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遼寧省昌圖縣現代農業發展服務中心 112500)
雞新城疫是一種急性、高接觸性的傳染病,不同品種的雞在不同年齡段對雞新城疫易發程度也有所不同,嚴重影響雞正常生長、發育,如何有效防控雞新城疫病毒是目前養殖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
雞新城疫病毒主要從口、鼻及外部傷口進入雞的肝臟與組織中,感染雞新城疫的病雞會呈現體溫上升、精神不佳,排泄物呈白色或綠色,病雞嘴部還會伴有酸臭味道,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病毒已經迅速侵入機體內部,嚴重還會致使呼吸困難等問題的發生;雞舍消毒工作不到位、飼喂方式不正確、養殖基礎設施不完善及各方面因素都是導致雞感染雞新城疫的發生,同時養殖人員不重視雞免疫接種會加劇雞新城疫病毒感染概率。
雞新城疫俗稱“雞瘟”,由副粘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呼吸道癥狀、神經癥狀,病雞有明顯的呼吸困難癥狀,呼吸時張口伸頸,伴有呼嚕聲,同時口中有黏液,有搖頭和吞咽行為,直至死亡;少數雞會出現扭頸、歪頭、頭向后仰及共濟失調等神經癥狀,安靜時恢復常態,一旦受到外部刺激,上述情況會反復發作。解剖可以發現,典型的雞新城疫主要病理變化為全身敗血癥樣變化,以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病變較嚴重,呼吸道病變可以通過病雞鼻腔及喉頭來觀察,內部充滿污濁的黏液,黏膜出現充血或偶有出血;盲腸扁桃體腫大,有伴隨出血和壞死癥狀,同時腺胃乳頭、小腸前段出血現象明顯,尤其是十二指腸黏膜和漿膜出血;產蛋母雞的卵泡和輸卵管有明顯充血癥狀,卵泡膜極易破裂以致卵黃流入腹腔引起卵黃性腹膜炎,肝脾無特殊變化,腎多表現充血及水腫,輸尿管內積有大量尿酸鹽,感染雞新城疫病毒的雞死亡率高,對養雞產業危害十分嚴重。
雞新城疫是由新城疫病毒引發的急性傳染病,在應用實驗室方法對其進行診斷時,主要對病毒進行分離和鑒定,從而識別雞新城疫。由于新城疫病毒是副粘病毒科禽副粘病毒血清Ⅰ型,能在雞胚中增殖,所以,要選擇無特定病原體雞場的雞胚接種病毒。接種后觀察病雞的臨床表現,選取不同的部位,具體情況可分為以下幾種:(1)呼吸癥狀較為明顯的病雞,取其氣管和肺部;(2)神經癥狀較為明顯的病雞,取其腦和脊髓組織;(3)出現急性敗血癥的病雞需要取其腸、腦等器官。在取完病料后將其快速研磨,之后嚴格按照1:8 倍的標準進行稀釋,并對其進行雙抗處理。處理后取出0.2ml 的稀釋樣接種到10d 齡雞胚尿囊腔中,若是雞新城疫會導致接種的雞胚在18~36h 內死亡。
主要檢查病雞氣管及腸道,判斷氣管是否出現充血、出血癥狀,腸道是否出現壞死病灶。若是病雞的病程較長,還應對其心臟、泄殖腔等部位進行檢查,查看其是否存在出血點,若有出血點,綜合考量可將其診斷為雞新城疫[1]。
高質量的免疫接種工作能有效降低雞群患病概率,所以,養殖戶應結合自身情況,嚴格落實免疫接種工作。具體而言,由于不同地區的流行病理不同,所以,養殖戶們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及自身養殖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該程序應包括疫苗的選購、運輸渠道、存儲方式及使用流程和規范等,每一項環節都應嚴格按照相關要求進行,確保其有效性。與此同時,養殖戶還應檢測疫苗質量,并將該工作貫穿于接種全過程,保證疫苗質量,確保疫苗安全、有效,降低雞群染病風險。
雞新城疫作為一種急性傳染病,若在養殖過程中出現會對雞群造成極大的影響,而生物安全制度能有效控制傳染源,降低其影響。因此,養殖戶應實施生物安全措施,避免病毒的進一步擴散。不僅如此,雞新城疫還能有效阻斷病原微生物的傳播,提升雞群抗體,降低其他雞只的染病風險。,生物安全制度對雞新城疫的防控措施不僅效果好,資金成本也較低,能有效保證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所以,養殖戶應建立安全體系,形成制度約束,定期開展消毒工作,加強對養雞場的檢查和監管,從而全面抵御雞新城疫。
對于雞新城疫的防控工作而言,養殖戶應遵循防大于治的防控原則,加強對雞新城疫的預防力度。(1)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應提高對飼料的重視,盡量給雞群食用優質的抗病營養飼料,還可以在飼料中加入適量的益生菌或酶制劑,對雞群腸道功能進行保護,提升雞群抵抗力,降低患病風險;(2)開展精細化的養雞場管理手段,運行全進全出的運營模式,優化相關設備,改善養雞場環境,強化各項指標,從整體上提升雞群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患病概率。同時,嚴禁外來人員進入生產區,在出入養雞場前應進行全面消毒;(3)保證雞場通風良好,給雞群營造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并保證合適的溫濕度[2]。
3.4.1 單味中藥
雖然雞新城疫傳染速度較快,但醫治該病的開發難度較小,從目前來看,單味中藥的使用較為廣泛。主要應用的中藥有金銀花、黃芪、板藍根、魚腥草、大青葉及野菊花等,此類中藥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尤其是金銀花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性。
3.4.2 中藥煎劑
通過將中藥做成中藥煎劑讓病雞飲服,能夠有效提升雞群的免疫力,從而降低患病概率。從目前現狀來看,主要涉及的中藥有:黃芪、蒲公英、絞股藍等,將其進行提取和濃縮,進而形成口服液,通過讓雞群飲服,能夠有效降低患病概率。
通過對雞群的抗體檢測能有效把握疫苗的有效性,若是效果較差,能及時調整防疫措施,進而降低雞群染病概率。具體而言,養殖戶可以采用雞蛋抽樣檢測法,以萬只規模為例,在開展抗體檢測作業時可抽樣10~20 只。在開展抗體檢測工作時,最好在疫苗接種后的7~14d。經過檢測,若是抗體沒有出現上升情況,養殖戶應及時檢查疫苗品質,并檢查養雞場內外部及雞群情況,查看是否出現染病狀況,及時采取相應防治措施。若是抗體過高有可能存在病雞,養殖戶應快速將其隔離并進行治療,避免其擴散,若是存在因雞新城疫死亡的雞只,養殖人員應對其進行妥善處理,避免出現污染狀況。為進一步提升抗體檢測的有效性和科學性,養殖戶應形成檢測機制,通過定期檢測切實把握雞群的健康狀況。如可每月檢測兩次,將檢測間隔設置為半個月[3]。
加強雞新城疫防控工作,有利于確保養雞產業長遠穩定的發展,重視養殖環境、消毒及飼喂工作,注重雞群免疫疫苗注射,同時對發病雞群服用適量的抗生素,可增加抵抗力,并控制細菌感染,降低雞新城疫對養雞產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