。
品種來源:2018-GL-GAU-24、2018-GL-GAU-30、2018-GL-GAU-39 由甘肅農業大學提供;16-2444、17-2251、天油14 號由天水市農科所提供;甘雜2 號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提供;秦早1 號由陜西雜油中心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采取完全隨機區組排列,3 次重復。供試品種8 個,設8 個處理,處理1:2018-GL-GAU-24;處理2:2018-GL-GAU-30;處理3:2018-GL-GAU-39;處理4:16-2444;處理5:17-2251;處理6:秦早1號;處理7:甘雜2 號;處理8:天油14 號(CK)。試驗小區長6 m、寬3 m,小區面積18 m2,行距40 cm,株距20 cm,每穴定植2 株,小區種植密度23.4 萬株/hm2左右。
1.4 栽培管理


等行種植,施有機肥52 500 kg/hm2、二胺300 kg/hm2、磷肥600 kg/hm2作基肥。試驗于9 月7日播種,每穴下籽3~4 粒,播深3~4 cm。9 月15 日左右出苗,10 月15 日間苗(穴留2 苗),3 月12 日結合雨水追施尿素150 kg/hm2。于7 月2 日收獲,各小區單收風干計實產,每小區在收獲時在中行隨機連續抽取10 株,進行室內考種,測量株高、分枝數、分枝高度、枝莢數、莢粒數、千粒重。
2.1 不同品種生育期各指標分析
從表1 可以看出,參試的8 個品種越冬率處理1、處理2、處理6、處理8 最高,均為95%。參試品種全生育期在286~296 d,以處理1、處理2 和處理3 生育期最長,均為296 d,處理6 生育期最短,為286 d。株高在131.4~163.6 cm,以處理8 最高,為163.6 cm,以處理5 最低,為131.4 cm。分枝數以處理4 最多,為11.4 個,處理8 最少,為7.2 個。單株角果數為175.3~250.6 個,角果數處理3 最多,為250.6 個,以處理5 最少,為175.3 個,單株角果數從高到低排序為處理3>處理4>處理1>處理6>處理7>處理2>處理8>處理5。每角粒數為19.0~27.1 粒,以處理4 角粒數最多,為27.1 粒,以處理3 最少,為19.0粒,每角粒數從高到低排序為處理4>處理7>處理1>處理8>處理2>處理6>處理5>處理3。
2.2 不同品種產量分析
由表2 可以看出,千粒重從高到低的排序為處理8>處理6>處理7>處理4>處理1>處理5>處理2>處理3,千粒重最高的是處理8,最低的是處理3。參試的8 個品種,產量由高到低的排列順序為處理6>處理8>處理7>處理1>處理4>處理2>處理3>處理5。處理6 折合產量最高,為4 830 kg/hm2,較天油14 號(CK)增產388.5 kg/hm2,增產率8.75%;其次為天油14 號(CK),折合產量4 441.5 kg/hm2;其他品種均較天油14 號(CK)減產,減產率4.47%~36.53%。
2.3 病蟲害情況
通過生育期期間試驗田田間觀察記載,病蟲害情況如下:2018-GL-GAU-24 蚜蟲嚴重、后期白銹病嚴重;2018-GL-GAU-39 蚜蟲嚴重;17-2251 部分發生菌核病;甘雜2 號無蚜蟲、無白銹病。其他品種有輕度病害,經過防治,植株健壯。
試驗結果表明:通過對參試的8 個品種進行比較試驗,以秦早1 號產量最高,株型緊湊,綜合性狀良好,折合產量4 830 kg/hm2,較天油14 號(CK)增產388.5 kg/hm2,增產率8.75%;其次為天油14 號(CK),折合產量4 441.5 kg/hm2,這2 個品種適合在秦州區海拔1 600 m 以下區域種植,高海拔地區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