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月娥
(山東省無棣縣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 251900)
近年來,無棣縣及周邊地區肉鴨產業蓬勃發展,規模化肉鴨場逐漸增加,肉鴨養殖產業在畜牧業所占比重穩步提升。但由于部分肉鴨養殖場戶管理不完善、防治措施不力、傳染性認識不足、養殖技術水平欠缺、疫苗防控不當等原因,容易感染鴨病毒性肝炎。為了更好地減少疫病發生,確保畜產品質量安全,本文對鴨病毒性肝炎進行探討,并制定綜合性的防治措施。
鴨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鴨肝炎病毒(DHV)引起的,一種傳播快、致死率高、接觸性傳播的動物疫病,引起肝臟出血、明顯腫大,出現角弓反射等癥狀。鴨肝炎病毒(DHV)主要分為I 型、Ⅱ型和Ⅲ型等3 個血清型。I 型鴨肝炎病毒最早發現于美國,我國的郭玉璞團隊在1984 年用熒光抗體法確定我國的鴨肝炎病毒主要為I 型。在自然環境中,在未徹底消毒的孵化設備或者養殖設施上該病毒可存活2 個月。
鴨肝炎病毒(DHV)大小為20~35nm 之間,形狀為類似圓球形,沒有囊膜,核衣殼上包裹30 個殼粒,電子顯微鏡下呈現對稱的二十面體,基因組大小在6~8Kb,為正股線狀單分子的RNA。
該病毒對乙醚、氯仿、甲醇等一般的消毒劑有較強的抵抗力,大多數消毒藥如2%的甲醛、3%的氫氧化鈉、3%的過氧乙酸、1%的二氯異氰尿酸鈉在1~2h,均可使DHV 完全滅活。對熱穩定性較差,一般65℃,20min,病毒失去活性。
鴨肝炎病毒無明顯的季節性,通過對無棣縣及周邊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當地夏天氣溫較高,通風流暢,不利于病毒的傳播和繁殖,春冬季節氣溫較低,氣候多變,往往比夏秋更容易發生該病。
一般來說,鴨肝炎病毒最容易感染3~20 日齡的雛鴨,在有病毒存在的情況下,成年種鴨很少感染DHV。部分雛鴨在感染鴨肝炎病毒后,幾小時之內死亡,會通過腸道把病毒排出體外,糞便及病死的雛鴨往往作為重要的傳染源傳染給健康雛鴨,導致一個棚舍的雛鴨在短時間內都有可能感染鴨病毒性肝炎(DVH),如不及時治療,致死率可達100%。
筆者通過調查無棣縣周邊的30 個鴨場,結合實踐經驗。本病潛伏期1~2d,病初表現精神萎靡、吃料明顯減少、行動緩慢、眼睛半睜半閉、翅膀下垂,不想走動,排綠色、黃色等黏性稀糞。這些癥狀出現3~5h 后,病鴨突然出現神經癥狀、運動慌亂,兩腳出現抽搐,身體向一側傾斜。死亡后,頭部向后側彎曲,出現明顯的角弓反張狀態。有些發病急的,在吃料飲水的過程中,突然倒地,不出現任何征兆。據統計,6d 以內的雛鴨死亡率可達96%,10~20d 的雛鴨死亡率在45%,20d 以上的肉鴨死亡較少。
病毒性肝炎死亡的鴨子一般體況較好,被毛沒有明顯變化,由于淤血鴨爪呈現紫色。主要的病理學變化在肝臟,肝臟質脆,明顯腫大,顏色發黃,小日齡雛鴨多為土黃色,大日齡雛鴨多呈土紅色,肝臟表面有大小不同的出血點或出血灶。膽囊充滿膽汁,呈現褐色,膽囊形狀為卵圓形。有的脾臟花斑狀,腫大。大多數腎臟血管充血,腫脹,類似于樹枝狀。心肌有心包炎,如同被煮熟一樣,胰臟出血水腫。也有部分病例繼發細菌性混合感染,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傳染性胸膜炎等。因此,在臨床實踐中要多剖檢幾只病死鴨,綜合進行診斷。
根據當地肉鴨疾病的流行情況、臨床變化和解剖時的病理學觀察,基本可以初步診斷鴨病毒性肝炎(DVH)。但要確診,還是通過必要的實驗室檢驗。常用的檢驗方法有中和實驗、電鏡檢查、瓊脂擴散實驗、血凝實驗、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PCR 等。
做好當地的鴨病毒性肝炎(DVH)的防治,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育雛前要對育雛室及設備進行打掃、清洗和消毒工作。如用25%的燒堿水對地面和墻壁進行噴灑消毒,設備用百毒殺進行沖刷消毒,最后用福爾馬林加高錳酸鉀進行密閉消毒,對棚舍熏蒸消毒24h。在選擇雛鴨過程中,要選擇母源抗體水平較高,防疫程序完整、正規的種鴨場,以便雛鴨能獲得母源抗體保護。
前4d 飼喂過程中要少添勤喂,每天飼喂7 次左右,不要喂飽,以免出現消化不良。控制合適的溫度,在育雛的1~7d溫度維持在30~32℃,相對濕度為66%~70%。
根據當地疫病的流行情況,對商品肉鴨制定合適的免疫程序。如1~2 日齡,口服鴨病毒性肝炎疫苗,預防鴨病毒性肝炎(DVH);7 日齡,皮下或者肌肉注射0.5ml 的鴨傳染性漿膜炎滅活疫苗,用于預防鴨傳染性漿膜炎;10 日齡,皮下或肌肉注射1 羽份鴨瘟弱毒疫苗,用于預防鴨瘟。免疫前后3d 內要嚴密觀察,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可把脫脂奶粉加入飲水中,以便更好地保護疫苗。同時,在接種弱毒疫苗的前后2d,要避免帶鴨消毒,接種活疫苗5d 內禁止對肉鴨使用抗生素。
由于部分養鴨戶對鴨病毒性肝炎(DVH)的傳染性認識不足,存在人員、器械、車輛等傳播疫病的情況。在鴨舍入口要消毒和更衣,嚴防外人和車輛進入。常用的消毒劑有碘制劑、新吉爾滅、堿類、氯制劑等,消毒劑要輪換交叉使用,對鴨舍要隔3d 消毒一次,鴨舍周邊一周消毒一次,全場每月進行一次大清掃、大消毒。同時肉鴨要采用全進全出的制度,嚴禁混飼混養,防止交叉感染。
可在飲水或者日糧中添加VC和VE,增強T 淋巴細胞的機能,提高吞噬能力,提升機體免疫力,從而抑制病毒生長。添加桿菌肽等物質,增強機體代謝率,提高飼料轉化率,緩解多種不良應激。
對發病的鴨群緊急注射高免卵黃抗體3~20 日齡,每只肌肉注射1.5~2ml,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黃芪多糖等,增加鴨群免疫力和抗應激能力,一般10h 內可控制死亡,嚴重的可在第二天重復注射一次。一般在注射卵黃抗體10d 左右不要注射疫苗,以免抗原抗體發生中和反應。總的原則是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在肉鴨發病初期注射,保護率能達到96%以上。
中草藥具有活血化瘀、抗病毒、副作用小、應激少、增強免疫力等特點。筆者在實踐中,對30 個鴨病毒性肝炎病例,在注射高免卵黃抗體后,并同時飲用中草藥,治愈了29 例,治愈率可達96.7%。中藥方為板藍根190g,金銀花190g,茵陳190g,龍膽草190g,柴胡190g,高草95g,荊芥105g,防風105g,菊花105g,神曲100g,枳實100g,梔子160g,黃芩160g,中藥煮沸熬好后,供應1000 只雛鴨飲水使用,每天飲用2 次,連用3d,為了防止繼發感染,飲水中可以添加阿莫西林、環丙沙星等抗生素,防止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