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輝(甘肅:臨潭縣流順鎮中心小學)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一方面豐富了教學內容,改善了教學形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提升教學質量。本文就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整合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為小學數學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信息技術已在教育教學領域廣泛應用,但應用信息技術并非簡單地將板書由黑板轉移至“白板”,也不單單是將教學內容通過PPT 展示出來。要實現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就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學習興趣等多方面考慮,在不同的教學環節中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發揮其教學優勢。如此,才能實現其輔助教學,提升教學質量的作用。
在數學這一學科的學習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只有興趣所形成的驅動力,才能促使學生主動學、主動思考。在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中,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是有效的方式,其符合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我們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創設問題情境。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知”這一知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個動畫視頻:大頭兒子和棉花糖兩家去郊游,路上大家又渴又餓但只有兩個蘋果了,如果兩個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每人可得到多少呢?(1 個);大頭兒子看到爸爸媽媽也想吃蘋果,如果可以將這一個蘋果平均分,則每人可以得到多少呢?你會用數字來表示嗎?動畫視頻是小學生所喜愛的,其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與求知欲,促使學生就分數這一問題展開學習與探究,發揮了良好的導入作用。
抽象性強、對邏輯思維要求高,是數學的學科特點;在學習幾何內容時還需要學生具備空間想象力。但是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導致他們在學習中存在著一些難點問題,信息技術的應用,則有助于難點的突破。
例如,按照規律堆放在一起的立體個數,一直是很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很多小學生沒有辦法數出隱藏圖形的個數。針對這一難點問題,教師就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模擬出題目中的圖形,然后將圖形上的立方體一個個取走,展示擺放在下層的立方體。這樣,一個難點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學生的空間立體思維被打開,教師也無須用過多的語言來講解與分析。
在數學學習中不可避免地會應用到公式、定理,這些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十分重要的,這一過程也是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此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圖文并茂的特點,進行過程演示,促使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進而形成具體化、形象化的認知。
以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為例。A和B 兩人相對而行,然后在4 分鐘之后相遇,已知A的速度為60米/分,B的速度為80 米/分,求AB 兩人之間的距離。對這一題目進行分析,所求為路程,在公式“路程=時間×速度”中,時間是確定的,為4 分鐘,因此僅需要確定速度即可。實際上在相遇問題的解決中還涉及一個具體公式即路程=速度和×時間,教師就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展示何為“速度和”。利用線段來表示兩人行走的路程,在同一條線段上甲走過的路程顏色為紅色,乙為藍色。紅色部分分成了4 段,每段表示甲的速度,藍色部分分為4 段,每段代表乙的速度,將一段紅色和一段藍色線段合并在一起,然后發現總共有四個這樣的線段,它們的總和即為總路程。這樣教師僅僅通過計算機圖像展示就解決了這一問題,學生快速地掌握了這一知識點,提升了教學效果。
練習是夯實基礎鞏固所學知識的重要途徑,但是題海戰術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改變練習模式。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編寫一套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練習題,這些練習題可以用一些游戲的色彩,提升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以教學“20 以內的退位減法”為例。教師可以設置“趣味撲克”的游戲,在游戲中每一張撲克都呈現出反面,學生可以任意點擊其中的兩張,然后進行減法計算,學生要快速地說出問題的答案。如果學生回答錯誤則要接受懲罰,多做兩道練習題;回答正確則輪到下一位同學回答。這樣的練習具有趣味性,學生的參與度高,也增強了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為各個行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更要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的整合。具體而言,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進而激發起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利用信息技術來深入分析知識點,實現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依靠信息技術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變化練習模式,提升教學效果。教師要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提升教學質量。